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雷 苗轶飞
李居柔墓是涉及金代文物的新资料,出土的耀州窑月白釉玉壶春瓶、酒盏和青釉长方形劝盘、贮酒所用的梅瓶是配组成套的金代酒具组合,钩窑碗盘品质亦高,其作为纪年器物所显示的诸般胎釉特征,是金代同类瓷器的重要断代参考。出土铜镜为金代仿古铜镜,錾刻文字为山阴县监管铜镜铸造售卖之铭,风字形两足石砚造型作钟形,这种钟形在宋金铜镜中也有采用,亦具时代特色。
2014年2月,西安市南郊西影路发现一座金代正大三年(1226年)墓(图1),墓主人是当时陕西东路转运使李居柔,官居正三品文官。墓室砖砌,保存完整,有各类器物随葬。其中引人注目者为两组瓷器,另外还有一方石砚及一枚铜镜。现以器物用途分类,介绍如下:
酒器一套,包括梅瓶兩件、玉壶春瓶一件、委角长方盘一件、盅两件。这几件器物均属于耀州窑系产品。
瓷盅两件(图2),灰白胎,轮制。口微敛,圆唇,深弧腹,小圈足,鸡心凸起。器内外满施青黄色釉,有开片,足内露胎。口径分别为6.5和6.7厘米,高3.3厘米。
玉壶春瓶(图3),口部微侈,圆唇,细长颈,垂腹,矮圈足。器内外满施天青色釉,足沿粘砂,露胎。整体细长,颈上和近底部有开片少许。口径5.1厘米,高30.5厘米。
青釉方盘(图4),灰白胎,模制。委四角长方体,宽沿,浅腹,近平底。两侧有刮削痕,盘面和侧面满施青绿色釉,外底露胎。长25.2厘米,宽11.6厘米,高2.0厘米。
梅瓶两件(图5),灰白胎,轮制。小直口,圆唇,短颈,折肩,斜弧腹,瓶身细长,平底内凹。上腹部有5道瓜棱弦纹,外施茶叶末釉不及底。瓶口及颈部有封口残留物,灰白色,瓶内有液体。口径4.1厘米,高33厘米。
这两件梅瓶是贮酒器,放置在墓室后部棺床上,东西两角各一件,内盛装酒浆,封口。玉壶春瓶、长方盘与两件盅是饮酒器,放置于棺床前的前厅,两件盅原本是扣在方盘内的,盘内底尚留有扣痕,与盅正吻合。
食器两套,每套有碗盘各一件。两套食器大小有别,均属于钧窑系产品。
第一套较小,编号M1:3,瓷碗,褐色胎,轮制(图6),口部微敛,圆唇,深弧腹,小圈足。器内外满施浅藏蓝釉。足沿露胎,内底部有明显的使用磨痕。口径17.8~18.5厘米,底径5.8厘米,高7.8厘米。
编号M1:4(图7)瓷盘,灰白胎,轮制。直口,尖圆唇,浅腹,小矮圈足。内外满施浅藏蓝色釉,有开片,足沿露胎。口径15.4厘米,高3.3厘米。盘内盛放有漆皮,内侧为布纹。
第二套较大,编号M1:5瓷碗,灰白胎,轮制,器内外满施浅藏蓝色釉。足沿露胎,足外墙有垂釉和敲打痕。口径21.7~22厘米,高9.2厘米。
编号M1:10瓷盘,灰白眙,轮制。直口,尖圆唇,浅腹,小矮圈足。内外满施浅藏蓝色釉,有开片,圈足露胎。口径18.2厘米,高3.5厘米。
这一组食器均为实用器随葬,也是放置在前厅,与饮酒器一同放置。以理度之,应该还有筋箸两双,可惜没有发现。
砚一方(图8),石质,平面呈蝉背形,底部后面有两足,一残。长17.3厘米,高3厘米,宽9.5~12厘米。底部有阴刻铭文“颐斋”。出土时砚面放置一锭墨,墨锭,残,呈长条形,边棱浑圆。长13.8厘米,宽4.7厘米,厚1.3厘米。
铜镜一枚(图9),圆形,青铜材质,镜面泛有水银包光泽,直,垒9.4厘米。半浮雕龙虎纹。外区为铸造铭文带,冉外是一圈放射短线带。外廓边轮上有錾刻铭文。铸造铭文共28字:“青盖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君吏高官寿命久”。錾刻铭文共13字,分三部分,内容为“录□司官造”“山阴县官温宜于”“□(编者注:应系押记)”。
砚和铜镜都是放置于棺床之上,墓主人骨骸之下,这两件器物均为实用器。砚一足残,是于随葬之前损坏,“颐斋”当为墓主人生前书房雅号。铜镜图样与铸造铭文风格具有典型的金代特征,当为墓主人生前的所用,其上錾刻铭文以内容看,似应该不是墓主人所为。
该墓主狭小,器物简单,多为实用器随葬,但所随葬器物涵盖一个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实为难得。上述随葬的器物(图10),反映了墓主人生时对诗洒的爱好与对衣冠之正的重视。
链接:转运使为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以前,转运使职权范围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辽、金两代于各路设转运司,金中都转运司称都转运司,各以使领之,掌管征解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等事务。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