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 王永贵
(1.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母子公司互动、知识创造与突破性创新
——基于中国中材集团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杨志勇1,2王永贵3
(1.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构建母子公司互动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机制框架,以中材集团为案例,描述了其母子公司互动创新体系构成和创新机制路径。研究表明,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所具备的不同关系互动类型是影响公司知识创造及突破性创新的基础和关键;在突破性创新实现中,新知识、交叉知识和原创知识扮演着核心角色;母子公司互动对如上3种知识创造的影响存在差异,自治型互动在交叉知识创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依赖型互动对新知识和原创知识创造方面作用突出;自治型互动相对依赖型互动在突破性创新绩效方面表现更佳。
关键词:母子公司互动; 知识创造; 突破性创新
一般而言,突破性创新往往会在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的同时,为相关企业成功进入新市场或确立企业的领先地位奠定基础[1]。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对实现突破性创新的过程还不甚了解,对技术突破的驱动因素与来源更是知之甚少[2],极大影响了企业收益和全球竞争力。在理论界,一些学者从企业战略导向、公司创业以及收购兼并等视角研究创新突破[3~5];一些学者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6,7];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协同角度研究企业的创新问题[8]。不过,现有相关研究多强调利用企业的外部社会网络,明显忽视和缺乏对企业内部关键因素的剖析与探索,并且上述外部力量对企业而言也是不可控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创新的协调成本,增大了创新风险。本研究试图聚焦于企业集团如何通过内部母子公司互动,成功实现突破性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对中国技术领先型大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围绕其可能的实现路径和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解决在母子公司互动关系中,什么类型的关系互动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最为关键;这些关系有何差异;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如何;母子公司通过什么样的合作机制才能够促进原创知识的产生等核心问题。
1理论分析与命题提出
1.1基于自治和依赖关系的母子公司互动和知识创造
母子公司互动理论认为,大型企业集团本质上是由一张内部关系网络构成的,网络成员主要包括母公司、子公司、顾客以及利益相关者。集团公司的母子公司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由于工作关系(合作和分工)和非工作关系在提供价值、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进行着互动与沟通,共同创造价值,母子公司互动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和知识开发具有重要影响[9]。值得注意的是:在互动沟通过程中,互动类型(或风格)格外重要,反映了个体偏好和合作双方对互动过程自身规范的期望。例如,依据组织依赖理论,组织在构建内部公司结构时要考虑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依赖型关系和自治型关系[10]。由此,与组织结构关系相似,考虑到母子公司互动是在集团公司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沟通与互动,它们也会受到组织之间正式关系的约束和影响,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互动可以划分为自治型互动和依赖型互动两种类型。其中,自治型母子公司互动是指子公司在母子公司关系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这种关系情境下的母子公司间的沟通和互动就是自治型母子公司互动;相反,如果子公司在母子公司关系中缺乏自主权,完全依赖于母公司,那么在这种母子公司关系情境下的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就是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同时,本研究在访谈的基础上,借鉴了BECERRA-FERNANDER等[11]有关知识创造的相关思想,该思想认为知识创造就是“新”知识的出现,是在个人或组织的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的基础上通过显性知识(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某种共享环境影响下,将那些想法、直觉、经验、灵感等具体化为“新”知识的过程。本研究将与突破性创新有关的知识划分为新知识、交叉知识和原创知识3种类型。
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或组织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创造知识[12],知识不仅是一种物理位置的移动,而是在对话互动中由持有不同观点、拥有共同目标的合作学习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基于沟通和信息相关理论,发送者-接受者模型认为:信息接受者和发送者的特征以及双方的关系特征和知识转移特征等因素会影响信息的传递,知识总是从丰富一方转移到相对贫乏的一方。鉴于此,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往往是在处于不同单元的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发生的,并且会受到互动双方特征以及互动关系特征的影响。NOORDERHAVEN等[9]指出,自治子公司在与母公司的互动中,往往会对知识流动起到消极影响,即自治子公司由于拥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交流等方面的动力和动机可能不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在知识的探索方面与母公司的战略路径可能完全不同。由此,自治型子公司往往会探索出一些母公司所不具备的、且不太相关的交叉知识,从而促进子公司创新。与此相对,对于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而言,由于子公司在知识探索方面完全服从于母公司的战略,而母公司因为自身知识的专业性,在安排子公司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突破自身专业陷阱(如熟悉的知识、成熟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果致使子公司很难在交叉知识创造方面取得进展。