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和策略

2016-07-16 03:01龙江智段浩然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困境优势

龙江智段浩然

(1.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中国旅游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辽宁 大连 116025)



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和策略

龙江智1,2段浩然1

(1.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中国旅游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辽宁 大连 116025)

摘要:旅游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阐述了旅游扶贫的独特优势,并且从“先天-后天”两种情境总结了旅游扶贫战略面临的困境,按照“人-思想文化-环境系统”三层次进行了分类。最后,给出了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优势;困境;策略

一、研究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阻碍着人类幸福的旅程。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了旅游发展的新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tourism)”,简称“PPT”。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世界最多的人口,贫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十八大分别对该目标进行了补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了扶贫工作讲话,体现了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但是中国仍存在着巨大的地区贫富差距,中西部地区仍然落后,存在着广大的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有效的扶贫手段应该被运用到扶贫攻坚的任务中去。

实行旅游扶贫战略前提是贫困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主要是资源潜力,这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基础。而中国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1]。从中国国土的地理特征来看,中西部地区多为山地高原地形,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交通闭塞,这是造成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为这些原因,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受外界影响较小,产生较大的差异性,形成了旅游吸引力[2]。天然的生态系统,自然、人文生态景观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3],因此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具备了战略可能性。并且中国一直很重视旅游扶贫工作,早在2000年8月,国家旅游局就试办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的旅游扶贫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理念,将旅游发展成果更大程度上惠及贫困人口[4]。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2015年国家旅游局长发表了“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的讲话。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旅游业必须有所作为。为了更好地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指导各地区的旅游扶贫实践活动,作者在以往各地区旅游扶贫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国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优势、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对策略。

二、旅游扶贫的优势

与以往的财政扶贫、信贷扶贫、民政救济扶贫、物资捐助扶贫等相比,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5]。“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旅游扶贫虽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是更强调解决贫困的根源问题,从内部摆脱贫困。与其他扶贫方式(财政扶贫、物资捐助等)相比,旅游扶贫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活力。它的优势就在于它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6]。三大效益也并非孤立,而是互相带动,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系统的进步,如图1。

图1 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三大效益联动图

1.经济效益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既有宏观的地区发展,又涵盖了微观的个人、家庭致富[7]。扶贫首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经济效益是贫困人口最关注的问题[8]。若完不成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标,那么扶贫就失去意义。旅游业在创造贫困区经济效益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1)旅游乘数效应和关联效应。首先来分析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在旅游乘数效应影响下,贫困地区获得的旅游收入通过“消费—收入—再消费”这一系列循环周转的过程产生连锁拉动作用,最终促进了当地经济总量的成倍增长[9]。这就是旅游扶贫相对于其他扶贫方式的独特优势之一,它带来的是一种“倍增效应”。其次,就其关联性来看,以“吃、住、行、游、娱、购”为六要素的旅游产业关联极广。因此旅游业可以有效刺激市场需求,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10]。如云南石林县通过发展旅游扶贫,为传统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开拓了销售渠道[11],农民实现了增收。

(2)创造就业。旅游业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从总体上表现为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劳动力培训成本较低[12]。其次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性强,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有突出优势[10]。世界旅游组织调研后得出结论: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就业机会[13]。

2.社会文化效益

旅游扶贫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益大致有三种:开发保护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1)开发保护传统文化。贫困地区总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并且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这种文化差异性所带来的新奇感,旅游者所看重的也正是贫困地区所应该着重保护的。这样在外界输入的各种力量、资源等的催动下必然使贫困地区社会文化得到整体优化。例如各种遗迹遗址的保护修复,工艺建筑品的挖掘利用,以及通过旅游地知名度的提高所增加的无形资产[14-15]。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地区也找到了符合实际的旅游扶贫模式,如宁夏六盘山扶贫实验区对传统回乡文化的挖掘利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利基旅游PPT模式”[7]。发展旅游业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物质帮助,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这样就在这些贫困地区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在与外界文化的碰撞中,当地人能更加认清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8],增进民族团结和提高凝聚力。

(2)传播现代文化。通过发展旅游业,游客带来的不仅是贫困人口经济增收,还促进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以及观念的更新。进而带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商品经济意识、营销理念等[8]。这些外界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成为了当地人创造财富的思想工具。如贵州省旅游扶贫战略实施以来,雷山朗德寨村民利用现代化的经营开发理念包装本地的艺术品,现已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16]。除此之外,现代文化对存在于贫困地区的一些落后愚昧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例如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的居民通过创办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经营实体,使得许多女性也参与到劳动中去,促进了当地的男女平等[17]。

