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共产国际政策的演变

2016-07-18 19:48张万杰
党政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法西斯共产国际帝国主义

张万杰

〔摘要〕

共产国际的政策在1935年七大实现转变后,于贯彻执行过程中也发生了曲折变化。二战爆发前后,共产国际仍是坚持七大确定的反法西斯方针。从1939年9月中旬到苏德战争爆发,共产国际政策迅速逆转,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注重抨击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季米特洛夫直接推动了共产国际及各国共产党向错误立场的转变,给许多国家,尤其欧洲各国共产党造成重大损失。法国沦陷后,共产国际的立场开始强调反对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季米特洛夫领导共产国际较迅速地修正方针,回归反法西斯政策,为推动建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季米特洛夫;斯大林;国际共运

〔中图分类号〕D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4-0076-09

关于世界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历史上的策略转折或政策演变问题,中国学界有过较多关注和研究,宏观上对转折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1〕而就微观层面来说,已有的研究对于每次转折中政策演变过程的考察尚不够具体、细致,尤其是对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第三次策略转变后的贯彻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曲折变化。近年来相关重要史料文献亦不断出现。本文从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视角,力图较全面考察共产国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注:时间段为1939至1941年间,此后至1943年6月解散时段其政策基本稳定)政策演变的过程。

一、二战爆发前后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的一贯政策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在爆发前后一段时间内,季米特洛夫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一直坚持团结反法西斯的路线。7月15日,在一战爆发25周年来临之际,共产国际向各国共产党发出了一个重要指示,呼吁在新形势下继续团结开展反法西斯运动。指出,必须利用8月1日一战爆发25周年之际“开展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运动,揭露旨在拖延同苏联的谈判、为新的投降和第二次慕尼黑做准备的英法政府的两面派政策”,必须“无情地批判”社会民主党人。〔2〕不久,丹麦议会通过了丹德互不侵犯条约,季米特洛夫就此写信给丹共领导人,指导丹共反击德国法西斯,维护民族独立。信中说,丹麦工人阶级和人民的“主要敌人是外国法西斯侵略者”,“他们同国内法西斯分子相互勾结”,丹麦民族独立正受到威胁,应“把消除这种危险和保卫民族独立看作是自己的主要任务”。〔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前,共产国际于8月22日向各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借口苏德谈判掀起反苏运动》的指示电,电文提出,由于苏德正在进行关于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谈判,各国党应对此进行解释,说明可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还强调,这并不排除英法苏达成共同反击侵略者协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各国党必须继续反对侵略者,特别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斗争。〔4〕

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会谈后,当天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主导的苏联对外政策并没有在这一自保的方针下止步,他还违背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反对秘密外交的原则,又先后于8月23日、28日及9月28日同德国签订了一系列附加秘密议定书,划定了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秘密条约的内容当时只有斯大林和外长莫洛托夫知晓,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未经讨论,最高苏维埃也不知情;直到1952年10月30日,莫洛托夫才把秘密协定的文本上交给苏共中央档案馆。〔5〕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背后的秘密协定,季米特洛夫在当时更是无从知晓。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共产国际人员大为失望,深感困顿。南共领导人铁托提到,共产国际内“几乎所有的人都因苏联同德国签订的这个协定而感到不痛快”。〔6〕条约签订后,欧洲各国主要共产党仍坚持反法西斯、反对德国的政策。法共机关报《人道报》于8月25日发表声明,表明法共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德国的立场。指出,假如希特勒采取“决定性的步骤”,法共将“站在保卫各国人民独立、民主和受到威胁的法兰西共和国的最前列”,假如波兰遭到进攻,“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必将发挥作用”;同日,法共总书记多列士发表声明说,如希特勒仍发动战争,他在法国将“遭到人民团结一致的抵抗,共产党人将站在保卫国家安全和各民族自由独立的最前列”。〔7〕德共中央也于同日发表宣言,拥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这是苏联卓有成效的和平行动,号召德国人民支持苏联的和平政策,恪守条约;同时表明反对纳粹政权、维护各国民族独立和自由的立场;德共在希特勒严重威胁波兰时,站在“为拯救德意志民族免受纳粹灾难性政策的损害”而斗争的前列;还指出,如希特勒仍把德国推向战争,那么“每个德国人都必然会知道:国家社会主义是战争的罪魁祸首”。〔8〕

