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云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进行多向互动的对话,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开放与对话中学会学习。
一、开放学生的教材,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强化感知,为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主要靠直觉思维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诸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然后产生一些朦胧的、散乱的,却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的闪光的浪花,这是一个直觉的感知领域。教师应鼓励学生迅速捕捉自己直觉思维的火花,领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个性。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想想:读完课文,你最想说句什么话?由于每个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学生的语言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赞叹圆明园的美丽,有的惋惜圆明园的毁灭,有的痛恨英法联军的野蛮……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去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探究圆明园究竟怎样美丽、究竟怎样被毁及英法联军究竟怎样野蛮。
这个片段的教学,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多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学生不但从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对课文有了一个丰富的整体感知,而且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部分研读、精读、深入理解内涵、实现整体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铺平了道路,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点拨、组织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而后来组织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重视了对学生认识理解的多角度引导,重视了阅读的多维性,开放教材,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所得,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
二、 开放学生的空间,生生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往往对文本中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自然景色等产生直接的兴趣和点滴的感悟,但这种兴趣、感悟又因人而异。此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生生互动中通过对话、参与、相互建构,使每个学生都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使智慧碰撞,相互促进,产生激活思维的群体感应,让学生在获得了平等交谈的权利的同时,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发言后,我先组织学生自学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课文内容,通过研读,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其中也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让学生讨论中互补;最后组织大组交流,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凭借文本和视听材料进行讨论、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突现和个性的张显,让学生在互动中达到互惠。
三、 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教师对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与学生融为一体,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生成新知识,还要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的输出、传递活动之中,真正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建筑宏伟”这段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圆明园中会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我没有急于解疑,而是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的思路一下了打开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有没有这么一条整天都那么热闹的街道在圆明园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语言文字,最后教师简介“买卖街”的来由。
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
四、开放学生的实践,与生活对话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活水的源泉,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评优劣,定从违”,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表象中发掘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感悟的目的。
再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对“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热烈,但双方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后去思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家长、或与同学探究等方法获取多方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片残垣断壁要永远保留着,因为它是祖国一段最屈辱的历史的见证。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应该说非常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情感。而这种深层次的领悟,是与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分不开的,是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分不开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开放”,做到“对话”,才能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