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016-07-16 17:50
观察与思考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

程 伟 礼



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程 伟 礼

提 要: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批判主义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与主张。运用道德批判主义的途径实现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性的丰富内涵,谨防“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新发展,注重改革开放对于现代性的创新;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的转化进程,关注海内外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道德理想主义 道德批判主义 文化传统 创造性转化

作者程伟礼,男,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社会科学部双聘教授(上海 201102)。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即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批判主义。到如今,围绕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批判主义的分歧越加明显。

毫无疑问,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道德理想主义看来,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万万不可丢。因此,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71页。道德理想主义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71页。譬如,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然而,道德批判主义则认为,处在新的历史时代,文化悲情主义已经丧失存在的必要。一度传统文化要在被打压的绝境中求生存,导致中国文明做烈士的想法。如今时代已没人打压,文化悲情也没有必要了。那种只有儒家文化才能救世界的独断论与多元时代开放心胸、公平话语是背道而驰的。道德批判主义强调,当代中国所有学说都要为中国转型服务,除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作为重要学说如何让中国政治变成一个开放、多元、人民共和的优良政体,并确保这一方向不发生逆转?自由主义承认主权在民、政权为主、政府为辅,民治以法等基本思路,而儒家学说没有给出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儒家恰恰回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道德批判主义认为主权在民、政体的优良性和正当性最大的彰显是让人民通过阶段化、仪式性的授权表征公民化身为选民,从而行使授权的主体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批判主义认为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回事。知识分子、士大夫代表德行道统,举孔子禅位跟你抗争,身为大臣秉持的是天地良心。但不能把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完全混为一谈,政治认同是对权力的正当性认同,而国家认同是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公民爱国和国民爱国是两回事。用政治认同掩盖国家认同,以国家认同代替政治认同是一个障眼法。①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2014年11月8日在深圳大梅沙论坛的发言。参见《儒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吗》,腾讯网,2014年11月25日。

道德批判主义明确提出存在两种儒家,一种是真正学术性的、批判性的儒家,另一种则是叫人不要犯上作乱的儒家,是借儒家来得到某些政治利益的所谓“儒家思想”。他们甚至说大陆提倡儒家是儒家的死亡之吻,因为儒家的名声好,所以才被人利用,一利用以后就好像儒家都是他的。他们强调儒家是主张宽恕的,忠是尽自己所能,恕就是对别人采取宽恕的态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②余英时:《大陆提倡儒家是儒家的死亡之吻》,儒家网,2014年11月17日。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儒学伦理可强有力替代目前强势的西方个人主义》。文章认为,儒学在关系结构中确立人的观念,可以成为西方个人主义的强有力替代。儒学比西方经验主义更具有经验意义,儒学能穿越历史烟云,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儒学是世界文化秩序变革的重要资源。人是由关系构成的,植根和受教于相互交往关系,寓于家庭、人群及人与自然关系之中的中华伦理道德。文章认为,儒学有利于走出单独个体追求私利的“有限游戏”;因为母子之间存在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限游戏”能双赢或双输。文章强调,自由、自立、“理性”正当地“自私”的个体,主张不受约束的自由,拒绝妨碍自由的社会正义概念,这种西方个人主义不受批判的绝对个体与共同生活形成紧张,同时掩盖了人的亲密性和相互依存性。与道德理想主义相对立,道德批判主义则进一步提出《孔子留给中国的九大糟粕思想》,这就是:等级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颂扬君权、父权、夫权,鼓吹愚忠、愚孝、愚节。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让民众按统治者的意思做事。简单的二元思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只重阐述,不重原创,主张述而不作,陈陈相因,注重训诂、考据、索隐,春秋战国之后再无思想大家,无新思想诞生。迷信古人,信而好古,目标永远向后、怀旧,不思进取,落入“人心不古”的陷阱。歧视女性,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轻视女性,重男轻女。狭隘民族主义,强调正统嫡传,天朝上国,主张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精英主义,君子不器,假言吾不如老农,实质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农民、菜农、手工业者为小人。由此看来,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批判主义的对立和争议一时间难以调和。