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对于苏德关系改变后应采取的方针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仍在坚持此前的一贯政策。8月27日,季米特洛夫和曼努伊尔斯基就法共对达拉第政府的态度问题致信斯大林,信中说,法共今后还是应“坚持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立场”,应“支持关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的措施”,也应“保持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展自己活动的能力,并以此要求作为自己支持这种措施的条件”,还谈到法西斯德国是侵略者。〔9〕此信未得到斯大林的答复,季米特洛夫又于9月5日将该信的副本送给了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

德国入侵波兰后,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后应采取的立场和政策。同日,季米特洛夫致电法共领导人多列士,建议“不必声明无条件支持达拉第—庞纳政府”,因为这一政府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和西班牙、签订慕尼黑协定破坏集体安全,“巩固了法西斯德国”。〔10〕9月2日,共产国际书记处授权季米特洛夫、库西宁、曼努伊尔斯基组成小组,就德国发动侵略战争问题起草给各国党的指示。指示提纲指出,德国的胜利“将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极大危险”,各国党的任务是“促使德国法西斯败北”。〔11〕可见,季米特洛夫和共产国际这时的立场仍是一贯的,到9月5日他才在一封信中透露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的困难和迷茫。此后一直处于制定新应对政策的不稳定酝酿期,持续到9月底。

通过考察可见,二战爆发前后,季米特洛夫和共产国际并未改变七大后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政策,并非一些著述所言,共产国际简单而直接地追随了苏联政策。季米特洛夫的主张、共产国际的政策与斯大林的战略意图、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并不是协调同步的。二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仍被看作是最危险的敌人,推动实现统一战线联合反法西斯仍是共产国际的基本政策。欧洲主要共产党在二战爆发后也持同一立场,这持续到9月下旬。

二、共产国际政策的迅速转变及后果

季米特洛夫与共产国际执委会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和政策上的重大改变,是在斯大林明确表态后急促间发生的。战争爆发之初,季米特洛夫于1939年9月5日写信给日丹诺夫,提到共产国际在欧洲战争爆发新条件下确定策略和任务时“遇到了极大困难”,为克服困难并作出正确决定,“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斯大林同志的直接帮助和建议”。〔12〕

7日,季米特洛夫与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在克里姆林宫会谈,斯大林在谈话中表示了自己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主要观点有:战争是帝国主义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共产党人应在战争中灵活应对,须改变以前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致力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波兰已是法西斯国家,可消灭这个国家,推广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此外,还要求季米特洛夫须“准备并发表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提纲”。〔13〕显然,提纲应符合其基本看法。

季米特洛夫很快就在8日起草了要下达给各国党的指示信,次日,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给各国共产党的指示》,并下达给各国党。根据他起草的内容,指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战争性质的认定。认为,战争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是“在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之间为了争夺世界统治而进行的”。二是各国党应实行新策略。认为,交战国共产党的策略应是“反对战争,揭露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代表共产党的议员投票反对战争拨款,向群众说明战争除了贫困和废墟外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其他东西”,在中立国须“揭露那些宣布自己国家中立却为了利润支持在其他国家进行的战争”,在任何地方共产党都须“转入对社会民主主义背叛政策的进攻”。三是各国党须立即修正政治路线。“凡与此看法抵触的,都要立即修正自己的政治路线”。〔14〕可见,由季米特洛夫起草又经书记处讨论通过的指示信,基本以斯大林两天前的谈话为基础,按其看法指示各国党,在政策上进行一次急速的重大转变。11日,季米特洛夫与英共、美共、加共代表谈话,对指示又进行了解释。