鉴于双方关系的密切性,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往往使得双方能够在专业学习和交流方面更加深入,从而更有利于突破隐性知识的传递障碍,即子公司在与母公司的互动中能够通过“干中学”实现大量隐性知识的交流和渗透,从而有利于新知识创造。此外,双方在创新过程中会彼此分享有关顾客需求和基础创新的大量知识,从而更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新知识。同时,在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中,“密切的关系”往往促使双方更好地运用彼此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如母公司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技术诀窍和专用性资产等(这些都是子公司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隐性知识和关键技术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进一步促进了母子公司之间的深层次合作,从而不断缩小彼此之间的知识缺口,创造出更具原创性的知识。基于此,推导出如下命题:
命题1组织间互动在知识创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企业集团通过构建母子公司之间互动对话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创造。
命题2两种类型的母子公司互动(依赖型互动和自治型互动)对知识创造的积极影响存在差异:自治型互动有利于交叉知识的创造;依赖型互动更有利于新知识和原创知识的创造。
1.2母子公司互动与突破性创新
组织沟通相关文献认为,组织间的互动水平包含着组织之间双向沟通、组织参与和联合解决问题的水平等[13],反映了组织之间通过面对面以及合作信息交换的强度。一般而言,公司之间高水平互动往往能够使双方(或多方)产生信任的氛围,从而交换高质量的知识或信息,最终有利于创新。在自治型互动中,由于母子公司双方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双方能够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双向沟通,积极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与此相对,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往往使得沟通更偏向于一种单向性以及命令式的传达和执行,从而使得沟通一方处于从属地位,在参与和共同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较为消极,进而制约了对突破性创新的积极作用。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降低对外部关键资源提供方的依赖,并且寻求到一种能够稳定掌握关键资源的办法。在集团公司内部,母公司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对子公司而言,如果要想在网络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实现突破,必须要降低对母公司关键资源(知识)的依赖。其中,子公司拥有异质性知识,同母公司形成优势互补是关键和核心问题。一方面,子公司的异质性知识,可以使得在母子公司互动过程中,母子公司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另一方面,知识互补性可以使得互动双方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和知识,突破自身局限性。以上的异质性知识和互补能力离不开子公司的自治能力,即具有自治能力的子公司才可能在自身的专业和知识方面发挥优势,而具有强依赖性的子公司相对而言在知识异质性和互补性方面会较弱,因为其完全受控于母公司。基于此,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3 在子公司突破性创新中,自治型母子公司互动相比依赖型母子公司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突破性创新。
1.3母子公司互动、知识创造与突破性创新
母子公司构架本质上是集团公司在集团平台上为了实现功能和优势的互补而组建起来的大型网络组织。各功能(子公司)在此平台上通过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重组和创造出以知识为要素组成的各种创新性产品。例如,集团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某个产品创新上积累较长时间的公司,这家公司处在“突破”的前期,但由于其他的互补资源,如“资本”“市场”的缺失,不能实现突破。通过大企业的收购,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达成了技术突破。然而,由于被收购企业(收购后既为子公司)所处行业和性质不同,母子公司互动产生的知识类型存在差别。例如,收购同行业的企业(纵向一体化),母子公司所处的专业领域相同,就容易产生新知识;相关领域的收购(相关多元化)会产生交叉性知识;完全不相关行业(非相关多元化)容易产生原创性知识。毋庸置疑,新知识创造能力对技术突破至关重要,它可以通过冲突或新的刺激来生成新的知识线索与思路。概括而言,新知识创造能力会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①拓宽了企业在问题解决方面利用不同的异质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14]。②新知识创造能力可以促使企业对自身的习惯性的认知结构和因果关系提出挑战。通过利用新知识,企业可以生成新的世界观来理解和剖析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从而以不同的思路和复杂的知识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并为突破性创新奠定坚实基础。③重组发明理论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成为新的组合知识,因此每一种交叉知识都可以成为整体组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交叉知识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各种新知识,从而成为进一步突破性创新的基础。不过,每种知识组合成新知识的潜力是有限的。对于成熟的知识而言,仅有有限的潜力产生创新。比较而言,对于交叉知识来说,这种组合的潜力相对较大,因为其相对较新,而且又存在着跨领域的特质,所以往往能够产生多种组合供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进行选择[15~17]。④通过运用原创知识,企业往往能够抛开以前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避免知识惯性和技术惯性,从全新的视角入手,甚至是沿着基础问题和问题根源去探索一个完全没人探索过的领域,从而进入全新的领域。按照技术流程和技术轨迹理论,常常把可以研究与开发理解成包含一系列技术相关性能的、持续的混合提升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沿着一定轨道进行的,偶尔由于跳跃到了不同的技术轨道而出现了不连续。原创知识可以使得企业尝试进入一个不同的技术轨道,并且尝试一些有价值的独特知识组合。虽然这种尝试意味着风险,但随着这种原创知识的运用,至少会产生一些突破。由此,在同等条件下,这种原创知识运用得越多,其成功实现突破性创新的概率也就越大。基于此,推出如下命题:
命题4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构建母子公司互动关系,不同的收购兼并方式影响不同类型的知识创造。
命题53种类型知识(新知识、交叉知识和原创知识)对突破性创新有积极推动作用。
