宋晓东张慧慧△程芳甸赵 辉田雪晴李志远胡道涛*
心血管专业急重症病房的建设与配置
宋晓东①张慧慧①△程芳甸①赵 辉①田雪晴①李志远①胡道涛①*
宋晓东,男,(1974- ),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项目办公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从事医院管理工作。
目的:针对心血管专业医疗单元数量配比、医疗设备配置与建筑设计要求,探讨急重症病房的建设与配置。方法:结合慢性病流行趋势与既往医疗统计数据,对医院新建大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设置心外科专业医疗单元配比,外科总床位数、术后ICU和手术室配比为25∶5∶1;设置心内科系统配比,内科病床与DSA导管室比例为30∶1。心脏急重症病房配置包括固定类和移动类2种,并应充分考虑吊塔或者综合带的空间需求。心脏急重症病房基础建设除必须的净化环境外,应充分考虑心脏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对强、弱电的特殊需求。结论:心血管专业具有不同于常规综合性医院的特殊要求,在医疗单元配比、设备配置以及基础建设过程中,均应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配置。
心血管病;急重症病房;医疗建筑;设备配置
△共同第一作者:张慧慧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项目办公室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 100037
[First-author’s address] FuWai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37, China.
医院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根据病种及病情不同设有多个心血管专科特色的急重症病房,由于其诊治的心脏病患者具有病情重且变化迅速等特点,导致急重症病房成为医疗设备和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科室。对此,在医院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临床使用需求,以方便使用为原则,建设具有心血管专科特色的急重症病房。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多数需接受冠脉介入或者搭桥手术,阜外医院2014年收治住院的患者约为5.2万人次,其中心血管外科手术1.3万例,冠脉介入治疗3.8万例。其诊疗过程有3个显著特点:①技术含量要求极高、且需要多学科交叉配合[1];②对医院硬件环境和设备的依赖度非常高;③与病床相对应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及心脏监护室(cardiac care unit,CCU)数量有一定的配比关系[2]。
2.1 普通病床、术后ICU和手术室的配比
与心外科治疗过程密切相关的医疗单元包括普通病床、术后ICU和手术室。其合理配比主要依据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每日手术台数等参考数据,但是不同的诊疗机构因医疗效率、技术水平等因素会有所差别[3-4]。医院目前配比情况为:外科总床位数∶术后ICU∶手术室比=496∶91∶20,即24.8∶4.5∶1。然而,在具体医疗过程中术后ICU数量仍显不足,成为整体医疗效率的瓶颈,故在今后的建设中应逐步提高术后ICU床位与手术室的比例,达到5∶1,甚至6∶1,以使配置合理,满足医疗效率整体需求。
2.2 普通病床、介入导管室和CCU的配比
与心外科治疗过程密切相关的医疗单元包括:普通病床、介入导管室和CCU[5]。其配置依据和影响因素同上。阜外医院目前病床与导管室实际数量比例为340∶10,导管室成为整体内科医疗工作的瓶颈,按照数据统计测算,达到30∶1为合理配置。
病房建设在国家相关建设规范指导下,还应充分考虑心血管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因为医疗设备带来的布局需求。主要医疗设备分为固定类与移动类两种,此外尚有一些大型医疗设备为病区内共用,需要考虑器材库房及预留充足的床单位使用空间[6-7]。
3.1 固定类设备
固定类设备主要包含吊塔综合带类和监护仪类。
(1)吊塔与综合带类。综合带作为载体,将气体终端与电源、网口、呼叫装置及床头灯等整合,功能紧凑方便操作并且整齐美观。吊塔则在此基础之上又将部分仪器设备承载于其上,实现干湿分区、各行其责,充分利用了床单位立体空间,在ICU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心脏专科ICU的建设尚无国家标准依据,医院作为心脏病专科医院,根据工作环境及心脏病患者的治疗需求选定了配置适合的综合带及吊塔样式[8]。
(2)监护仪类。需要装备有创压力持续监测,如血压、静脉压、肺动脉压力、血氧饱和度及中心温度等监测插件和功能[9]。
3.2 移动类设备
分为床单位统一配置和病区共用配置两类。
(1)床单位统一配置。病床、呼吸机、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负压吸引装置、一定数量的移动监护仪等。
(2)共用配置。心电图机、除颤仪(心内、外除颤电极板)、心脏起搏器、便携式监护仪及呼吸机、无影灯、抢救车、开胸手术器械包、IABP机、血糖仪、血滤机、ACT机、心排出量测定仪、血气生化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超声、床旁X射线机、X射线挡板、套囊压力表、振动排痰仪、下肢体疗仪、变温毯、鼻饲泵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s,UPS)等。
环境设施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证医疗设备安全使用的关键因素[10]。便于抢救、减少感染是急重症病房建设的首要环节。对此,医院通过结合临床经验,同时根据设备配置需求进行了相应心脏急重症病房的环境建设。
4.1 空调系统
(1)净化级别。内科急重症病房洁净级别为30万级,外科急重症病房设置10万级净化级别[11]。大量针对有潜在感染性的细菌和病毒研究表明,当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30%~60%时,可以降低室内人员感染的可能。因此,急重症病房温度应维持在24~27 ℃,相对湿度应40%~65%[12]。由于外科患者都是危重患者,经过了开胸手术,需要体能与机能的恢复,且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感染,因此采用10万级的净化级别。
(2)循环机组与新风机组的配合。无论春夏秋冬,危重症病房与手术室同样使用了循环机组与新风机组,新风机组主要完成除湿任务,在过滤掉送风中细菌的同时,控制好湿度以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兼顾室内人员的舒适度。
(3)循环机组调节室内温度。由于急重症病房的特殊性,为保证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采用热泵机组作为备用能源,同时也肩负起在过渡季节,滞后断热和提前供热的需求。
4.2 病房电源
急重症病房的设计与设备的配置都要利于对危重患者的监测抢救[2]。在急重症病房,为节省宝贵时间快速有效的实施抢救,各抢救仪器均要求定点放置、专人负责定时检查充电,故在相应位置安置墙壁充电电源[1]。同时病房内备有UPS应急蓄电池。
4.3 床单位普通电源、稳压电源和大功率电源
心脏病患者无论术前术后对于液体管理相对于其他病种要求较高,病情受单位时间内输液速度和量的影响较大,并且由于心脏病患者常用收缩和扩张血管类药品,因此输液泵、微量泵在临床很常用。由于在每个床单位有多种仪器同时使用,故在综合带或者吊塔上普通电源数量较多。稳压电源供监护仪使用;床旁X射线机器等大功率设备需使用大功率电源。每个床单位电源数量为6~20个,其中稳压电源1个,大功率电源1个,其余为普通电源。
4.4 床单位天花板设置
在床单位的对应天花板安装输液轨道、帷幔滑轨。帷幔的设置既可在需要时保护患者隐私,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可迅速划分抢救区域,将其他患者视线隔离在抢救区域外,由于心脏病患者的特殊性,尽量避免其受他人抢救或者特殊操作影响致使情绪紧张而导致发病,且帷幔方便清洗、可消毒。