按斯大林的要求,季米特洛夫领导书记处在这一指示的基础上开始草拟《各国党对这场战争的政策和策略的提纲》,主要参加者还有曼努伊尔斯基、库西宁、皮克、哥特瓦尔德等。9月19日,他向书记处介绍了起草的提纲草案。22日,决定彻底改写提纲的第二部分,并就此向书记处其他书记征求意见。23日,他再次向书记处成员介绍草案。24日,日丹诺夫从斯大林别墅打电话问其起草的进展问题,电话中带有轻蔑的意味,“用这么长时间斯大林同志可以写成一本书了”。〔15〕看来,是有些责备他进展过慢。他于25日对提纲进行最后润色,准备定稿。27日最终完成,并送交斯大林、莫洛托夫和日丹诺夫。提纲后来没有分发给各国党,也没有对外公布。

战争爆发后,季米特洛夫对战争有自己的看法,10月初时写成了《战争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文初稿。但形势错综复杂,他自己也感觉看法并不成熟,并没有马上公开发表,在10月17日送斯大林审阅。斯大林阅后,准备对文章作出重要修改。24日晚,他在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和日丹诺夫就文章修改问题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从季米特洛夫日记中可看出,斯大林准备对文章作出重大修改;谈话中,斯大林语气甚为强硬,多次用“必须”一词,日记中也屡次用感叹号表明其口气。可以肯定,在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党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策略问题上,斯大林向他施加了压力,迫使其接受了看法。谈话过后,他再次对文章进行了修改。29日,把修改后的文章送斯大林和日丹诺夫审阅;31日,他再次就文章与日丹诺夫交谈,当天接到了斯大林发来的明确通知:“文章您可以发排了!”〔16〕该文11月初发表在《共产国际》杂志1939年第8-9期上。该文称战争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指出,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是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为了争取世界的统治而斗争的直接继续”;工人阶级的正确立场应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底不调和的和强有力的斗争”,“首先是为进行反对本国内战争的祸首和责任者而斗争”。〔17〕文章没有提及反法西斯的正义性。

在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及共产国际主要领导人看法统一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于11月6日召开会议,通过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2周年宣言》,并以执委会名义发表。详尽阐述了共产国际在战争形势下推行的与此前大相径庭的新方针。

到9月中下旬,各国党基本都收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由于指示要求实行的方针与此前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求将“反法西斯战争”的路线改变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路线,〔18〕各国党一直倾向于认为是正义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却被认定为是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各国党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是否立即遵从这一指示等问题上反应不一,大致可分三类:

有的党,如中共,收到指示后,很快遵从并发表了对战争的立场和政策。中共中央在9月10日接到了共产国际指示电,14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发表讲演,对新近欧洲战争情况进行说明,将战争称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属于“非正义的掠夺性质”的战争;还特别分析一些人持“极端糊涂的见解”,是由于“没有弄清战争的目的而来的,也由于没有弄清战争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来”;“世界上最反动的国家,已经转到英国方面”;对中共应实行的政策,其表述也与共产国际指示一致。〔19〕

有的党,如英共、法共,仍在坚持以往立场,主张战争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直到共产国际派出代表干涉后才转变。英共总书记波立特于9月中旬发出一份题为《如何赢得战争》的传单,指出,共产党支持战争,“因为它认为这是一场正义战争”;在战争中靠边站,将是“背叛我们的先辈多少年来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所取得的一切成果”。〔20〕17日后,季米特洛夫派出全权代表戴·斯普林霍尔和雷·居约分别赴英法两国,要求立即改变对战争的态度,把奉行“反法西斯战争”路线改为“帝国主义战争”路线。〔21〕经干涉后,英共在10月7日召开的十六大上改变了立场,当天发表宣言,说明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霸权的战争,不是争取民主和反法西斯的战争;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对反动政府和这场帝国主义战争。〔22〕尽管如此,英共党内对战争的看法仍存在重大分歧,波立特和《工人日报》主编、政治局委员坎贝尔在会上投票反对这一立场,为此波立特还辞去了总书记职务,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才复职。法共也于10月14日发表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呼吁书,修正了路线,接着又在23日散发了一份谴责法国社会党为大资本和战争贩子效劳的传单。

