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试论三国时期女主参政现象的原因
⊙张敬[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虽然封建社会是绝对的男权主义,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但是女主参政现象却从未停止过。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女主参政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魏国的诏令、政策限制等原因,女主参政现象较少;蜀国国立尚虚,因而女主也很少过问政治;而吴国女主凭借自身的政治身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政治欲望等,参政现象逐渐增多。
关键词:女主参政三国时期原因
自古以来,“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教条以及各朝各代所形成的价值观,都对女性产生了强烈的束缚。社会向女子灌输的绝对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目的是将女性严拒于政治大门之外。在中央集权制下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①的古代圣贤遗训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至上法宝。
三国,战火纷纷,是男人铁马江河的世界,女人根本无足轻重。“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②的思念,“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③的爱情,似乎不是这个时代的旋律,就连《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曹操的《短歌行》里都被表达成了对贤才的思慕之情。三国乱世,那是阳光灼烈的世界,炙烤的大地变得干涸,为了可以生存的水源,人们可以决裂甚至义无反顾地斩断一切。那个时代,没有空间让女人的碧草春心蔓延,更没有机会让女人过多地干涉政治。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主参政现象还是存在的,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魏国时期,在劝诫、辅助天子方面,皇后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如魏文帝的郭太后:“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④;再如:“曹洪,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⑤这些或多或少的政治活动属正常现象,只是没有形成风气而已。“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⑥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下面,笔者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首先,“曹氏自好立贱”选妃原则的影响。《三国志》记载的三国时期的后妃并不多,而且只有《魏书》中有《后妃传》。据记载,后妃制大多是“曹氏自好立贱”,并不太注重门第出身,这与曹操的选才标准多有相似:“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其原因多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曹操在政治上录用所谓‘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作官,反对只重门第,不重德行,不重真才实学的选官制度。这种不重门第,不重身份贵贱的思想也贯穿到曹氏政权对自己外家的遴选”⑦。“吸取东汉外戚擅权的教训,采纳了仲长统‘婚姻者,不当使之为证’原则。遴选出身低贱的女子入宫,既可避免世家大族的攀龙附凤,插手国政,又能有效地对外戚加以适当的控制。”⑧当然,“好立贱”的原则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波澜。虽然,在曹氏一族的镇压下,“重豪强兼并之法”等措施对名门豪强有所抑制,但豪门贵族的势力和影响依旧很大。东汉末年的一些惯例,如皇后多为豪门贵族出身,早就深入人心,自然“好立贱”的选妃原则会引起众人的不满。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魏明帝立毛氏为皇后时,虞氏曾抱怨说:“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终,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⑨虞氏“亡国丧祀”等言辞反映出众人的不满,但“好立贱”的原则也对巩固统治、抑制豪强大族等有重大影响。
其次,诏令对女性参政的限制。曹魏政权为了限制后妃干预政治,颁布了很多意在永久实行的诏令,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之后,群臣不得再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人,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⑩女人参与政治,会导致社会动乱,从今以后,外戚后妃不得参与政治,不得过问政事,并将此诏令在后辈子孙中广为流传,不得违背。“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卞)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奉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典礼,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这也是诏令限制后妃干预政治的体现,可见曹魏政权对妇女参与政治时有提防并有抑制措施。
总之,乱世环境没有给女性过多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曹魏政权重视的是本国的地位,夺取天下的宏图伟愿,虽有后妃参与政治的现象,也是极少,甚至是不被重视的。
蜀国政权,似乎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与搏击,像是颠簸在江湖之上的小舟,无处安定。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伐中原”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对抗强大的魏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蜀国的历史中,后妃女主们几乎很少被提及。
《蜀书》中的《二主妃子传》仅仅记载了四位皇后,并且后主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似乎能感觉到这其中有政治婚姻的味道。蜀国从建立到灭亡,似乎就没有给这几个后妃折腾政治的机会,整个国家一直在拼力挣扎,极力维持好“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敌不过外敌,蜀国的版图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连同这些后妃一起向世界谢幕了。
在古代,大有女子跃马横枪,英姿风发,做征服天下之状。而这种情况,出现在了吴国。
《三国志》记载的吴国后妃是最多的,比如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孙权的妻子潘夫人,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全公主。全公主,孙权与淮阴步夫人的女儿,名鲁班,字大虎。《吴书·妃嫔传》载:“吴主权步夫人……宠冠后庭。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因而被称为全公主。全公主对吴国的政治影响较大,孙权死后,孙亮即位,她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先是在孙和母子的斗争中害死了自己的亲妹妹,随后又害死自己的亲外甥,最后孙“迁公主于豫章”。至此,全公主带着她的政治欲望沉入了吴国历史的长河中。
吴国出现女性临政现象,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女性特殊的身份地位。吴夫人、全公主便是依据自己的身份参与政治。只不过,吴夫人是对吴国的政治起到了促进作用,“助治军国,甚有补益”,而全公主则是依靠自己长公主的身份扰乱政局。“长公主的地位”是两汉以来传承下来的特权,不论是财产、土地还是权力都有继承特权,吴国这位长公主拥有的权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其次,吴国国内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也为女性夺权提供了机会。238—251年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了“二宫构争”事件,这为女性参与政治提供了契机。这次皇位之争,发生在太子东宫和鲁王宫之间,因而被称作“二宫构争”事件。不得不说,孙权的“不区分”对待,导致孙霸产生了夺嗣位的野心,朝中慢慢演变为“太子党”“鲁王党”的“储嗣之争”和“朋党之争”。这次政治风波的结局是两败俱伤,太子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众多权臣受到牵连,最后孙权不得不立年仅七岁的孙亮为太子,使得吴国政治岌岌可危。皇子幼小,政治动荡,这些政治矛盾的后果却为女主参与政权提供了契机。
最后,个人的政治欲望是一个催化剂,每个参政的女性都逃不开这个设定。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贯穿始终,朝廷之上是男子当政,女子要想迈上朝廷比登天还难。女主之所以能够临朝干政,除了她们个人的天赋之外,还有一些共同的历史机遇和相似的做法:
第一,继位皇帝年幼,其智力尚不足以御政,这时后妃有被动当政,也有主动当政的。第二,皇帝或昏庸无能,或体弱多病,或贪图享乐,或根本无心政治。第三,前两条如果说是客观条件,还有一条则是后妃的主观条件,即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才干,其才干越大,智谋越高,当政时间就会越长,甚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反之,有的女性政治才干不足,即便当政也会自身难保。
女主参政已是历史现象,但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借古鉴今。尤其从女性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妇女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又进行了怎样的抗争,在历史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有过怎样的教训,女主参政现象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体系。因此女性政治的研究有待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
①《尚书·牧誓》,中华书局2009年3月第1版,第258页。
②(南朝)萧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6月版,第78页。
③(汉)卓文君:《白头吟》。
⑦⑧李禹阶、秦学颀:《外戚与皇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64页,第166页。
参考文献:
[1]陈思虎.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2]顾文幸.历代后妃涉政原因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5(1).
[3]欧召兰.我国古代的后妃群体[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
[4]郜文哲.后宫的政治使命——兼论现代第一夫人制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8).
[5]门岿.专制变奏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作者:张敬,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助研。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