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016-07-16 07:00曲如晓教授
国际贸易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东欧贸易一带一路

曲如晓(教授) 杨 修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曲如晓(教授)杨修

中欧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是通向欧洲市场的 “桥头堡”。在“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据了1/4,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板块。作为世界主要的新兴市场,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发展阶段相似,人均收入相近,经济互补性较强,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东欧与西欧市场高度一体化,也成为中国产品和资金进入欧盟的重要渠道。特别地,受到美国战略东移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中东欧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对中国经贸合作需求逐渐上升。2012年,第二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暨首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会议中提出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重要举措,开启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机制化合作的新篇章。经贸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合作的重要领域,近些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发展迅速,经济互补性增强,经贸合作领域日益广阔。加快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

(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如图1所示,2001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为42.20亿美元,而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已达601.55亿美元,为2001年双边贸易总额的14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当年双边贸易总额为323.96亿美元,同比下降15.93%。之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迅速恢复。进入2012年,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中,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出现负增长,当年贸易增幅为-1.61%,随后双边贸易逐渐恢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内在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往制度框架的政治保障,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双边贸易合作有望得到进一步深化,实现双边贸易的协同发展与互利共赢。

(二)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进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制成品上。如图2所示,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制成品出口占其对中东欧国家全部出口比重的90%以上,其中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成为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第一大出口产品,出口额达237.4亿美元,占比54.32%。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较小,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对中东欧国家全部出口比重仅为1.92%。从动态角度来看,2001年至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在制成品方面,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得到明显上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得到显著增加,而以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8(杂质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下降。2001年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质品)占总出口比重分别为33.54%和49.11%,而2014年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显著提升,达54.32%,SITC8(杂质品)出口比重大幅下降,仅为26.12%。在初级产品方面,2001年至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在进口产品结构方面,与出口产品结构类似,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产品以制成品为主。其中,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成为中国从中东欧国家全部进口最多的产品,如图3所示,2014年该类产品进口占中国对中东欧全部进口额比重为59.65%。从动态角度来看,2001年至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进口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特别是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比重得到显著增加,该产品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46.28%上升至59.65%。值得注意的是,中东欧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历史悠久,特别在农、林及乳制品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而,中国对中东欧SITC0(食品及活动物)进口占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全部进口比重偏低,2014年其进口比重仅为1.08%,说明中国缺乏对中东欧国家特色、优势产业的挖掘,贸易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方兴未艾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出现持续上升。如图4所示,2006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241.84亿美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疲软及对外投资势头的减弱,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资本输出的重要源头,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跳跃式增长。2013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435.76亿美元,为2006年的将近6倍,成为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后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投资国。

图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总额、贸易顺差和贸易增长率

数据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图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出口商品结构

数据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相对于2008年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低速增长,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双边经贸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投资已从过去的通信与金融扩大至基础设施、能源、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及农业等领域,中国对中东欧地区投资呈现多样化特征。特别地,近些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2015年中国企业承建了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匈赛铁路工程,预计在2017年完工。届时,将打通中欧间物流主动脉,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加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发展。

(四)经贸合作伙伴过多集中于波兰、捷克等大国

在中东欧地区,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突出、人口素质较高、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在贸易方面,捷克、匈牙利和波兰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贸易份额较大的国家。2014年中国与上述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总贸易额比重分别为18.25%、15%和28.57%,其中,波兰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贸易相同,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仍然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国。2013年中国对上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中东欧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分别为14.26%、37.08%和17.09%,其中,匈牙利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与贸易相比,中国对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出现显著提升,2014年中国对上述两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中国对中东欧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分别为10.44%和10.11%,明显高于其在贸易中的比重。除了上述国家外,中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偏少,以黑山为例,中国与黑山的贸易比重(2014年)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2013年)仅为0.35%和0.02%,远远低于波兰、捷克等中东欧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

图3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数据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图4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机遇

