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预习、学习以及复习。而在这三个阶段中,预习关系着整个学习的基调。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看,预习又有其他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的全局角度考虑,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注意方法,避免对学生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本文将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例出发,具体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 小学 课前预习
从当前的学生情况来看,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每个学生对预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计划。培养计划应当以学生情况为依据,制定过程也应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其次,习惯是长期重复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植入预习的相关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便可以获得理想的预习效果。最后,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加具有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些引导或帮助。
一、从学生的需求着手,保证培养计划的高效性
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经历不同,他们对预习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种情况为教师的培养计划带来了挑战,因为教师无法兼顾学生的需求。为解决这种困难,教师应当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应当让每个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预习,了解预习这个步骤对学习的重要性。当每个学生共同出于一个平台,这样教师便可以对学生使用相同的培养计划。其次,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培养,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培养计划的正确性。若是难以达到这个需求,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检验培养计划的正确性,同时在检验中进行纠正,这样也可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正确性。
最后,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而小学生普遍缺乏耐心,如何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热情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的培养计划应当张弛有度,让学生在这种节奏中找到一种频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预习是一个发生在课堂以外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当这个过程与正常的教学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能够正确地作出取舍,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二、向学生传授正确地预习思想,以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同样的,预习也需要这种思维的引导。在小学生的认知中,教师是学生最大的学习依赖,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值得一提的是,思维的形成应当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而教师的帮助应当成为一种辅助,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维。所谓的预习思想,也是一种预习的方法。教师要从预习的目的着手,学生应当首先认识到这个学习步骤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其次,在不同的学习目的中,预习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唐诗的时候,预习工作应当包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这是诗歌预习的一般方法。它和其他形式文章的预习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一株紫丁香》这篇文章,学生则应该从紫丁香的特点着手,进而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从这种情况来看,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不同形式的预习方法,相应地教师便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思想。上文所述的引导,是指教师要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中,加以引导和帮助。预习毕竟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预习方法。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教师只需在课堂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在适当时机给予一些点评和建议。这种方式应当成为一种基本的培养方式。
三、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学生对教师存在较大的依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预习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不应该为学生提供过多的帮助,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在培养预习习惯的时候,教师便要让学生形成一些主观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掌控整个学习进程,而在如今的环境中,教师则要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帮助。换言之,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影响学生的预习,这是因为学生最后要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教师的帮助或者干涉都会影响这个进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用课堂互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情况,总结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集中解决。同时,互动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及时地适应自身的角色改变。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懈地坚持,教师还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毅力,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些反馈。
【结 语】
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尽早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师培养学生的此类习惯之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以便作为预习计划的依据。其次,教师还应该传授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这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良好的习惯来源于长期的坚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较强的毅力。
【参考文献】
【1】王忠,罗文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课前预习【J】.教育革新,2011(2)
【2】蒋红平.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探微【J】.教育艺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