还有一些党,如美共、荷兰共、瑞典共等,没有立即对战争态度问题表态,而是在共产国际再次发出电报进行说明和指示后,才在较晚的时间正式表明立场。9月下旬,共产国际再次致电美共,要求其尽快改变政策。电报说,“法西斯主义目前是次要的,主要的和基本的事情是反对资本主义”,要求美共“停止跟着罗斯福走”,反对美国参加战争;新的国际形势下“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已失去意义”,要“坚决反对本国的资产阶级专政,无情地揭露已经加入反动阵营的社会民主党”。〔23〕10月初,共产国际再次致电美共,要求揭露英法美等国以“反法西斯为幌子”来掩盖战争目的的阴谋,“不能再只反对法西斯主义,而应反对整个资本主义”。〔24〕美共于17日正式发表声明,基本附和了共产国际政策。19日,荷共发表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及在争取和平与国家独立斗争中任务”的提纲。瑞典共中央也在30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作出决议,表明了对战争的基本立场,指出,英德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谴责国际社民党的叛徒行为,赞扬了苏联的和平政策。〔25〕

共产国际政策的突变与逆转对国际共运和世界反法西斯运动造成了重大的消极影响。当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威胁时,它却指示各国党放弃反法西斯路线、从“左”的方面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这对欧洲各国党的冲击最大,在共产国际压力下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团结反法西斯的鲜明立场,给国内反共势力提供了借口,使各国党通过斗争获得的威信和影响很快丧失,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声誉;各国党内也在思想上陷入混乱,政治上处于窘境。改变方针后,很多党开始脱离群众,出现大批党员脱党、退党的。法共受到的损失最大,共产国际代表赴巴黎交涉后,法共接受了指示,声明赞成苏联向西扩展、建立缓冲地带的政策,反对法国政府同德国交战。9月18日,法共中央委员会祝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解放,并强烈抗议法政府没有向议会咨询就向德国宣战;而当苏联呼吁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时,法共随之要求众议院举行会议寻求消除冲突的办法。〔26〕法共马上遭到很多人谴责,指责共产党人赞成“两个同谋者”瓜分波兰,打算向纳粹分子投降,指责共产党通敌,涣散士气和全国人民的斗志。〔27〕这导致72名法共议员中有21名宣布退党,法共议会党团被勒令解散,共产党领导的市政府也被解散。26日,政府颁布了完全解散法共及其相关组织的法令,并开始进行镇压。党员也纷纷退党,近30万党员很快减少了四分之三,法国总工会中的党员也被排挤出去。英共改变政策后,也导致了三分之一党员退党。

应该指出,季米特洛夫观点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政策的突变,固然有斯大林和苏联方面的强大压力,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简单原因。原因较为复杂,至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德国尚未进攻苏联,共产国际将入侵苏联之前的战争总的评估为帝国主义战争;季米特洛夫理论上也认为,只有完全摆脱资本主义压迫、实现社会解放才可能实现彻底的民族解放;季米特洛夫等对英法等国政府所推行的绥靖政策、对社民党上层领导人态度深感失望。这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法国沦陷后共产国际政策的新动向

1939年底到1940年5月,季米特洛夫的看法和共产国际的政策没有明显变化,仍将战争称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对社民党政策也没有改观。1940年5月1日,他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五一节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指出,资本主义各国劳动人民是“在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和疯狂的反动环境下”庆祝国际劳动节的;当前战争有进一步扩大成全世界大屠杀的趋势;国际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就是阻止战火蔓延,防止战争变成全世界大屠杀,使各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战争,建立最广泛的反战统一战线,团结在社会主义国家周围,为和平而斗争;在反战中,最大阻力是维护帝国主义战争的社民党,揭露其叛徒面目是反战获胜的必要条件;在帝国主义战争条件下,共产党的作用更大了。〔28〕该文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仍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战争随着法西斯侵略的不断扩大而日趋升级,5月10日,德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威胁到了丹麦、挪威、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生存。同年秋,意大利军队开始入侵非洲,日本军队在法属印度支那登陆。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把《反共产国际协定》有关战争时期的规定明确化,把侵略矛头指向英美,特别是苏联。10月28日,意大利开始入侵希腊。