(一)中东欧将成为中国开拓欧洲市场的重要窗口

中东欧国家或位于欧盟的周边,或位于欧盟的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重要的枢纽地带,是中国通往欧洲腹地的重要门户。一方面,中东欧国家与欧盟国家构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很多中东欧国家属于欧盟国家,对欧盟市场和资金具有高度依赖性,且在产品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均采用欧盟标准,是中国产品生产、销售、品牌再塑造、实现产品“欧洲化”重要的周转之地。另一方面,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中东欧交通便利、运营成本低,一些中东欧国家拥有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企业或产品便利地进入西欧的重要桥头堡。因此,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合作对中国企业适应欧盟标准、实现中国企业“欧洲化”、深入开拓欧洲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产业互补优势,扩大双边贸易范围,优化贸易结构

中东欧国家占欧洲领土面积的3/10,人口总量为欧洲总人口的1/4,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投资环境较好,在农产品、动植物源产品、矿物燃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铁路、港口、公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制造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这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边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农产品方面,中东欧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使得中东欧国家在农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与之相比,面临内部自然环境约束的压力,中国农产品在全球处于相对劣势,这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上形成了极大的互补性。然而,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拉丁美洲等与中国拥有密切经贸关系或地缘政治上的国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势必会加强在各自优势产业领域的贸易合作,这为实现双边优势互补、拓宽贸易合作范围、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双边基础设施合作,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关键。一直以来,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一定程度降低了中国过剩产能的内部消化能力。同时,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加之以往中国出口较为集中,造成主要贸易伙伴国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接近饱和,短期内需求很难快速增长,为此如何推动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受到自身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对于铁路、机场、港口、核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需求。未来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合作,实现双边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可以实现中东欧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各国经济发展,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对于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实现产能要素在全球中的有效配置,加速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双边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将促进中国技术的输出,重塑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在高铁、核能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且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在某些重点制造行业,中国已实现从对外部技术严重依赖向主动对外输出技术的模式转变。然而,与中国相比,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技术水平滞后的影响,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装备制造方面存在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强中国与中东欧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先进技术对中东欧国家的输出,而且对于扭转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以往的廉价、质次的负面认知,深入开拓欧洲市场,重塑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正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挑战

(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经贸合作有待深入挖掘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不平衡成为中东欧国家长期抱怨的问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贸易总量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较少,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顺差。201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产品贸易顺差达272.56亿美元,较2013年上涨了5.05%。同时,由于过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联系较少,中东欧国家产品缺少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与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杂质品等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双边经贸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等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而忽视了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造成多边贸易关系的不协调,容易引起其他中东欧国家的不满和抵抗,对中国与中东欧未来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搭载“一带一路”这一顺风车,扩大经贸合作范围,拓宽贸易渠道,搭建有效的贸易平台,全面协调经贸伙伴合作关系,实现中国与中东国家贸易平衡。

(二)中东欧国家战略诉求的不一致

中东欧国家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特殊国家群体,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中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东南欧八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尔巴尼亚)。根据其是否加入欧盟,又可以分为欧盟十一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和非欧盟五国(马其顿、黑山、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而在欧盟国家中,仅有四个国家加入到欧元区(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这些国家处在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过渡的阶段,但由于各国发展阶段的差异,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诉求。例如,塞尔维亚、捷克向来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注重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合作领域不仅覆盖贸易、投资,在文化交流等领域也均有涉及。它们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贸等多领域合作来降低其与欧盟关系持续恶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之相比,波兰、斯洛伐克等其他中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对欧盟的依赖度较高,但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为了减缓欧债危机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些国家开始将政策朝向中国,希望加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来提升各国经济。但这种合作是否具有长期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中东欧国家在语言、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经济规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地,除了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以外,中东欧国家其他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市场规模有限、缺少技术优势,且受到国内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中东欧国家发展需求呈现差异化,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发展需求,对于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产生阻力。

