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
北洋造币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六年(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创办的北洋机器局。该局设在天津,分东西两处。东局在城东贾家沽道,主要生产火药;西局在城南海光寺附近,主要生产枪炮。同治九年,李鸿章接办该局,进行了多次扩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从天津机器局东局内分出一部分机器设备,成立了天津机器局下属的“天津机器铸造钱局”。翌年,从英国格林活铁厂(Greenwood&Batley)购入铸造一文铜钱机器10架,从日本购铜,开始鼓铸制钱,其目的是为了缓解钱荒,但由于铸造成本太高,铜价又不断上涨,亏损累累,以致停工。
光绪二十一年,当时广东、湖北两省均已铸造银元,且成效显著。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各直省除广东、湖北已办有成效外,并请饬令各督抚仿照成法,设局广铸,俾中国银元流行日广,则洋钱进口不禁自稀,保利源而塞漏卮计无便于此者。”经户部议复,允准“沿江沿海各省,亦可自行设局”。于是,各省纷纷请铸银元。十二月十三日,天津机器局改名为“总理北洋机器局”,简称北洋机器局。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直隶总督王文韶具奏:“臣查北洋系通商口岸,现值钱少银贱之际,市面顿形拮据,若能鼓铸大小银圆,流通行使,便宜民生诚非浅鲜。饬据北洋机器局道员傅云龙等详称,该局从前试铸制钱,尚存机器十副,其机力可改造二角以下银圆之用,酌添机器厂屋、匀拨工匠即可试办,需费尚不甚巨。”于是,北洋机器局先以旧存铜钱机器改造二角、一角、半角三种小银币,后又添购了印花机器等设备,铸造一元、五角银币。此套银币打破了中国历代以两、钱计重的习惯,系北洋初铸银元。在中国银元的发行之初,究竟是以计值的“圆”,还是以计重的“两”来作为币制单位,引起了争论。从这年开始,在银元的“圆两之争”中,维新派主张的“圆制”占了上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币制改革,因此,光绪二十二年的北洋银元在中国银元铸造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北洋机器局所铸造银币,其显著特点就是币制单位采用元、角计值,与其他省份的两、钱计重制不同。其发行时间很短,仅有光绪二十二年、光绪二十三年、光绪二十四年3种版别。其中,光绪二十二年版(图1)与光绪二十三年版、光绪二十四年版相比,特别之处在于背面没有“大清”的英文“TA TSING”字样。光绪二十三年版,按背面蟠龙的眼睛可以分为斜眼龙(图2)和圆眼龙(图3)两种版别。光绪二十四年仅有一种版别(图4)。
光绪二十五年,京城拟筹备设立银元局,清政府颁布《京师设立银钱总厂》谕,以“各省所用银圆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相同,最为商民所累,自应明定画一银式。”此时,各部大臣为本位币“计圆计两”争论不休。军机处及户部致电各省,询问主币龙银应重若干,然而各省的意见不同。主张“两制”的代表人物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在奏折中称:“庆亲王奕劻、军机处、户部及盛宣怀,以银元应重若干,与臣屡电询商。……臣均持致用一两重银币之说。”同年四月,清廷发布上谕:“各省设局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湖北、广东两省铸造银圆设局在先,各省如有需用银圆之处,均着归并该两省代为铸造应用,毋庸另筹设局,以节糜费。”此项命令引来一片反对的声浪,直隶总督裕禄上奏,力言不能停铸。六月,清廷準许留广东、湖北、直隶、江宁、吉林五个银元局继续铸造银元,其余六局仍然停铸。此次重新开铸,北洋机器局的银元改变了原来的币文和纹饰,仿效广东、湖北的银元式样,将计值改为计重,主币为“库平七钱二分”(图5)。光绪二十五年的北洋银元改用库平重量,这也反映出当时“圆两之争”之激烈。
光绪二十六年,北洋机器局继续铸造银元(图6)。不久,义和团运动爆发。六月底,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先后占据机器局的东西两局,北洋机器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后一直没有复建,北洋机器局铸造银元的历史就此结束。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山东巡抚袁世凯接替故世的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建议重设新局。光绪二十八年六月,经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直隶候补道周学熙筹办北洋银元局,该局并未在北洋机器局旧址复建,而是选在西窑洼的护卫营,交通便利。至十月落成,十一月十六日开铸,是为“北洋铸造银元总局”。
北洋银元局建成之后,按照袁世凯的指示,进行一两银币的铸造,即光绪元宝户部一两(图7)。此币委托日本正金银行代刻祖模,试铸了六七千枚,但未发行。以现在的存世量来看,绝大多数银币应被回炉改铸。“户部一两”按“两”字笔法不同,分为从“人”或从“人”两个版别。之后,便恢复铸造七钱二分银币,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版银元(图8),只有一元主币一种。由于“圆两之争”,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北洋银元局没有铸造主币银元。
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各厂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虽然经历了各造币厂裁撤之事,但南洋(江宁)、北洋、湖北、广东外未在停铸之列,风波并未波及到北洋银元局。这一年,北洋银元局铸造了光绪三十一年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小银角(图9),存世较少。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北洋银元局改任孙多鑫为总办,以周学熙为兼理。四月,北洋银元局改名为“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
“计圆计两”,在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争论了好几年。在此期间,反复制订了币制单位的章程多则,造币厂不断制作样品呈报。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银元局制作的“北洋库平一两”(图10)便是其中之一,此币的设计与“户部一两”相同,正面除將“户部”二字改为“北洋”外,其余不变,背面则将年份改为“33”年。“北洋一两”银元,按其背面龙珠火焰下有无3个细小的凸点,可分为“三点”和“无点”两种版别。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度支部奏请:“因民所利,则下令如流水之原,似不如改从七钱二分之制,以便推行”。北分厂遂开铸光绪三十三年版L钱二分银元(图11)。8月,北分厂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津厂”。
光绪三十四年,津厂继续铸造银元。北洋银元原本只在黄河以北地区流通,但在辛亥革命以后,因清政府派兵镇压,调动大军,必须携带大量现银,以应付军费开支,北洋银元的影响力随之南下,进入江南及两湖一带。光绪三十四年版北洋银元数量庞大,版别颇多,有长尾龙(图12),有短尾龙(图13),有开云版(图14),有将“3”“4”两个阿拉伯数字写成卷“3”旗“4”版(图15)等。
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大清国币单位定名为“圆”,“圆两之争”落下帷幕。四月,度支部尚书载泽奏请:“奏为铸造国币,应一事权,拟将各省所设银铜各厂,分别撤留,所留之厂,统归总厂管理。……惟中国幅员辽阔,非一厂所能敷用,拟请将汉口、广州、成都、云南四处之厂改为分厂、统归天津总厂管理。……其余各厂即应一律裁撤。”度支部造币津厂,即在裁撤之列。至此,北洋银元局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
民国成立后,拟重新整顿币制,然而新模再制费时。在改定新模前,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呈文临时大总统,核请仍然依旧币式样照常生产。到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时期,认为应先进行整理,改良划一,作为实施新币制及推行新国币之基础。民国3年(1914年)8月,财政部饬令南京、湖北、奉天、四川、广东及云南各地造币分厂在国币新模未颁前,各厂改用北洋造钢模铸造银元。各地造币厂便纷纷生产北洋银元,直到“袁大头”正式生产为止。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