在此形势下,从1940年夏开始,特别是法国于6月底沦陷后,季米特洛夫和共产国际对战争所持的立场有了新的转变,开始倾向于强调反对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问题。

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的例会和扩大会议及一些专门会议中,都讨论了一系列国家共产党,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瑞典、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党的情况和任务,所通过的指示和建议开始提醒各国党注意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之间的联系,号召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力量开展反对侵略者和占领者的斗争。〔29〕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对此也是同意的,鉴于德国扩大侵略、对苏联威胁的日益加剧,他同希特勒一样也“玩起双重游戏”:一方面与德国保持“官方友好关系”,以促进苏德秘密议定书实现拓展疆域的计划;另一方面,他秘密支持共产国际同德国入侵者对抗的路线。〔30〕

在斯大林默许下,共产国际主要通过下达秘密指示的形式,对重要国家共产党政策进行指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发表共产国际官方公开声明。1940年6月22日,法国签订投降协定,共产国际执委会当天作出了对法共的秘密指示;28日,又通过了对瑞典、丹麦及挪威共产党的秘密建议。在这些指示和建议中,共产国际为被占领国家党的工作确定了基本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争取独立,初期要小心谨慎,甚至隐蔽行动,并以此为目的创建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阵线。给法共的指示中说,“不要受人挑拨,避免过早采取行动。但仍需支持和组织针对侵略者暴力、掠夺和横行霸道的对抗行动。激起民众对克亚帕和其他侵略者代理人仇恨”;建议挪共“揭露民主社会主义的丑恶嘴脸”和反对排斥犹太人运动,牢记“要号召工人阶级在争取人民民族独立斗争中担负起领导责任”;建议丹共“目前不要把反对占领放到首要地位,应当教导民众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31〕

1941年1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过了对法共的意见,把世界局势表述为“四个基本方面”,即:“战争的持久性和作为世界大战将继续升级;战争集团相互削弱;苏联力量和影响的增长;法国人民从侵略者枷锁下解放出来的时机将逐渐成熟,不过目前尚未成熟”,建议“团结以真正的人民阵线为基础的各种力量,为捍卫民众的利益、为了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为了把他们的民族从占领中解放出来而奋斗”;10日,书记处又通过了对希共的建议,特别指出,希腊人民的民族独立处于严峻威胁之下,因此希共站在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防御战的一方是完全正确的。〔32〕

德国4月份开始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时,共产国际一些重要人物提出,战争从被侵略者的一方来说是具有公正性的。斯大林在与季米特洛夫谈话时也对这一立场表示赞同。同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各国党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季米特洛夫在谈到战争性质时指出,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或恢复自己独立的斗争,带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还指出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反对希特勒侵略的抵抗运动就是这种斗争的范例,号召共产党人要站在这场斗争的前列。〔33〕一份来自执委会4月18日的记录也认为,南“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尽管它与英军有联系,并能接受英国的援助;它是在捍卫自己抵御侵略”。〔34〕

在季米特洛夫为共产国际准备的“五一节宣言”中,也反映出已开始重新评价对战争性质的看法。依惯例,他于4月17日向斯大林和日丹诺夫送交了对资本主义各国党进行“五一”活动的指示草案;次日,收到了日丹诺夫转达的斯大林指示,据其看法,应向不同国家党发出不同的指示。他随后发出了“对资本主义各国党举行五一活动的秘密指示”,提议以“各自的五一呼吁书”代替以往共产国际发布的共同呼吁。指示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对参战的帝国主义国家,应“根据充足的理由起诉,反对为了自己掠夺利益把人民拖入战争的资产阶级”;在中立国应“反对那些力图把人民拉入帝国主义战争的统治集团”;在被占领国,共产党要“毫不留情地揭露资产阶级的背叛行为”,要“鼓舞民众反对资产阶级和占领者的制度”;对于“捍卫本国独立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的共产党人,要“使主要锋芒对准投降主义集团和破坏防御战的分子”;还建议所有国家党“一致声援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也同样声援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牺牲品的南斯拉夫人民和希腊人民的正义战争”。〔35〕可见,尽管没出现“法西斯”一词,但共产国际已开始更多强调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并开始着力强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