(3)生活方式的变革。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这些使当地居民受益,如社区建设、道路系统、通信设施建设等。其次,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使参与其中的当地人从自由散漫的农业生产者变成了需要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服务人员。并且就业问题的解决减少了社会闲散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18]。政府为了保护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必然会出台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并且大力宣传,这又有益于贫困地区法制意识的普及。而这些全方位综合性的改变,是其他扶贫方式和财政资金所无法做到的。

3.生态环境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内在要求。以中国西南山区为例,当地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人口,为了生存人们砍伐树林以开垦耕地和获得薪柴,对森林的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山地荒芜等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甚至还会使脱贫人口返贫[18]。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收入来源,人们避免向环境索取来获得经济收入,减小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旅游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很高,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旅游产品也就不易出售[19]。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生态资源的附加值,其存在本身就成为旅游产品。环境保护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一旦与贫困居民的收入挂钩,其就会形成主动行为。旅游开发从内在上就要求保护生态环境。

三、旅游扶贫的困境

由于种种原因,旅游扶贫在实践过程中曾遇到许多困境和坎坷,有些是贫困地区先天不足造成的,有些是旅游开发不当带来的,但都弱化了旅游扶贫的效果,阻碍了扶贫目标的实现。本文在系统总结以往旅游扶贫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在情境上以“先天——后天”为划分标准,在层次上以“人—思想文化—环境系统”为标准,将所有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如图2。

图2 旅游扶贫在不同情境下的困境层次图

1.先天不足:贫困地区固有问题

(1)人的层次:人才困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10]。而贫困地区最大的劣势却不是贫困(缺乏资金)而是人才的奇缺[20]。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广大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先天的贫困造成了教育水平落后,本土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加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机会少,难以对人才形成吸引力,由此造成了长期贫困的境况难以改善。人才的缺失涉及各个层次,既包括高端的旅游业经营管理者,也包括专业的导游人员。并且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并不能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接待服务。王淑娟和李国庆对环京津冀旅游扶贫研究还发现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这些地区的旅游产业位于价值链底端[21]。人才困境成为制约旅游扶贫的一大难题。

(2)思想文化层次:思想观念困境。封闭、传统经营方式等造成了贫困地区许多思想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经营理念、商业思维缺失。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缺乏准确把握游客需求的洞察力,不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所以贫困地区旅游经营往往比较分散,难以创立自己的旅游品牌,这也是很多贫困地区面临的瓶颈,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升级。其次,“安于贫穷”和“急于脱贫”的矛盾思维。长期贫困带来的惯性思维使一些贫困人口缺乏进取心,对旅游扶贫参与较少。另一方面,急于脱贫的思想会使很多人为了眼前利益盲目、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急功近利,依靠外来投资与管理,使当地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漏损现象[22]。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难以带来长期效益。

(3)环境系统层次:基础设施、资金困境。这一层次强调的是贫困地区缺乏可以支持旅游活动的社会环境系统,比如狭窄的山路造成的交通不便,宾馆、饭店等餐饮场所严重不足,缺乏娱乐设施,村容不整,脏乱差等问题。往往贫困地区资金严重不足,要想改善基础设施的现状又很困难。薄弱的基础设施不仅难以吸引游客,也难以吸引外界投资。因为开发商不仅要承担旅游开发费用还要承担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尤其考虑到中国贫困地区所处的区位,复杂的地形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远超过其他地区[23]。

2.后天影响: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旅游扶贫带来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可以从“人-思想观念-环境系统”分类,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它们的制约。

(1)人的层次:贫困个体脱贫困境。旅游扶贫的本意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发展旅游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利于贫困人口”,是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但实际运行时却违背了这一原则,因此最近几年的旅游扶贫研究中越来越多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随着旅游的发展,贫困地区出现了三种基本状况:第一,旅游业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但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第二,贫困人口受益不均,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第三,当地人之间以及外来投资者与当地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矛盾[24]。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第一,政府对旅游扶贫认知错误,把旅游扶贫等同于旅游开发,在开发旅游业时没有合理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只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略了贫困人口的受益,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不高是制约其成效的根源所在[5]。第二,贫困人口内部的贫富不均。那些极端贫困的群体受限于资金、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旅游参与能力和意识均弱,被排除在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受益群体之外[25]。第三,外来投资者无论是资金规模、专业素质、经营理念、经验等方面都要比当地居民具有优势,很容易垄断当地的旅游服务市场。如在桂林龙胜龙脊景区外来投资者资金雄厚,几乎垄断了旅游团队市场[17]。第四,旅游发展使当地人之间有了竞争,当利益矛盾加深,原本淳朴的社区关系就会紧张,甚至最后会演变成恶性竞争[26]。