2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天然地整合了社会网络、知识网络和市场网络等各种关系,构建了公司内部新型创新网络,而母子公司之间则存在着广泛互动。不同类型的母子公司互动会对公司的知识创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突破性创新。依据上述逻辑,本研究构建了全新概念框架(见图1)。该理论框架由母子公司互动、知识创造能力以及突破性创新等要素和相应的路径关系组成,反映了各要素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
图1 研究框架
3案例介绍与研究方法
3.1案例调研对象的选取依据
案例研究有助于捕捉和追踪管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是构建和验证理论的有效方法[18],这一特征恰恰与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特性有着很好的契合度。根据研究主题和内容,本研究在选择案例时依照下列标准:①数据的可得性与长期性。案例公司成立应该有一段时间,以便取得较为全面、长期的资料,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信息提供人,以获得案例分析所必需的素材。②案例公司是具有多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公司,而且子公司与母公司的隶属关系是多样化的,以便获得所需数据。③案例的典型性。选择的案例在突破性创新方面具有典型特征,已经拥有至少一项处于国际领先的技术,并在细分市场上占据着强势地位。
在符合上述特征的众多企业中,最终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集团),这是一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中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行业拥有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企业集团,在玻璃纤维技术、复合材料技术、人工晶体技术、工业陶瓷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技术六大领域拥有着国内最高技术水平,部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材集团现有直属公司和控股子公司69家,其中H股1家,A股上市公司6家(见表1),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13家。在国外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或研发机构,国内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04年进入国际市场。短短几年间,中材集团的国际市场份额从零变为世界第一,实现了与国际垄断巨头同台竞技,并最终确立了掌控地位的战略目标,争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中材集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被科技部、国资委等部门认定为创新型企业。
表1 中材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及互动类型
3.2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对母子公司互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过程及机理等尚不十分清晰,可供借鉴的其他相关研究中的现有观点也难以直接运用[19]。由此,作为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有助于提炼管理规律的单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在研究中,着眼于从知识创造视角打开母子公司“关系互动”对突破性创新影响机制的“黑箱”。在依据中材集团的经营实践对其解构的基础上,遵循 EISENHARDT[17]描述的案例研究方法与程序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使数据真实、可靠,还辅以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强化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与补充。
对母子公司互动影响公司突破性创新的内在机制问题进行探讨属于探索性研究。为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提高理论效度,确保所构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本研究使用了MILES等[19]描述的三角验证法,采取多种方式搜集所需资料:①公开渠道,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权威及主流媒体)、相关出版物(公司年报、内部期刊、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等)及其官方网站等,从而进行关联分析。围绕本研究的主题,对中国中材集团及其子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检索,最终通过相关专家把关,精选了有关中材集团技术突破的相关媒体报道等67篇以及中材科技等2010~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作为本案例研究的二手资料。当公开资料中出现信息矛盾等问题时,课题组成员会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相关公司人员进行确认。②深度访谈和观察。在2013年初~2013年8月间,对研发和战略方面的相关领导和子公司负责人及行业专家进行了多次正式或非正式访谈,从而保证了案例信息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在访谈实施过程中,本研究确保在访谈后12个小时之内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保证了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在研究中发现,母子公司互动是公司技术突破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类型会对知识创造产生影响,进而会对公司的突破性创新产生影响,故最终锁定了母子公司互动、知识创造和技术突破3个方面的关键变量进行研究;同时,借鉴相关研究,考虑到集团公司的特点,加之对访谈和案例资料的深入分析,本研究使用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份拥有情况作为分析母子公司互动类型的指标。另外,依据相关文献和访谈结果,将知识创造区分成交叉知识、原创知识和新知识的创造3个主要类型。③使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发明专利和应用新型两个指标数据作为公司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创新的代理变量(见表2)。
表2 中材集团子公司(上市公司)创新绩效
注:中材默锐成立时间短,没有相关数据。
4案例讨论
4.1中材集团母子公司互动关系解构
图2 中材集团(上市公司)关系网络互动结构