四、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政策的回归

1941年夏初,德国军队已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国家。6月22日凌晨3时,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实施“巴巴罗沙”计划,以闪电战术分兵三路对苏联发起全线进攻。清晨5点30分,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给莫洛托夫递交宣战书,正式宣战。清晨7时,季米特洛夫被紧急召至克里姆林宫,在斯大林办公室与联共(布)主要领导人商谈对策。对于有关共产国际的工作,谈话中认为,共产国际目前“不应公开出面”,各国党应“就地开展保卫苏联的运动”,不应“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苏联“在进行反法西斯德国的卫国战争”,这是“粉碎法西斯主义的问题”。〔36〕此时,斯大林完全改变了对战争的态度,确认战争是“反法西斯的保卫苏联的卫国战争”,目的是保卫苏联和解放被法西斯奴役的民族。

与联共(布)领导人进行紧急磋商后,季米特洛夫立即主持召开共产国际书记处扩大会议,他的发言要点有:一是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认为变化是因“增加了新的关键因素:德国入侵苏联”,各民族共同利益是消灭德国法西斯。二是共产党人在战争中的任务是“主要攻击法西斯主义”;一些国家主要任务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入侵者的奴役制度,保卫民族自由”。三是各国党要改变政治路线。建议英国“不应消灭丘吉尔政府”,继续对德作战“对苏联卫国战争有正面影响”;建议美共不要“继续开展争取美国不参战运动”,应“支持苏联、反对支援德国”,应“支持美国参战对抗法西斯德国”;被占领国和仆从国应“制订政策同赞成与德国作战的分子接触”,其中“在法国对待戴高乐的态度上也采取类似立场”;像瑞士这类中立国意味着“帮助德国法西斯”,应“努力反对这种中立”。 〔37〕

会议同时也确定了共产国际坚持的新方针,包括三方面:“(1)资本主义国家党应立即发动一场广泛的、全力支持苏联反对希特勒德国掠夺战争的运动。(2)目前要在所有被德国侵占的国家中组成一场反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德国本土组织反法西斯斗争。(3)同时应从这一事实出发,苏联进行的是正义的卫国战争,是反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新方针相适应,共产国际应全面支持苏联卫国战争,“集中全部力量反击法西斯主义”,要在各国“开展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占领者奴役、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争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同盟者,要支持主张同苏联结盟的政府。〔38〕随后,他根据会议精神向美、英、法、荷、保、南、瑞典、比利时、中国等国共产党发出了指示电。

为在战时实现有效领导,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于6月23日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由季米特洛夫、曼努伊尔斯基、陶里亚蒂三人组成的常务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执委会日常工作。

共产国际的指示并未很快送达各国党,或有的党还没有完全理解它政策上的又一次急促变动,有些党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声明中表示出了与国际指示不一致的看法。6月23日,英共和瑞共在声明中,都把德对苏的进攻说成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针对这一情况,共产国际执委会次日召开会议,通报战争局势后专门讨论英共和瑞共的声明问题,作出给两党“下达紧急指示”的决定。季米特洛夫会后校订并发去了电报,指出其错误,建议尽快改正。发给英共的密码电报强调,其“声明包含两点错误,应加以改正”:第一,不应把进攻苏联“说成是两个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战争”,这意味着“帮助希特勒把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反苏分子团结在他周围”,苏联不想把制度强加给人;第二,应考虑到英国继续对德作战是“对苏联人民正义战争的支持”,攻击并想取代丘吉尔政府意味着“为英国的亲法西斯反苏分子推波助澜”。〔39〕

6月25日,为指导法共制定对待苏德战争的政策,季米特洛夫致电法共,指示应“同戴高乐派合作”,联合反对德国法西斯。强调说,宣传中应“绝对避免”把苏德战争说成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的战争,对苏联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世界革命的说法会“妨碍所有反希特勒力量的国际团结”。〔40〕

