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文
(浦北县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钦州 535314)
浅论浦北县铅锌矿新华矿区断裂构造及找矿方向
吴世文
(浦北县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钦州 535314)
本文对新华铅锌矿区的基本概况作了简要的阐述,对本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矿区采、找矿工作就是利用断裂控矿构造基本特征来的进行下一步的采、找矿工作,并在先行的工作中已取得明显成效。
北西西;断裂;找矿
浦北县新华铅锌矿区位于六万大山之西北侧,为浦北县六硍镇新华村委管辖,地理坐标:东经 109°41′36″~109°43′52″;北纬 22°30′32″~22°32′16″。矿区面积 6.82km2。
根据广西第三地质2008年对该矿区进行资源勘查,完成了新增矿石量22.49万t加上现在的保有量100万t,矿山还可以开采10年。但为了缓解矿山生存生产危机,要开展先行性的接替资源的勘查。这需要我们地质工作者及矿公司付出更大的努力。建议矿公司尽早探明现有矿脉延伸部位及深部的矿量,同时还加大力度在外围的进行勘探,寻找接替资源,来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就业,为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新华铅锌矿区位于南华准地台钦州残余地槽六万山隆起的中部,是博白、灵山两条褶断带所挟持的海西~印支期浦北复式花岗岩体中之寨圩~六硍(区外至博白双凤镇)北西向断裂带与福旺南北向断裂带的构造复合部位。自海西期至燕山期,六万山隆起发生大面积的岩体侵入和断裂活动,形成构造~岩浆活动带,与之伴随的成矿作用广泛发育。除岩体外,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三组断裂。尤其在该构造~岩浆带的中部,形成了一个铅锌(银镉)多金属矿集区。新华铅锌银矿床直接产出于浦北花岗岩基中心部位的一组北西西向断裂中。浦北岩体为巨大岩基,似龟甲状,出露面积达4100km2。侵入于志留系、泥盆系,外接触变质带宽达1km以上。岩体西北侧被断层所切割。岩体主要为斑状堇青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性以斑状堇青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的突出特点是普遍含堇青石,岩体中常见大小不等的沉积热液变质岩捕虏体。据原岩光谱分析,岩体中Pb、Zn、Cu、Sn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Zn 100~200ppm;Cu 20~70ppm;Sn 10~20ppm;Pb 一般 10~100ppm,局部200~500ppm。表明岩石中Pb、Zn元素含量的丰度较高。造岩矿物以长石、石英、黑云母为主。浦北岩体同位素年龄252~231Ma。
北西西向断裂:主干断裂为F0,其所形成的破碎带内无矿体赋存。但其旁侧的次级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走向可分为北西西、北西及北北西。其中主要的北西西组断裂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为F0主干断裂的派生断裂,有F1、F2、F3、F4、F7……。北西及北北西向断裂对北西西向破碎带中的矿体起了破坏作用,但其本身却是第二期的有利构造。断裂构造特征分述如下:
北西西向断裂:
主干断裂F0:断裂西始寨圩,向南东经新华一带贯穿矿区经六硍延伸矿区外,在矿区内分布4km,为矿区主断裂。所形成的断裂由若干组挤压面组成,构成80~150m宽的挤压破碎带。破碎带内的花岗岩具有绢云母化、硅化及黄铁矿化。断裂面倾向多为南西,局部北东,倾角66~86°。断裂面上水平擦痕发育,于11~13线、25线零星见铅锌矿化,但被后期应力作用变得支离破碎,但其旁侧的次级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其典型的代表为F1、F2、F7。各断裂及各矿体的特征分述如下:
F1断裂:分布于F0主干断裂南西侧,呈北西西~南东东向贯穿全矿区,全长 3350m,断裂倾向 195~225°,倾角 60~84°。其中北西段 7~14 线长约700m,宽约40m的蚀变破碎带内见铅锌矿体,断裂内充填有石英-重晶石。①号矿体产于F1断裂蚀变带中,矿体总体沿走向连续性较好,但沿倾向常见分支、复合、狭缩、膨胀、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现象。
F2断裂:分布于F1断裂南西侧,全长1500m,断裂倾向190~220°倾角75~86°。5~9线长400m,宽约15m的蚀变破碎带及12线宽约5m中见铅锌矿体。②号矿体产于F2断裂蚀变带中,矿体的连续性,在走向上从9线到F15断裂出现尖灭,到12线再出现一小块段。沿倾向也出现由厚变薄、局部狭缩膨胀、尖灭再现的现象。
F3断裂:分布于F0断裂南西侧,北西西端出露于地表3线附近,2线附近与F0接近,南东东端在14线附近与F0接近,但都没有与F0相交。全长 1190m,断裂走向 220~230°倾角 60~85°。其中 5~14 线,长 900m宽约25m的蚀变破碎带中见铅锌矿体。③号矿体产于F3断裂蚀变带中,矿体沿走向连续性较好,但沿倾向常见分支、复合、狭缩、膨胀、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现象。
F7断裂:分布于F0主干断裂的北东侧,与F0断裂大至平行,自北西(8线)往南贯穿矿区,全长3000m。断裂倾向220~235°之间,倾角65~89°其中中段20~28线长800m,宽约10~40m的蚀变破碎带中见矿体。该断裂在地表某些地段向北东倾斜,但往深部则转向西南,倾角甚陡。⑦号矿体产于F7断裂蚀变带中,矿体的连续性较好,但在走向和倾向出现局部的厚薄变化,一般都达可采厚度,矿体基本上没有受到构造的破坏。是几个主要矿体中规模较大之者。