中材集团以集团公司为核心,横跨水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人工晶体四大板块自成一体的内部创新网络。每个板块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构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各模块之间构建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形成协同关系。中材集团作为总协调者,主导和治理整个内部创新网络,在互动规则、机制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使得母子公司之间进行平等互动价值共创,从而实现突破性创新。由此,在母子公司互动关系网络中,某一子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以及其他子公司之间构成了关系网络,成为网络知识传递、共享以及突破性创新的重要约束条件。为了对母子公司互动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中材集团上市公司数据以及对子公司问卷调查的问项“贵公司与集团内哪些公司进行互动”,勾勒出中材集团母子公司的互动关系网络,且以中材集团(上市公司)的典型子公司为例绘图(见图2)。由图2可知,母子公司互动包括4个层次:①集团与各模块之间的互动;②在各模块之间的互动;③各模块和子公司之间的互动;④各子公司之间的互动。此外,由图2还可知,中材集团在组织设计方面完全遵循组织平等沟通的原则,各层级之间实现网络式的沟通和交流,表明集团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组织间的平等结构,从而在机制上创造了有利于组织间互动创造知识的平台,因此命题1得证。
4.2知识创造效果的差异
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20];企业所拥有的、难于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隐性知识可以解释企业间绩效的差异;企业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能力使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方面得以提升,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见表3)。
表3 中材集团部分子公司创新网络平台构建:控制方式与核心技术
由表3可知,在中材集团内部母子公司的关系是不同的,集团公司通过股权结构设计与子公司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互动方式。在中材集团内部的69家成员单位可以划分为两种关系结构,一种是有中材集团控股的公司,集团通常是通过在其股份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种是直属单位,这类公司直接由中材集团领导和控制,在很多方面(如业务经营范围、研发投入等)的自主决策权要低于第一类公司。控股公司由于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相对自主,可以称为自治型;直属公司则在各方面依赖于集团公司开展活动,可以称为依赖型。由于母子公司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两者在沟通互动中的方式不同,因此,相应的母子公司的互动类型也可以划分为自治型互动和依赖型互动。在理解两种互动对知识创造的影响时,可以中国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例子来理解:中国师傅带徒弟最经典的莫过于齐白石的一句至理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是优秀徒弟不仅仅是模仿师傅的一些做法,而要通过自我突破创造出新的独具特色的做法,这样才能破茧而出。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母子公司之间的互动和学习,依赖型互动往往是在母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学习和创新,导致了子公司的工作始终脱离不了母公司的优势范围,而且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定位是服务和支持母公司的创新,通过吸收子公司的知识,母公司能够在某些领域实现较快的突破;而自治型子公司则能够相对稳定的专注某一领域进行“深钻”直至破茧。通过实地对中材集团高管的调研,同样也发现了如上逻辑。
正如集团某研发部门总经理所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往往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与集团的做法非常相近,这些子公司与集团在组织沟通方面较为顺畅,因此这些子公司会优先取得集团公司的优势知识资源,如集团公司的新技术等。此外,由于沟通和互动方面的优势,又使双方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在一些突破性技术创新(如新技术和原创技术等)或突破性市场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然而,这种新知识和原创知识的产权往往归母公司所有,子公司起的是知识贡献的作用。另外,一家控股公司的老总则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拥有较多自主权,如在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等方面,集团不会给予过多的干预,但我们在集团方面获得的资源可能相对较少,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力更生,我们和集团公司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交易关系。我们是平等的,所以集团的一些技术对我们可能是‘保密’的,只有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有资格与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和谈判。结果是我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形成了丰富的交叉知识,从而获得比较优势。”
综上可知,中材集团的母子关系(直属关系和控股关系)本质上是两种类型的母子互动。这两种关系互动对于知识创造均有积极影响,但是,中材集团的访谈例证了两种类型母子公司互动对3种知识的创造却存在着不同,自治型互动更有利于交叉知识的创造;依赖型互动则更有利于新知识和原创知识的创造,因此命题2得以验证。
4.3子公司突破性创新的“依赖”性
由表1可知,中材集团在7家子公司中所持股份不同,苏州有限和汽车复材为全资拥有,其他5家是部分持股。由上文可知,不同的治理形式导致了母子公司的关系互动类型不同。
以北玻有限和苏州有限为例,前者的前身是国家建材局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历经转制和整合成为中材集团的子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不仅服务于军品和国防,而且涉足于民用行业,并且曾一度发展成企业“小社会”模式。产业方面由于跨越了初级原材料到最终的制成品,所以涉及的产业较多(拥有从石头熔炼、玻璃球制作、拉丝制纤维、树脂合成、玻璃钢制品等全套工序);民用领域涉及化工防腐、城市轨道交通、水处理等多种产业。这种横跨军品和民品两大领域和几十种材料应用的特征,客观上造成了北玻有限的自治地位。不足之处是产业格局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专业纵深不够,众多产业之间互相交叉互相影响。具体表现是产品结构小而杂,成规模的产品不多,小的产品只能在几十万甚至几万规模上徘徊,分散了技术研发力量。苏州有限是中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对其明确定位为专业从事各类气瓶研发和生产的子公司。相比母公司而言,苏州有限无论从专业领域、科研实力、承担的课题数量各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其对母公司的依赖。母公司中材集团是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最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成套技术企业,引领着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973项目等,而苏州有限仅仅是研发生产一种特殊的特种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气瓶,科技研发实力明显较弱。