(三)欧盟、美国等大国的政策挤压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增多,双方关系的深化引起了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担忧,甚至是政策挤压。美国为了稳固其在西亚和中亚的战略地位,于2011年7月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从而构建一个以阿富汗为枢纽,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网络,削弱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强化美国在该区域的经济与政治领导力。在欧洲方面,中国与中东欧关系的日益紧密,也引起了部分欧洲国家、欧盟机构的担忧。俄罗斯担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将挤占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发展空间,对其能源与贸易发展造成威胁,频频在物流通道建设上施加压力。同时,欧盟机构坚决反对中国与中东欧“机制化”合作,担心部分中东欧国家“选中弃欧”造成“欧盟分裂”。欧盟、美国等大国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猜疑与排斥,造成“中国威胁论”持续升温,也可能造成它们对中国实施政策挤压,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贸易合作的深化,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战略机遇,建立多元化经贸沟通平台,创新贸易合作方式

受美国战略东移、欧债危机的影响,中东欧国家对美国和欧盟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开始探寻新的可借助力量。为了摆脱欧债危机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各国经济持续性增长,中东欧国家开始实现“向东开放”的战略,将目标锁定在中国。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恰恰符合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入合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未来中国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现有“16+1”合作框架下,充分利用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机制,通过构建“东南欧八国+中国”、“维谢格拉德+中国”等多边经贸沟通与合作平台,积极地推动双方商品与服务的流动,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同时,在充分利用和挖掘贸易沟通平台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应借助政府与政府间合作机制对以往贸易合作方式进行梳理,并针对各国自身特点创新贸易合作方式,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一方面,中国可以根据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特征,选择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重点国家,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产业园区”,推动双方在工程承包、计算机等领域的合作,从而打通进入中东欧、西欧等国家或地区的商贸通道,构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多样化网络布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机技术,构建中国企业与中东欧企业跨境电商的合作平台,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双方贸易合作中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在农产品、动植物源产品上的应用。

(二)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优势行业的经贸合作,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面临着贸易不平衡、贸易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商品结构来看,中东欧国家在初级产品方面,特别是农产品、动植物源产品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目前双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制成品行业。未来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通过签订相应的贸易协议,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来加强中国在中东欧具有竞争优势类产品层面的合作,推动其对中东欧国家农、林、渔业类产品的进口,拓宽贸易合作领域,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优势产业的有效对接,缓解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电力、化工机械等装备制造方面与中东欧国家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存在着极大的经贸合作潜力。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深化在装备制造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领域的合作,鼓励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到对方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双方投资便利化,消除投资壁垒,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

(三)兼顾中东欧各国发展诉求,实施差异化战略措施

中东欧各国在经济、文化、宗教和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考虑到上述事实,未来中国政府应结合各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研究和探寻中东欧各国的发展诉求。基于各国不同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战略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中国政府应做好中东欧国家间的平衡,不搞“一刀切”,既注重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重要经贸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又要兼顾其他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诉求,从而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在加强与波兰、捷克等主要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充分挖掘中东欧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征,寻找与中东欧其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节点,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其他国家传统或特色产业的对接,满足不同国家的战略诉求,避免因过于侧重与某国的经贸合作而引起区域经贸关系的失衡,实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的协同发展。

(四)促进人文交流,化解矛盾与分歧

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与信任,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已引起欧盟、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猜忌与质疑,“中国威胁论”持续升温。欧盟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不利于欧盟内部国家的团结,将导致中东欧国家“弃欧选中”,对欧盟未来发展造成威胁。美国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俄罗斯则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挤占其在欧洲的地位,对其未来经贸发展造成威胁。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马歇尔计划,中国也并未通过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来称霸,建立起中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加强中国与中东欧、欧盟、美国等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将成为增进国家间互信互利,化解矛盾与分歧,营造良好的经贸合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未来中国应广泛地开展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等文化交流形式,将孔子学院、文化贸易、版权出口、互联网等传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中东欧国家互相开展文化节、文化周、电影节等活动,树立正面的大国形象,将“一带一路”战略的精髓(平等互利)传达给全球,让全球真正地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本质,化解矛盾与分歧,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奠定民意基础。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985项目成果之一,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责任编辑:周明)

猜你喜欢
中东欧贸易一带一路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
2010年中东欧国家选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