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国家课程留白,实现教师团队加速跑

2016-07-17 05:34林春曹
人民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材课程语文

林春曹

一本书,一个学期;十二本书,六年。

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与儿童求知愿望和发展潜能的无限性之间的巨大矛盾与落差,促使北小人提出了“教师课程”的全新命题。

在北小,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社团活动。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大课程观与课程视野,要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经验储备、学科特色,创造性地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师课程”。因为,只有站在课程的视野下,一切的学科教学才会真正具有课程的宽度与人的高度。

于是,有人藉个人之力,或效仿名师、或相互借鉴,在学科教学的道路上纵深探寻;有人则借团队之力,或三五成群、或学科全员共进,围绕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与重大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维度进行系统化探索与建构。有人于学科之内,进行着学科课程的个性化演绎;有人则于学科之外,或课外阅读、或社团活动、或班级管理,拓展着课程的宽广疆域。可以说,师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教师课程”就在哪里;学科教材、国家课程的不足在哪里,“教师课程”就在哪里。

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了拓展,课程研发意识、课程创造意识获得了巨大提升;教师的课程想象得到了释放,资源收集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锤炼。“教师课程”让北小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第三条路”,更让他们平凡的职业生活因为创造而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源泉。

“12岁以前的语文”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以下简称北小)的一张教育名片,它吹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集结号,从诞生、探索、发展到成熟,一路引领着以北小语文组为圆心的教师闭队的加速跑。

沉闷课堂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一位老师正在按部就班地执教《秦兵马俑》——导入新课,认读字词,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可是,听着听着,大家觉得整个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异样。孩子们对课文中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佣,已然十分熟悉,课堂上老师却还在引导学生咀来嚼去。

整个课堂学习状态处在沉闷静默之中,孩子们学的热情泯灭了,执教者教的激情消解了,听课老师研讨的意愿萎缩了。接下来的评课环节,比课堂上还要静默沉闷。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的呢?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缺失热情的教研课,这样习惯静默的大多数,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应该给予老师们一种怎样的专业成长引领,营造一种怎样的专业发展生态,才能有效地化解老师们心中日渐弥漫开的职业倦怠呢?

于是,我们给老师们创设了一次思想交锋的机会,开展了一场“一篇课文·一本教材·一门课程”的语文教学大家谈活动。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怕观点偏激,不怕思想固执,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书本,以自己的语文教学积淀,表达自己的教学见解。

在激烈的观点辩论中,我們发现,那些习惯静默的大多数,那些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教师,其实在他们心中一直潜藏着一座语文教学的“活火山”,等待唤醒与点燃。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向“国家课程不能抵达的地方”聚焦:教教材——用教材教——用我们的教材教。只会“教教材”,一课一课似曾相识,师生的语文激情只会慢慢减退;“用教材教”,一课一得,和而不同,积淀学生语文素养,激活老师教学热情;“用我们的教材教”,涂抹学生的语文底色,点亮师生的语文激情,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是,我们的“教材”在哪里?前方的道路该怎么走?我们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中。

从一本语文教材中突围

2009年,孙双金校长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题为《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文章,提出“13岁以前的语文”(后改名为“12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建构的大胆设想。随后,北小语文组的骨干老师们,以“教人者教己”理念,在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悄然实现着专业素养的自我提升。

探索之初,大家首先是选择向名家问求智慧。《名家谈语文学习》《文化名家谈读书》《过去的教师》等书籍,悄然成了许多老师的案头书。各行各业名师大家谈语文学习的心得,书中作家、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美术家、文学评论家、表演艺术家等,各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验,感性地回忆了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些书让大家看到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路径选择中的相交点——学经典,多诵读,重积累。语文教学尤其是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进发。

仅仅向书本学习还是不够的,校长还带着北小语文团队的骨干教师,走进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课堂。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她重诵读、重积累、轻理解的做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分为三块:第一读熟,第二背诵,第三运用。

韩老师上了两节语文课。一节课她让学生记诵120多个成语,方法是熟读成诵,用各种方法读,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诵。另一节课她用半节课给二年级孩子上苏教版四年级《槐乡五月》,通读课文后,即背诵优美句段,然后提了一两个问题,一篇课文就过去了。然后让听课教师每人上黑板写一句名言警句,她带领学生读一句,让学生背诵和这句名言相近的成语、诗句、警言。二年级学生口若悬河,张口即来,学生丰富的积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从一本语文教材中突围的尝试,给北小即将启动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缕曙光。

2010年的盛夏,天气酷热,北小语文教师们放弃了休息,大家热情似火地投入“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之中。十多位语文老师,分为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三大主题,学习着、思考着、讨论着、编撰着……

朱志林老师平素喜好诗词朗诵,他选择了“诗歌经典”这个主题。为了增加自己的诗词涵养,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认真研读了《李太白全集》《杜诗集注》《宋词选读》中的两千多首诗词,从中精选出240余首经典名篇编入“12岁以前的语文”第1-6册书中。这段特殊的学习与编写经历,让朱志林老师感触良多,他说:“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是很历练人的,它逼着你去大量阅读,深度思考。当那些平时耳熟能详的诗词,有序地编排在‘12岁以前的语文1-6册中时,似乎一下子释放出全新的能量,感觉自己与诗词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亲情。”