苏德战争使二战规模急剧扩大,欧洲战场之外,美国作为最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变得举足轻重。为进一步指导美共有效开展工作,发挥国内作用,6月26日,季米特洛夫发电给美共作出重要补充指示。指出,各国党的策略要随战争情况和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应做到三个方面:第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宣布“用一切力量和手段同德国法西斯作斗争”;第二,要求政府给予苏联和英国“各种形式和无条件的援助来反对共同敌人”;第三,支持“政府为能够继续进行英美联合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而采取的一切措施”。〔41〕电文还要求注意保持共产党政治上的独立性。由于英共面临与美共相同的任务,他次日又将相同精神的电报发给了英共。

在新形势下,季米特洛夫主张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实行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政策,并将这一政策看作是共产国际在新形势下应推行的新政治路线的主要方向。苏德战争刚爆发,他就于7月1日写信给莫洛托夫,提出被占领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创建广泛的民族阵线,应“迅速组建民族统一阵线”,为此应“同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所有力量建立联系,而不管它们的政治方向和性质如何”,在英美,共产党也应当“提出建立反对野蛮法西斯民族阵线的口号”;还作重要补充说,不要“提出在民主阵线中的领导权问题”,不要提出阶级要求,争取建立民族阵线应当“在捍卫民主和民族独立、反对希特勒的共同口号下进行”。〔42〕莫洛托夫对其看法表示肯定。6日,他又向挪威共和丹麦共发出关于组织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提到,被占领国的共产党人应“立即着手组织民族统一阵线”,要“动员国内居民中所有的阶层为反对德国占领而斗争”,共产党在阵线中“不提领导权的问题”。〔43〕7日,他又就统一战线问题向纽约(美、加、拉美共)和英共发出指示,明确指出,在被占领国中组织民族阵线反法西斯,民族阵线的行动要“同瓦解敌人后方的直接行动以及游击运动”相结合;还特别提到了各国应建立统一战线联合反对德国,要推动建立“各国反对希特勒奴役的统一战线运动”,主要包括“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斗争的苏、英、美和其他国家政府”。〔44〕在此,他提出了世界各国联合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倡议,这是建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初步设想。其建议有利于各国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更好作用,为战胜法西斯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玉海.共产国际历史上的三次策略转折,共产国际与当代西方社会民主党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67-79;宋洪训.共产国际历史上的两次策略转变〔J〕.国际共运史研究,1987,(1);王佳友.共产国际政策转变刍议〔J〕.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7,(2);张喜德.共产国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转变评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1,(2).

〔2〕 〔3〕 〔4〕 〔9〕 〔11〕 〔12〕 苏共中央国际部.共产国际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J〕.董友忱摘译,国际共运史研究,1990,(3).

〔5〕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49.

〔6〕铁托选集:(1974—198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7.

〔7〕 〔8〕 〔20〕 〔21〕 〔22〕 〔23〕 〔24〕 〔25〕 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共产国际大事记(1914—1943)〔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518-519,518,521,520,522,521,522,523.

〔10〕 〔13〕 〔14〕 〔15〕 〔16〕 〔36〕 〔39〕 〔40〕 〔41〕 〔43〕 〔44〕 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M〕.马细谱,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98-99,99,100,102,143,144,144,145,147,147.

〔17〕 〔28〕 季米特洛夫文集〔M〕.解放社出版,1950.370-379,409-420.

〔18〕 〔奥地利〕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2卷〔M〕.杨寿国,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27.

〔19〕毛泽东.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讲演提纲〔N〕.新中华报,1939-09-19.

〔26〕 〔27〕 法国共产党史:第1卷〔M〕.北京编译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207,207.

〔29〕 〔33〕 〔保〕维·哈吉尼科洛夫,等.季米特洛夫传〔M〕.余志和,马细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4,164.

〔30〕 〔31〕 〔32〕 〔34〕 〔35〕 〔37〕 〔42〕 〔俄〕斯米尔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39—1941年的共产国际〔J〕.胡德君,田玄,译.军事历史研究,1997,(3).

〔38〕季米特洛夫讲话及书信选(四篇)〔J〕.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2).

【责任编辑:石本惠】

猜你喜欢
法西斯共产国际帝国主义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