然而,从西学东渐与现代儒学改造运动的历史来看,儒学改造重在传统创造性转化,而其中西学起到了工具性作用。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借助于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创建了“儒学复兴论”。第二代新儒家牟宗三和唐君毅借用康德黑格尔哲学改造儒学,提倡“儒学转化论”。第三代新儒家杜维明和刘述先则依据哲学释义学改造儒学,建立了“儒学创造性转化论”。①参见程伟礼:《西学东渐与儒学改造运动》,《学术月刊》,1991年第12期。例如,儒学强调的“孝”,在儒家经典中是对长辈或父母的绝对服从,而在新儒家的解释中,“孝”不过是一种伦理上的责任心,由从对血亲家庭成员的责任心逐步扩展到对周围生命或利益共同体成员的责任心,然后再扩展为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新儒家强调,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孝心,就不可能成为对民族国家有贡献的爱国主义者。由此可见,儒学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关键在于要提升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调整道德理想主义的知识结构,同时解构道德批判主义的门户成见,开拓道德批判主义的跨文化视界,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促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批判主义的沟通与融合。

运用道德批判主义的途径与方法,促成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我们提出三个建设性意见。第一,道德理想主义应当格外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谨防“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因为除了孔子“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孟子“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的义勇精神之外,还有老子“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的民主精神,庄子“通透之慧,天赋自由”的超脱精神,墨子“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韩非“直面人生,矛盾法治”的现实精神,荀子“事在人为,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等等。只有全面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精神、人文思想、教化理路、道德观念等,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才能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许多突出难题,为治国理政,为人类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启示。例如,台湾学者吴怡在 《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 一书中颇有见地地说,中国女性在默默中相夫教子、茹苦含辛,稳定了整个民族文化,她们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在他看来,中国男性用很多漂亮的字眼去称颂女性的形体之美,而暗地里,却把女性之德借去,运用在政治上、战争中、人生上。《老子》与女性哲学、特别是中国女性智慧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重读经典,我们可以从《老子》中读出母系氏族首领从生殖崇拜到女性生存智慧、母系社会解体后对女性处世哲学的总结一直到对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和美德的颂扬,诸如生而不有、民本、舍己为人、公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智慧,必将昭示人类社会。《老子》曰:“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从这段话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系氏族首领所具有的全部美德,在她身上处处闪耀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其实这段话中所包含的女性美德可以归纳为六点:1.慈,是女性最大的美德。老子的慈虽然是女性的慈爱,但并非软弱,当它发出来时,极为刚强,正如老子所说“慈故能勇”。2.俭,也是女性的美德,但俭不是小气,而是节省,节省了之后,才能作他日之用,作长期之用,才能用得更多、更广,所以老子说“俭故能广”。3.曲成,就是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女性表面上不争是曲,而事实上,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成。所以绕了一个弯子,到达了目的,这就是曲成。4.柔弱,“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其实不然,女性的柔弱处,也就是她的坚强处。由于她在表面上柔弱,使她不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反而使她能躲过锋头,安然地生存下去。5.细心,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把它先解决掉,所以做起来很轻松,这是无为。能达到这个境界,最重要的就是女性的细心。6.温和,男性总是庞然大物,作风粗犷;女性却是小巧玲珑,禀性温和。所以在《红楼梦》中,描写男人总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泥碰到水,自然被她的温和所融化了。

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曾经是以牺牲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为昂贵代价的。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曾经表述过马克思的这样一个思想,他说:“性的划分引到它们之间的抵抗的发生,这对抗在加强于攫取本能的禁止上表现出来。这些禁止已经不再带有一般的性质,而采取局部的性的性质,可以说阶级的性质,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阶级斗争开始时表现为两性斗争的形式。”①转引自程伟礼:《中国女性智慧与和谐社会》,《“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母系社会的瓦解,意味着夫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原始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对此,西蒙·德·波伏娃深有感触地说,女性和男性,“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②[法]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姗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男女两性之间的种种对立、不平等现象,曾引起不少西方思想家的不满和激烈的抨击。H. 马尔库塞认为,“温顺柔和、多情善感成了她们的肉体的特点(或者说是被歪曲了的特点),成了她们(被压迫的)人性的特点。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女性的质也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决定的。”他甚至认为,“由于‘男子的原则’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所以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对这一原则的某种否定,它将是一个女性社会”,只不过它“不同于那种母权制形式”。③《反革命和造反》,引自[美] H.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0-142页。

