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中国上半年GDP增速为6.7%——一个三四年前特别令人期待的宏观调控区间值,当真来到并逐渐呈现稳定态势时,大家又纷纷不安其能否稳住,下半年会否再次下探?
的确,把预测精准到小数点后边有一定风险。当中国经济从超高速增长区间(8.5%-11.5%)向中高速增长区间(5.5%-8.5%)换挡时,速度低于中间值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但中国经济向好的统计指标我们能够举出不少。比如,继去年服务业占GDP比例突破50%后,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的GDP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远超发展经济学界公认的0.3%标准高结构增速。
不仅如此,服务业继2014年上半年增速超过制造业之后,已连续两年八个季度持续增长,进入“稳定增长惯性区间”。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型”,向“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型”坚实迈进。
服务业的引导力,还可在两个不常被注意到的细节上得到支持。比如,以前每年春运期间,常常能听到或看到国家领导人与留守农民工兄弟一块过年的新闻,但这种新闻近三年少了。其实春运人数并没有减少,但增加高铁服务后,运输服务能力增加了。再比如,我国去年前九个月便完成全年就业任务,今年的全年就业任务目前看也能提前完成。为什么经济增速下滑,就业总额反而增加?原因正是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的劳动就业弹性远高于制造业。
再联系到我国最近技术、装备制造的环比增速远大于能源基础资源产业的环比降速,联系到我国服务业经理人采购指数一直在51以上的高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值得预期。分工越来越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是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常态。
当然,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压力还是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原来我们依赖的投资动力机制出现令人不安的现象:公共部门投资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民间投资却正在失速。光靠消费动力和创新动力的持续拉动,投资跟不上,不是一个平衡的增长机制。
实际上,当一些部门和地方习惯于“土地财政”,习惯于园区土地建成后的招商引资,试图做大做强“车间经济”偏偏遇上产能过剩。这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似乎还处于“新经济”的适应过程,服务导向的转型能否持续获得新动力,确实存在隐忧。
我国人均收入正在由中高等收入阶段向更高收入阶段迈进,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容忍度在降低,对同一事件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观点,团结度过艰难转轨阶段的难度可能较以前更大。然而中华民族的骨气就在于,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总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作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