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木 黄明海
天启通宝乃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年)所鑄,有小平、折二、当十等种类,大小各异,变化甚多。其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外,小平钱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折二钱背有星号、记值、记地等;当十钱有记值、记重、记地等数种,铸量也颇丰。小平钱直径约24毫米,重2.6~3.6克;当十大钱直径44~48毫米,重19~35克,大小轻重变化较大。在当十大钱中,背十一两记值、记重大钱版别相对较多,其中阔缘大字版更以风格独具而深得藏家青睐。笔者有幸集得3枚此版大钱:
阔缘大字厚重版(图1) 直径47.6毫米,正面缘宽6.3毫米,背面缘宽7.5毫米,重39.2克。阔缘,穿口齐整,钱体厚重,面文楷书直读,既高挺深峻,又端庄大气。其面文“天”字退,“启”字进,“通”字略降,“宝”字昂,显得静中有动。背文穿上“十”,穿右“一两”;其“十”字进,“一两”几乎与上穿齐平且接郭,让人感觉很挤。阔缘大字版重量多在30~35克之间,厚度多在2.6毫米左右,但此钱厚度达到3.2毫米,重量达到39.2克,可见其超越常品,当是钱局早期初铸的头炉钱,存世稀少。
阔缘大字薄版(图2) 直径46.9毫米,正面缘宽6毫米,背面缘宽7毫米,厚2.2毫米,重28.9克。其钱文疏朗俊逸,与厚重版相比显得笔画纤弱。其包浆醇厚,钱体表面及外缘伴有轻微磕碰,流通痕迹非常明显,当是一眼开门的传世真品。是钱最大不足就是太薄,重量只有28.9克,按明律37克=1两计算,已经轻了8克多,可能是钱局中后期铸造的减重钱,故将其定为薄版。
阔缘大字小样版(图3) 直径44.2毫米,正面缘宽4.8毫米,背面缘宽6毫米,厚2.6毫米,重29.2克。相比同版类钱,此钱之钱文笔画更粗,直径更小,尤其是外缘窄了许多,若不是从形制、文字风格上来区分,很难将其归为阔缘大字版。曾疑此钱被人剪边偷过铜,但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后,发现边缘上因流通而留下的磨损磕碰等痕迹清晰自然,看不出一点人为的痕迹,当是完整品无疑。其重量也与薄版相差无几,应该是钱局中后期铸造的减重钱。因其直径太小,故称其为小样。
关于阔缘大字版的铸造时间、产生原因及铸造地点,据唐石父主编的《中国古钱币》云:天启通宝开铸之初,所造仍系小半钱。天启二年(1622年),又令增设户部宝泉局,由户部右侍郎督理,名曰“钱法堂”。天启朝继承和发展了万历后期铸钱取利,用以弥补财政亏空的方针。在此方针下,京、省各处钱局广铸烂恶之钱,以求厚利,这与明朝前期各朝不惜铜、不惜工,务求工整厚重的传统迥然相异。天启二年七月,又令户部宝泉局开铸当十大钱,甚至两京以外各省地方钱局也曾允许铸造。天启三年后,由于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滥铸情况比较严重,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地方铸钱局,此时所铸的天启大钱版本多、差异大,背文还出现了大量的记地、记局、记值和记重等形式。天启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铸的轻劣当十大钱过多过滥,民怨较大,随令两京及各省停铸当十大钱,由朝廷用白银和小平钱换回,还将回收的当十大钱重新销熔改铸成小钱。并令各省在上缴赋税丁粮等项时都用大钱缴纳,以便限期将当十大钱收完,故此钱的实际铸行时间应该是在天启二年七月至天启五年十月之间的某个时间段。
笔者所藏这3枚天启通宝背十一两阔缘大字版大钱,因其是在天启年间铸钱最为混乱时期发行的,若按明律37克等于1两来计算,其早期初铸的头炉钱就较厚重,铸造出39.2克的足值当十大钱。中后期的铸币,因为了取利,故铸行28.9克和29.2克的轻薄之钱。从存世数量上看,背十一两阔缘大字小样版在当时肯定不受老百姓欢迎,因其个头太小了,一眼就能从众多大钱中分辨出来,故现在留存下来的反而更为少见。而重达39.2克的厚重钱,虽百姓喜欢,但因太重,钱局铸得越多亏得就越多,所以这种阔缘大字厚重版大钱铸量肯定不会太多,其主要用途也可能是放在钱局以备上司检查用的。
关于它的铸造地点,之前已经有多位学者研究过,笔者更倾向于苏北淮安铸造。原因很简单,一是这种钱发现的数量极少,可以推断其可能是地方钱局试铸的钱币,当初并未大量铸行,否则不可能只有少量发现。其铸期最大可能是在天启五年前后不长的时间,因此时宦官专权乱政,地方铸钱局蜂拥而起,正是滥铸情况比较严重的时期。二是此版钱多发现于苏北淮安及周边地区,其他地区虽然也偶有发现但数量甚少,可见其流通区域不大,地域性较强。据查,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曾在淮安设立过漕运总督府院,统管国家东南片的漕运、盐运、杂货等物资的调拨,这个机构一直延续至清代光绪朝才被废除。在这种乱局下,天启朝漕运总督府院为牟取更大利益在此设炉铸钱,完全有这种可能。三是历史上天启朝之前的政府确实曾在淮安设立过铸钱局。据《淮安市志》载:“万历五年,于淮安设铸钱局,在老君堂废址改建。”由此可以推断,此版钱铸造于淮安地区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