(2)思想文化层次:民族文化传承困境。旅游业的发展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吸引了游客,但为了迎合游客,文化很可能转变为商品,失去了原真性。一旦当地的文化、仪式、典礼等沦为商品,丧失内涵,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发展旅游业和传承民族文化一直以来被学者们争论不休,但民族文化面临的危险却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本民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渗入式影响,有被同化、消失的危险;如游客的衣着打扮被当地居民模仿、接受,传统服饰逐渐消失,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本民族风格的建筑也越来越少[27]。第二,文化商品化,宗教仪式不再具备神圣内涵而只是成为了一种表演[28]。与此同时,与文化相连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消失,使民族文化失去生存繁衍的土壤,成为无根之木,没有了生命力。

(3)环境系统层次:区域大系统面临困境。一是经济环境:旅游飞地现象。漏损效应和乘数效应是同根相生的,漏损理论阐述的是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的过程中会流出旅游地经济,从而削弱乘数效应。漏损效应(如旅游收入外流、旅游物资外购)使贫困地区成为一块旅游飞地,严重影响了旅游扶贫绩效[29]。二 是社会环境: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社会矛盾一方面由于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贫困人口受益不均,贫富分化带来了内部矛盾;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和外来者之间的矛盾。外来者既包括了占据高层管理职位的外来者,从事低层次旅游服务工作的当地居民对其有抵触情绪;还包括了外来游客,因无知或大意违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而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30]。三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尤其是在脱贫致富的初期,当地居民更加关注经济利益与生活条件,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出现[22]。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让旅游业失去了发展的资源基础,甚至加深贫困程度[31]。

四、针对旅游扶贫困境的应对策略

应该认识到旅游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是政府行为,所以解决困境最重要的应该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了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针对旅游扶贫中遇到的困境,本文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贫困人口的利益

旅游扶贫本质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所以无论何时政府都应该重视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具有先天性劣势,要求政府做好扶持工作,尤其是在旅游扶贫工作的初期,从政策、资金方面保障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关注贫富分化问题。当旅游扶贫发展成熟,贫困人口具有了合格的参与能力,政府可以适当放手,以市场为主导保障效率。如王超和王志章提出的基于均等发展机会的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32]、李国平总结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33]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以上构想实施前提是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才能精准帮扶贫困人口,明确哪些人需要帮扶,需要什么帮扶,需要什么形式的帮扶?邓小海提出了具体的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方式,如图3。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应该是既具有劳动能力又具有参与意愿的贫困人口[34]。

图3 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5]

2.做好宏观规划,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在每个方面都要主导,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政府也没有这个能力。政府主导应该在大政方针、公共部门主导。比如,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防止急于求成,过度开发;出台相关环保法规,约束开发商和游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改善旅游区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并运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手段进行宣传营销扩大知名度;利用财政资金组织村民培训等。从各方面,政府应该为旅游发展做好服务。

3.多渠道解决资金困境

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贫困地区的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除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各地政府应该积极走出去从外界吸引投资,包括国际援助资金、非政府组织、企业、民间投资者等[16,25];广聚社会闲散资金。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从本地居民中筹资,积少成多;加大公共设施领域的投资,优化本地投资环境,让旅游扶贫成为招商引资的磁场,起到为社会资本导航的作用[33]60。

4.转变观念从政府做起

观念上的贫困比经济上的贫困更加难以扶持,转变僵化落后保守的观念应该首先从当地政府开始,以身作则。政府官员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思想,学习旅游发展基本规律,认识旅游发展对解决贫困问题的作用。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发展旅游的种种好处,以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方式传播先进的理念。吸引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战略的关注和支持,将旅游扶贫变成一种贫困人口主动参与的“自助式”扶贫。