在突破性创新方面,不同的母子公司互动类型产生的绩效结果不同:①北玻有限与母公司之间是自治型互动,该公司在过去3年的技术突破情况见表2。其中,发明专利方面2010年为7项,2011年为10项,2012年为13项;而苏州有限与母公司之间是依赖型互动,其在2010年发明专利1项,2011年为2项,2012年为1项。显然,从技术突破的总量和增长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北玻有限相比苏州有限占有显著优势。同时,北玻有限在应用新型方面2010年和2011年都是空白,在2012年实现了零的突破;相比较而言,苏州有限却从2010年的3项和2011年的1项,至2012年的2项。北玻有限在应用新型方面的增长趋势也是优于苏州有限的。②汽车复材是一家依赖型的子公司,从其发明专利数据来看,各年度均为0,仅仅在应用新型上做出一些小成绩。相对于其他自治型公司(如苏非有限、中材科技和中材叶片)的突破绩效而言,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均较差。苏非有限在应用新型方面欠佳,3年连续为0,原因是近几年承担集团公司的技术突破任务,重点集中在发明专利方面。综上可知,自治型母子公司互动相比依赖型互动而言在突破性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自治型母子公司互动更有利于子公司的突破,至此,命题3得到验证。
4.4以兼并收购实现突破性创新
在创新战略方面,有着“熟悉陷阱”的说法,意思是大型企业集团在创造新知识、交叉知识和原创知识方面存在着惰性,偏好按照固有的思维行事,即企业集团处于风险规避或降低成本等方面考虑,更偏好使用熟悉知识、成熟知识或者已有知识,但是这种做法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是极端不利的。如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成熟知识通常已经被很好的理解,无需依赖进一步的开发和检验。对于大企业集团而言,这些成熟知识能够提供可靠绩效,是其竞争优势组成的重要部分。②成熟知识已经在不同的网络和企业之间形成跨专业交叉知识,因此阻碍了新知识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③成熟知识在自身领域已经得到合法性认同。即使新知识能够为其利益相关者带来收益,但是要说服他们也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大型企业集团往往固守于已有成熟技术,不愿意去探索新的交叉知识。再如,大企业集团通常愿意从原先存在的解决方案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一些突破性领先知识(原创知识)的寻求通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这些已经成为企业的通行做法。使用一些熟悉的要素和方法能够确保问题的解决,而且努力不会完全失败,因此在创新情境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来构建创新对企业来讲具有极大挑战性,尤其对于大型成熟型集团公司愈加明显。总之,在大型公司中规模和复杂性要求一种结构化方法来治理公司活动,使得资源配置必须与已经建立的规范、控制和流程等相吻合。风险规避、组织路径依赖以及官僚化体系是阻碍知识创造的三座大山,而改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兼并和收购。
依据跨国公司相关理论,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收购的动机包括3种:市场寻求、效益寻求、技术和知识寻求。企业开展创新工作的知识来源可以是内源式自主创新,也可以是外源式的知识学习和整合。由于内源式自主创新的高成本和周期长的特点,很多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外源式的知识获取路径(如收购兼并)。这种方式尤其对于缺乏资源和知识基础薄弱的中国企业最为合适。由此,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更多的寻求和创造知识,在近10年中,中材集团从兼并收购入手(见表3),通过相关多元化来实现新知识和原创知识的寻求和创造,而通过非相关多元化更多地实现交叉知识的寻求和创造。中材集团的收购兼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体系:①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专业化和模块化的收购,主要形成水泥模块集团和玻璃纤维模块集团的构建。如2004年收购陕西江汉建材;2005年收购A股上市公司天山股份;2006年收购亨达水泥和豫南粤鹰水泥等。2003年收购金晶玻纤,进入玻纤业;2007年收购泰山玻纤。中材集团在水泥板块的扩张和投资使得公司提高了效率,形成了专业化、模块化和组装化的模式。此体系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专业分工得到了聚合,促使新知识和原创知识的产生,实践证明中材集团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均得到突破性创新。比如,集团全资收购金晶玻纤是实现了进入玻纤行业的第一步,那么通过收购泰山玻纤实现了进入世界第三的领先跨越。②基于突破性创新平台打造的收购:2006年中材集团以高价收购中国非金属材料总公司所属的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同年以控股93%的形式与天津中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公司。如上收购是基于非相关专业的技术寻求的收购典型,集团公司依托这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引进了技术和人才,实现了产学研的协同。正如集团董事长刘志江所言:“当代的企业进行技术突破的关键是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因此,多学科和多实体的互动参与以及新型知识创造(包括知识的交叉)会对企业技术突破起到关键作用。”总之,中材集团充分认识到母子公司架构和母子公司互动中知识创造的核心地位,并且在收购前和收购后的制度安排以及经营管理中,充分考虑了行业的相关性等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协同知识创造和突破性创新,至此,命题4和命题5得以验证。
5研究结论、启示和拓展研究
5.1研究结论与启示
鉴于突破性创新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索性构建了母子公司互动、知识创造和突破性创新之间影响机制框架,取得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结论:①基于外部的社会网络和协同创新很难控制风险和成本,母子公司互动在突破性创新中扮演了基础作用的角色,不同的母子公司互动类型对于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不同。自治型互动更有利于子公司实现突破,依赖型互动更有利于母公司实现突破。②在母子公司互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中,知识创造是核心,企业要重视对于知识创造的管理。③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内部化措施来改进和完善知识创造的模式从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创造的方式和手段,在兼并和收购中需要考虑行业的相关性。