F17断裂:分布矿区北西侧,与F0主断裂大致平行展布,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石古麓到大车肚一带,全长1100m,宽约20m蚀变破碎带中见矿体。断裂倾向220~235°,倾角70~88°。该断裂在地表某些地段向北东倾斜,但往深部则转向南西,倾角甚陡。17○号矿体产于F17断裂蚀变带中,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局部有厚薄的变化,基本上没有受到构造的破坏,连续性较好。
南西侧的F1、F2、F3和北东侧的F7及F7、北西侧的F17等有矿体的断裂与主断裂F0向东端呈羽状分布。F1、F2、F3、F7、F17构成矿区含矿断裂,作为主要矿体开采。从总体上,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探找矿方向主要为具有上述特征且为同期的断裂构造,这点可从矿区北侧的垌表矿区的含矿断裂特征上得到举证。
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占矿区总数的1/4,为容矿断裂构造。其规模仅次于前者。断裂走向320~330°。走向延长1000~2000m,其形成的破碎带宽度2m左右。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北东,倾角55~84°。典型代表为F15,其特征试分述如下:
F15断裂:分布于矿区西侧门楼~六高冲一带,切割F0、F1、F2、F3等断裂,全长约1900m,分布于2~19线间,断裂倾向在220~270°之间,倾角58~88°,于2~4线局部向东反倾。根据多中段的地质坑探,仅于6~7线、9~11线见零星的铅锌矿体。
由于该组断裂(如F15、F10)向西与F0于兰门一带趋于接近,从走向上与北西西向断裂(如F1、F7)走向(向东在山子岗一带与F0趋于接近)在矿区内呈反向分布以及在多年的探找矿工程控制下,可以肯定该组断裂在矿区内寻找铅锌矿体上基本没有找矿的价值。
北北西向断裂:
北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更次于前者。其中查明的容矿断裂不足其总数的1/4。断裂的规模亦不及前两组,长度一般1000m左右,走向350°左右,倾向西南或北东,倾角70°以上。其所形成的破碎带宽度一般为2m左右。切穿前两组断裂或矿体。现以F12、F32试分述如下:
F12断裂:分布于白面岭~新灰,全长大于1550m。断裂倾向75~95°(局部倾向南西),倾角46~86°,断裂内充填有石英-重晶石。该断裂有矿部位是与F7裂上盘交汇处但长度较短。
F32断裂:分布于花心六肚向南偏东延长到矿区外,矿区内长大于2000m。断裂倾向 60~85°(局部倾向南西),倾角 61~88°,断裂内充填有石英-重晶石。该断裂与F0交汇处可见铅锌矿体存在。
上述两条断裂含矿部位可作为次要矿体开采,但矿量较少。可以肯定该组断裂也不是主要的找矿靶标。
以上三组断裂共同特征是断裂面上有大量的水平擦痕,断裂面一般平直,有时舒缓波状,断裂带内构造透镜体比较发育,断裂带两侧一般具平行或斜交分支矿体。其形成顺序以北西西向最早,其次是北西向,再次为北北西向,后者切割前者,但断距不大,一般只有几厘米至1~2m,个别达10~30m。在三组断裂破碎带内有含矿石英-重晶石脉充填或是矿化硅化压碎岩、花岗质压碎岩分布。
由于断裂本身的活动时间较长,使构造形迹变得复杂。在主要成矿期中,由北西西至近南北向,即由前而后以压扭、扭剪切作用为主逐渐转为以张扭性为主,因此,断裂的规模、长度、深度和矿化度由强变弱的趋势。
新华铅锌矿区全为岩性比较单一的岩浆岩,即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构造以北西西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三组断裂为主,铅锌矿体呈脉状充填于北西西向主断裂及派生次级断裂中,围岩有不同程度的蚀变,本区属花岗岩体断裂裂隙充填型中低温热液蚀变脉状铅锌矿床,铅锌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成矿机理: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基形成后,印支晚期褶皱活动导致矿区断裂、裂隙构造发育,为控矿、导矿和矿液的运移富集成矿提供有利的构造条件,燕山早期(约179~182Ma)由深部岩浆作用分异出的含矿流体沿断裂构造上升、迁移,当压力减低到使流体无法再上升时,含矿流体即在海西~印支期花岗岩中的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中降温、减压,最终使金属元素发生富集、沉淀,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浦北县新华铅锌银矿床。
观察表明:铅锌矿体只赋存于断裂当中。凡有矿体存在就有断裂存在,但有断裂不一定有矿体,断裂是矿体赋存的特定空间。且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特征明显承袭了断裂构造的衣钵。即矿体由厚变薄或压扁拉长、或狭缩膨胀、尖灭再现等现象的产生,无一不以断裂构造为印模。同时,矿体的总体连续性较好、延深较大、虽厚度不大、但品位一般都达工业矿体要求是本矿床的明显特点。根据矿区多年多次的探找矿的工程的布置及实施效果,矿区的找矿方向还是北西西组断裂的成果最好。
本文介绍了浦北铅锌矿的基本概况和矿区构造地质背景,较详细地总结了矿区控矿断裂的特征,并认为北西西向主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矿体。以此认识指导矿区及外围找矿,已在矿区外的硐表矿区的探、采工作有所收获。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文献,利用自己的工作体会和相关的知识。在论文里涉及的内容可能有表达得不够清楚或不够完善,有待于有识之士加以指出和纠正,自己还需要多加努力来边工作边学习,多加研究有关矿区的地质资料,多到野外观察和实践,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出色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P618.4
A
1004-7344(2016)21-0176-02
2016-6-15
吴世文(1978-),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矿山地质及矿山安全环保技术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