5.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没有人才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人才困境难以回避。政府可以从旅游扶贫发展时间比较长、效益比较好的地区引进人才指导本地的旅游扶贫实践;在本地选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赴外地学习,把外界成熟的理念经验带到本地而后在本地组织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本土人才;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展开人才交流,建立实践基地。既解决了本地人才缺乏问题,又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素材。

6.保护民族文化

与众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要时刻警惕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现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可建立民族民俗文化展览馆,既可保护民族文化又能吸引游客;利用旅游收入设立保护民族文化的专项资金,使一些因为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传播而没落的工艺、生产活动得以传承;深入挖掘一些民族活动、节日等,将之开发为特色旅游产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7.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支撑,生态环境恶化了对游客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政府应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在开发过程中就要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管理,对各种生活垃圾及时处理;合理评估本地的旅游环境容量,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给环境带来压力。

参考文献:

[1] 唐兵.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7):26-32.

[2] 肖胜和. 论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79-83.

[3] 荣金凤,闵庆文,郑林. 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 资源科学,2007(1):112-117.

[4] 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2015(1):26-32.

[5]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 生态经济,2015(4):94-98.

[6] 欧阳浩南. 关于湘西自治州实施ppt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1):264-266.

[7] 肖建红,肖江南. 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4(1):76-80.

[8] 赵荣. 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13-14.

[9] 唐建兵. 旅游扶贫效应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5.

[10] 曾瑜皙,杨晓霞.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1-98.

[11] 朱竞梅. 云南石林县旅游扶贫的启示[J]. 西部大开发,2001(1):7-9.

[12] 厉新建. 中国旅游就业效应分析与制度创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29-35.

[13] 何景明,李辉霞,何毓成,等. 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J].山地学报,2003(4):442-448.

[14] 冯灿飞. 贫困型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及规范研究[J]. 特区经济,2006(5):200-201.

[15] 乔波,严贤春,王伟,等. 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扶贫效用研究[J]. 资源与产业,2008(3):56-59.

[16] 文冠超. 基于改良的RHB战略的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荔波县为个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80-81.

[17] 文军,李星群.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景区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08(4):195-202.

[18] 陈袁丁. 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研究[D].湖北:湖北民族学院,2014:10-11.

[19] 王伟. 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的评价体系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5:55-56.

[20] 邓祝仁,程道品. 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 社会科学家,1998(2):46-54.

[21] 王淑娟,李国庆. 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分析——基于旅游产业链的视角[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121-124.

[22] 蒋莉,黄静波. 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4):99-104.

[23] 于蓉. 少数民族旅游扶贫的可能性、重要性与路径选择——以四川省阿坝为例[J]. 2014(3):146-149.

[24] 李刚. 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 旅游学刊,2006(9):64-69.

[25] 蒋焕洲.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1):34-48.

[26] 李燕琴. 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压力应对的ABCD-X模式——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 旅游学刊,2015(11):40-50.

[27] 粟娟. 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J]. 商业研究,2009(9):205-208.

[28] 刘筏筏. 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风险及防范对策[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3-176.

[29] 刑慧斌. 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估研究综述[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3):127-129.

[30] 良警宇.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54-58.

[31] 况学东. 我国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61-65.

[32] 王超,王志章. 我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贫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5-69.

[33] 李国平. 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 旅游学刊,2004(5):56-60.

[34] 何茜灵,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6):81-83.

(责任编辑董邦国)

Advantages,DifficultiesandStrategiesforPro-poorTourism

LONGJiang-zhi1,2,DUANHao-ran1

(1.Departmentof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2.ResearchCenterofTourismTheories,ChinaTourismAcademy,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Abstract:Pro-poortourismisanimportantwaytoeliminatepoverty.Thispapersummarizestheuniqueadvantagesofpro-poortourismandliststhedifficultieswhichthepoorareashavetoface.Itisstatedthatsomeofthedifficultiesareinherentandothersariseduringthedevelopmentoftourismandthedifficultiesresultfromtheshortageoftalents,outmodedthoughts,poorinfrastructureandlackoffunds.Tocopewiththedifficulties,somesuggestionsareoffered.

Keywords:pro-poortourism;advantage;difficulties;strategy

收稿日期:2016-04-28;最后修回日期:2016-05-09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培养协议资助项目(0015054)。

作者简介:龙江智(1974-),男,湖南凤凰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及休闲体验理论、旅游消费与行为研究。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4-0364-06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困境优势
矮的优势
困境
画与话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