4.5 床间距及床单位气体终端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急重症病房床间距不得<1.2 m以便于抢救及仪器的摆放[11-13]。由于心脏病患者术前、术后需要吸氧,甚至使用双吸氧,呼吸机正常运行需要氧气源;有些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同样需要连接氧气如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因此为满足危重患者多种仪器可同时使用,需安置2~3个氧气口;空气接口均为仪器准备,可配置1~2个;当协助患者清理气道分泌物以及紧急床旁开胸时都必须要用到负压,负压接口应配置1~2个。
4.6 床单位网口
为各仪器监护数据传输、记录。美国印第安纳心脏专科医院早在2003年建院时本着建一所美国中西部最好的心脏专科医院,使心脏患者的医疗看护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为原则,将信息系统和医疗设备整合起来,在医疗的每一阶段将患者所有在系统的信息与数据同步提供给医护人员网上查询,各种资料只需输入一次后即可持续保存[14-15]。基于此,医院扩建工程中临床与信息中心经过充分论证,根据患者仪器使用范围设置床单位网口数量为4~6个,以保证各仪器监护数据的实时记录、传输。同时,气源与电源分层排布各行其道,避免日久因管道老化泄漏导致氧电引火爆炸[16]。为便于教学及仪器检修,在示教室和仪器库房设置综合带,但综合带上各气源网口数量稍有减少,仪器库房内由于微量泵等设备在备用时充电,则电源数量应稍有增加。
急重症病房患者病情较重、仪器多,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病房内合理的配置可优化工作流程,使得医护人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将医护人员行为、情绪上的干扰降至最低,工作状态发挥至最佳[17-18]。鉴于目前尚无心脏病专科医院建设规范,总结以往使用经验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将现代化医院建设思想融入到整个医院扩建工程中,旨在最大限度方便诊疗使用,造福患者。
[1]杜连连,魏巍,谢学勤.北京市医院脑卒中单元设置现况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4):296-299.
[2]倪川明,殷桂霞,杨如才.急救单元的分类配置与调度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16(4):35-36.
[3]莫其日.强化细节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5):167-168.
[4]胡道涛,宋晓东.心血管杂交手术室的设计理念及实践[J].中国循环杂志,2013(z1):268-269.
[5]解中原,崔颖硕.ICU医院感染因素与护理相关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7):1204-1205.
[6]王宏晶,李宁,宋云婷.重症监护病房仪器的管理与维护[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4001-4002.
[7]杨咏梅.ICU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及护理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3):168-169.
[8]刘卫国,裴召勇,岳朋.冠心病监护病房噪声对患者的危害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2,9(1):105.
[9]郭德伦,李素敏.以临床技术流程功能定位需求为基础的生理监测仪功能配置[J].中国医学装备,2006,3(6):20-23.
[10]金葵花,张录兴,何勇,等.心内科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860-862.
[11]龚志千,方舸,卢皖琴,等.医院扩建改建过程中各专科ICU吊臂吊塔的建设思路[C].上海: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2010.
[12]程芳甸,胡道涛,宋晓东,等.符合心脏外科手术要求的净化空调系统建设探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5(2):96-99.
[13]叶庆亚.美国印第安纳心脏专科医院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05(6):32-39.
[14]周俊,陶红兵.医院住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屠彦.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9):62-65.
[16]郭晓日,孟庆跃,我国公立医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7]谢舒,陶红兵,基于病种管理的城市综合医院床位利用效率评价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cardiovascular intensive care units
SONG Xiaodong, ZHANG Hui-hui, CHENG Fang-dian, et al// 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6,13(2):131-13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rdiovascular professional medical unit quantity proportion, medical equipment allocatio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quirements.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previous medical statistics ab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 carried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um up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about FuWai hospital new building.Results: Cardiac professional medical unit matching are suggested as follows, the total beds of surgery, postoperative ICU, operating room might be 25:5:1; Ratio of beds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DSA operating room could be 30:1.Intensive care units configuration includes fixed and mobile equipments;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space requirements about cranes or ward integrated belt.In the aspect of infrastructure about the cardiac professional, strong and weak electricity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addition to purify environment.Conclusion: Cardiovascular profession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general hospital.Three aspec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such as: the ratio of medical units,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tensive care unit; Medical architecture; Device configuration
10.3969/J.ISSN.1672-8270.2016.02.042
13661376912@126.com
1672-8270(2016)02-0131-03
R197.3
A
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