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受赐淮北十二县论证

2016-07-16 15:27:07鄢景妮
人间 2016年20期

鄢景妮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春申君受赐淮北十二县论证

鄢景妮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讲述了春申君三件大事:上述秦王,舍身救太子,送孕妾进宫。其他诸事,都仅是提到而已。其中春申君自请由淮北十二县改封江东,其中时间、原因、其背后错综关系在《史记》都没有说明。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了些探讨。

关键词:春申君;淮北十二县;改封江东

一、春申君受赏及更换封地

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危,派遣使臣到秦国去求太子完归国,秦国的昭襄王不许。黄歇使计让太子完归国。公元前 262年,太子熊完即位为考烈王,第一个封赏的便是黄歇:“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楚考烈王将春申君封在淮北十二县,这时的楚都在陈郢,而淮北一带是“南控江淮,北扼齐、韩、魏,是楚国的战略要地”。

可是,春申君却在后来提出要更换封地的请求。“后十五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这时,春申君黄歇请求更换当年封赏给他的位于淮北的十二个县城,同时申请将江东封赏给自己作为交换。春申君提出这种要求非常罕见,楚国的赏赐制度那么苛刻,而春申君不但请求更换封地,而且还是请求以江东为对象。

请封于江东,在此之前,江东的发展已经相当可观。江东不仅远离边境,而且非常富庶,用位于边境前线的淮北换江东,这的确是一笔好买卖。而楚王直接批准了春申君的申请,收回了淮北十二县,然后把富庶、安全的江东封给了春申君。

二、封赏淮北十二县的原因和矛盾

在秦国解救太子完的过程中,秦昭襄王的暴虐和野心在黄歇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黄歇对当时的形势分析,觉得陈郢靠魏国太近,而魏国的形势越来越坏。一旦魏国被秦攻灭,陈郢就裸露于秦国的前线军队眼皮底下,所以,考烈王需要立即着手选定将来的首都。故而他一登上王位,就立即任黄歇为相,封在春申,号为春申君,让其在此筑城。考烈王考虑到筑城的花费,所以才赐春申君淮北地十二县,目的就是通过征收淮北十二县的物资来营建新都。

赏赐淮北十二县的原因弄清楚后,值得深究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这样一句:“楚于是去陈徙寿春。……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这句话说明春申君是在楚国迁都寿春这一年封于江东的,而这一年,这是公元前241年,但是春申君是考烈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受封淮北十二县,如此一来,就与《史记·春申君列传》中的“后十五年”相矛盾。

三、春申君被“赐淮北十二县”和改封江东的时间辨正

正如宛晋津在《建邑前后的寿春》中提到的观点,《史记》在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记载上似乎有缺漏。

首先,是关于春申君在要求徙封时曾以“淮北地边齐”为由,但公元前262年,楚淮北地与齐并未邻接,中间尚隔鲁、魏二国和已为楚国边郡的旧越地,其地则不可能“边齐”。那么被赐淮北地的时间也应该在灭鲁以后。考烈王十四年,楚正式灭鲁。《春申君传》“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知楚取鲁之役系春申君指挥的,且是他为楚取得的第一个军事大捷。可能就在鲁地为春申君占领后,考烈王便将淮河以北,直至齐之边界的土地都封给了春申君。这样,春申君才可以说他的封地“边齐”。

另外,《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虞卿谓春申君的一段话。虞卿说:“臣闻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地不可不蚤定。为君虑封,莫若远楚。”在《战国策·楚策四》中,也有与此基本相同的记载。根据根据缪文远的考证,虞卿说春申君之事当在公元前248年,如果这样,“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不是明言到公元前259年时春申君尚未得到封地吗?考烈王赐春申君淮北十二县,这不需要“虑”,因为这完全是考烈王的个人意图,而春申君请封江东,则是需要自身谋划的,所以公元前248年虞卿为春申君的“虑封”,应该就是后来春申君请封江东的事。如此看来,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还没有请封江东。还有,所谓“后十五岁”云云,也并非指考烈王十五年,而是从考烈王八年封淮起下推十五年,即考烈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41年。这年恰好是楚由陈徙都寿春。《春申君传》“楚于是去陈徙寿春。……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实际上应该是春申君这一年才献淮北十二县地,徙封于吴。

春申君接受虞卿“虑封”“远楚”的教条,但此时楚王还在陈郢。如果把春申君改封江东的时间往后一推迟,既然改封的目的是“远楚”,那么改封的时候楚王就应该已经迁都寿春了,在寿春附近的淮北十二县毫无疑问地自然就要归为楚王的直辖地,他之所以请封江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迫放弃淮北十二县。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春申君改封江东的真正时间是在楚王迁都寿春以后,即公元前241年。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他被赐淮北十二县的时间,往前倒推十五年就是公元前256年,恰好是春申君灭鲁的这一年。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宛晋津.建邑前后的寿春[J].六安师专学报,1998,(3)。

[3]何浩《楚国封君封邑地望续考》,《江汉考古》年第期。

[4]刘泽华、刘宗泉《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3)。

[5]钱林书《战国时期齐国的封君及封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

[6]黄德馨《楚国史话》[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曲英杰《楚都寿春郑城的复原研究》,《江汉考古》1992(3)。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51-01

作者简介:鄢景妮,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