中材集团的突破性创新路径,母子公司互动策略以及知识创造方法等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以上结论对不断探索突破性创新路径的企业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①当代的企业基于传统的以差别化为特征的竞争优势的塑造已经很难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利润,取而代之服务和创新成为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企业如何进行服务转型,并且以服务为核心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顺利成章,互动成为开启这一扇门的钥匙,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互动打开了沟通的桥梁,知识在企业内部网络进行传递和交流,最终产生创新的思想。②母子公司的互动类型不同,对于创新的影响不同,则体现在企业构建和收购子公司时要着眼于子公司的互补性和丰富性(广度和宽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各种类型的知识得以产生,有利于创新实现。
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环境已经使得组织在面临复杂且分散的技术知识时,通过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母子公司协同从而实现整体突破的研究成为必要:①对于领先企业来说,由于资源的约束[21],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单独的研发很难获得异质性的资源,从而进行类推式创新,很难形成新颖的知识以实现突破;②在转型经济下,由于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进行合作创新面临着巨大风险,然而,在中国情境下,合作各方的“关系”非常的重要,关系各方的有效互动是进行协同的基础。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的战略实现快速的突破和赶超,使得外部有效地资源“为我所用”。由此,从企业间的互动战略行为视角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在创新中的各种互动行为,收购兼并、中介互动以及内部互动等,以寻找和发现领先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路径。
5.2研究拓展
本研究还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①结合中材集团的案例研究了母子公司互动对公司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和内在机理。众所周知,这种影响关系在其他具体和特定的环境之中的作用如何?如在国际化过程中,随着公司规模等的扩张,海外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对子公司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国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互动对子公司的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是否还适用?②有关收购突破的问题现在正在被众多的跨国公司或大型的企业集团所实施,公司在收购和兼并过程中,母子公司互动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征,这种互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如何?以上问题,与本研究密切相关,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本理论的适用性。③在母子公司互动关系网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管理要素是网络治理机制问题。母子公司互动实现技术突破的核心要义是母子公司的互动能够使得母子公司各方能够在异质性知识、信息和管理经验各方面实现互补等作用从而进行创新。由此,这些互动方式只能在与特定有效的治理机制相匹配时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故而,基于网络治理机制的视角对母子公司互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④本研究只是一个探索性的单案例研究,未来可以进行跨案例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归纳、验证和拓展本理论。此外,本研究所探讨的只是借鉴相关理论,通过案例分析的过程,提出初步框架,包括母子公司互动、公司知识创造和突破性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系统。后续的研究需要围绕这些变量的测量、各自权重以及对具体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CHAI S, HOUSE W, FLEMING L.Emergence of Breakthroughs:A Case Study of RNA Interference[R].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epartment,2011
[2] FLEMING L. Breakthroughs and the “Long Tail” of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7, 49(1): 69~74
[3] ZHOU K Z, KIN C, TSE D K.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2): 42~60
[4] AHUJA G, MORRIS L 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521~543
[5] CATALDI C, FRENKEN K, LOS B.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 Analysis of US State-Level Patenting[J].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5): 767~781
[6] 姜银浩,李随成.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2):53~58
[7] 吴隆增,陈建勋,朱蓉.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5):90~93
[8] SMITH K G, COLLINS C J, CLARK K D. Existing Knowledge, 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 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48(2): 346~357