这只是北小语文团队中教师个体研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校本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北小语文教师们不但查阅细读了大量书籍,还拜访了诸多学者名家,并聘请他们作为校本教材编写组的指导专家。

这个过程,既是团队教育理念一次凤凰涅藥的过程,又是北小语文团队集体研讨、共同成长的提升过程。重构课程实施体系,打开课堂,让国学经典、唐诗宋词、儿童文学扑面而来,在促进孩子们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选择与创生中走向深度发展

“12岁以前的语文”中的三大主题——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本身就为语文老师们的课堂实践,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多元菜单。于是,当你走进北小的语文课堂,你会感受到每一位教师呈现出来的独特风采风格,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支老师是一位工作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但在语文教学专业发展上一直平平淡淡。然而,当她投入“12岁以前的语文”的课堂实践之后,整个人好像一下子焕发出全新的教学活力。她选择了“国学经典”作为自己的实践方向,从一年级开始,早读时、课堂上、放学后,孩子们读《诗经》,背《楚辞》……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她一步一个脚印,轻轻松松地教了下来。班上的家长们惊叹了,牙牙学语的孩子,居然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诗词歌赋。她教的孩子一年级时的识字量平均达到1000个以上,二年级时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平均在5000字以上。她以自己的成功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一位教师从“平凡”到“精彩”的美丽转身。

朱老师,潜心于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她的绘本阅读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向绘本更深处漫溯。她还创生了“绘本作文”系列,将一本本乍看很简单的绘本上出了新意,让孩子们在阅读、赏析绘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表达练习。

崔老师,致力于古诗词的教学研究。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她没有按惯例“讲讲读读”,却亮开嗓子吟唱了起来。轻松的语调,通俗的语言,时尚的表达,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把“词”这种特殊的文体送进了学生的心中。给《清平乐·村居》配上《春江花月夜》,用《在水一方》的曲调吟唱《蒹葭》……一学期的声声吟唱,孩子们不知不觉就积累下了几十首诗词。

彭老师,倾心于“儿童诗”的教学研究。他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儿童诗,既有来自教材上的经典作品,也有来自他笔下的原创童谣。彭老师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悟,融人一首首儿童诗中,和孩子们在儿童诗的读写之间往复,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林老师,专注于“语言变奏曲”的教学研究。他执教的“水之韵”等系列主题微课,突破了惯常教学中内容与形式单一窄化的壁垒,构建一个“宽视野”“高起点”“大容量”“厚积累”“勤练笔”的教学新范式,为孩子们带来一次次语言文字的高峰体验。一首首充满情趣的“语言变奏曲”,陪伴着孩子们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

“12岁以前的语文”究竟怎么教?我们的语文老师们用一堂堂生动有效的语文课,给出了具体的回答:国学课堂,强化诵读,不求甚解,滚瓜烂熟,适时反刍;诗歌课堂,初解诗意,吟诵体悟,想象意境,大量积累;儿童文学课堂,师生共读,分享交流,点拨方法,关注表达。

“12岁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在悄然间作了一次翻转:教学策略上,主张“五点合一”,即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结构整一点,视野宽一点,积累厚一点;学习方式上,采用“六位一体”,即大量阅读、前置研读、深度批注、主题学习、多元对话、感悟积累。

这些来自北小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智慧,不但促进了本校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还正日益显示出较强的辐射效应,逐渐形成了以北小语文组为圆心的教师发展新团队。

2014年11月底,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联盟校语文老师们,参加了第三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论坛。大家沉浸在诗词瀚海中,感受着一场诗歌教学的巅峰体验。

江苏丹阳实验小学江老师执教的《古诗十九首》,把3首古诗整合起来融于一体。

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彭老师执教的《江雪》,将孩子们带入了古诗深远的意境中。

河南洛阳市实验小学杨老师执教的《跌倒》,让童诗童趣浸润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孫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月亮》组诗,起点高,容量大,将李白的形象、月亮的意象,徐缓而又深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学生读得动情、说得深刻、写得灵动。

在连续三次“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论坛上,近200所联盟校之间,展示精彩课例,发表主旨演讲,举办沙龙研讨,分享教学经验,一批批语文老师从自己的“小众课堂”,走向了广阔的“大众讲堂”。教学论坛,提供舞台,成就教师,展示精彩!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一个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它以巨大的包容性,吸纳着最纯、最美、最具活力的语文。在这样一个不断吸纳重构的过程之中,以北小语文组为圆心的教师团队,得到了最真、最实、最有效的历练。

如今,“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体系,正以开放的姿态,呼唤更多的同道者一同前行,形成研究共同体,共绘教学同心网。可以这样说,在国家课程的留白处,我们架设了语文教学的新“高铁”,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加速跑!

猜你喜欢
教材课程语文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