[9] NOORDERHAVEN N, HARZING A. Knowledge-Shar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ithin MN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9, 40(5): 719~741
[10] 芮明杰,马宏建.知识管理策略与知识创造[J].科研管理,2007,28(1):38~41
[11] BECERRA-FERNANDER I, SABHERWAL 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8(1): 23~56
[12] EASTERBY-SMITH M, CROSSAN M, NICOLINI 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Debat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0, 37(6): 783~796
[13] MOHR J, NEVIN J R.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Marketing Channel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54(4): 36~51
[14]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1 154~1 184
[15] FLEMING L O. Explaining the Source and Tempo of Invention: Recombinant Learning and Exhaustion in Technological Evolution[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8
[16] UTTERBACK J M.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How Companies Can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 Cambridge:MIT-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1994
[17] EISENHARDT K M.M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ons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9,32(3): 543~576
[18] 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19] MILES M B, HUBERMAN A M.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M].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4
[20]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1): 109~122
[21] HOBDAY M. East Asian Latecomer Firms: Learning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s[J]. World Development, 1995, 23(7): 1 171~1 193
(编辑丘斯迈)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 and Subsidiary Companies,Knowledge Cre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An Explorative Case Study Based on Chinese Zhongcai Group
YANG Zhiyong1,2WANG Yonggui3
(1.Hebei 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Ecomomics,Shijiazhuang,China; 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China; 3.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bout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between company interaction styles an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has been built. Then, taking Chinese Zhongcai group as the case study obje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and innovation route,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that the different relation characters and assorts between parent company and the subsidiary are the key of company knowledge cre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e new knowledge, emerging knowledge and original knowledg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The autonomic interaction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 on the creation of emerging knowledge, however, the dependent interaction does better on new and original knowledge. The autonomic one is better than the dependent one 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of the subsidiary company.
Key words:parent and subsidiary companies interaction; knowledge creation;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通讯作者:王迎军(1955~),男,河北邢台人。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E-mail:nkdmrm@126.com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884x.2016.06.003
收稿日期:2015-11-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GL06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特别项目(2015T8019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15207006);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重点项目(SD161016)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16)06-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