在充满男女两性对立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化对待女性的态度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分野。与儒家极端鄙视女性的态度相对照,老子与道家似乎更能够代表东方文明的精华,因为它不仅不鄙视、歧视女性,相反,却大量吸取中国女性的智慧,对女性的处世经验加以概括和发挥,并作为一些基本命题融合进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关于古代社会的最高政治思想,不是别的,正是由生殖崇拜而演化来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按照詹剑锋教授的评价,“这三句话,不仅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精义,并且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贯穿于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④张大松选编:《詹剑锋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确实,在老子那里,大道运行,无所不往,万物赖道以生,而道并不作万物的主宰,万物得道以成,而道并不占万物为已有。道的作用是生畜万物而不以为私有,施泽万物而不以为惠德,领导万物而不作为主宰,这种作用就叫做“玄德”。老子把“大公无私”的“玄德”运用到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上去,主张尊道法天而贵德。他强调,圣人的言行应以“道”为法,体“道”而行,“无为而无不为”,在政治上应施为而不以为恩施,功成而不以功臣自居。所谓“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便是圣人之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圣人是道的化身,实际上可能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人群所推选出来的女首长。只有她们,才真正能够做到顺自然而无容私,做到不自作、不自有、不自恃、不自居,遵自然之道以成功。因此,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当克服血缘政治或利益共同体的局限性,放弃“性三品”的社会政治等级制度,从传统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全面法治制度创新服务。

第二,道德理想主义还必须清醒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从全球现代化运动进程看,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模式是世界志士仁人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的理性思考,是关注世界进步发展的人们合力探究锐意丰富创新“现代性”的共同愿景。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性,市场经济以货币形式为表现产生出的高度形式合理性;计划经济适用特定的终极目的标准,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封建的、平均主义的。因此合理性本质上蕴含着二难悖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未完成的构想。现代性的形成是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确证的过程,从启蒙时期开始的、依照理性主义方式来塑造现代性的合理形态。现代性的理性基础是主体性、合理性、目的性、道德价值等。他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的辩护,他用交往理性概念重建现代性话语,从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认识范式,转向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以沟通为取向的主体相互之间的理解范式。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意味着某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表现为与传统的断裂。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即自我反思,现代性的风险在于自我反思性,人们依照自己对现代性的理解与设计来构造未来社会文化,此时构想充满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实际上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经济上走向市场化,还是实行中央计划经济?政治上实现三权分立的制衡制度,还是走向一元化的中央集权道路?道德上是作为主体的人是自律的,还是需要依赖于某种超越的信仰?他主张“后现代性”是一种与现代性不同的制度性的新社会秩序。福柯则把现代性想象为古希腊人所说的社会的精神气质的“态度”,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自愿选择、思想感觉方式、行为举止方式,理性所具有的自我创造性,科学文化、技术装备、政治组织等合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制度的各种创造变革等。他分析合理性的问题域有理性对“疯癫”的统治,疯癫的主体的真实性何在?话语主体、知识主体的真实性问题,先于语言存在、构成语言所有意义的本质、仅仅是话语构成规则的条件的产物?权力是福柯现代性理论的聚焦点,各种自我、性、知识、惩罚、规训等现象都归结为“权力”运作的产物。他把形形式式的社会控制都还原为权力的功能。合理性形式与权力形式的交换、传导、迁移和相互影响。权力关系是分析主体自身真实的诸联系中的决定性要素。他强调合理性要在偶然之中把握必然性,排除对“后现代性”存在的认可。“反思性现代性”的代表是乌尔里希·贝克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在他的视野中,发展就意味着风险及其积累,现代化社会就是一种人为技术、制度制造和积累风险的社会。核风险、金融风险和生态风险相继发作,使人们意识到风险紧跟着“进步”,就象影子跟着光一样,其实早已存在几百年的“风险社会”才进入人们的世界观中间。在持有“反思性现代化”或“第二现代化”发展观论者的心目中,整齐划一与多样性同时存在,但分化和多样性越来越主宰现代化,多样性在各个方面都构成了“第二现代化”的核心概念,成为这种世界观的基本范畴。“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讨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眼界、更丰富的现代化规律性的见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现代性”增添了“和谐和平”、“公平正义”、“人民主权”、“人格尊严”、“民生民主”、“多元创新”、“兼容并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具有中国色彩的丰富价值内涵。

当前的现代性问题,集中表现为道德理想主义应当确立以马克思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必须懂得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重大意义,因为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最终不能解放自己,因为经济全球化必须经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因为小康社会必然向大同世界进发,因为中国梦只有与亚太梦相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因此,道德理想主义必须认同公平正义、人权法治、民主文明、和谐和平等价值理念,并逐渐提升自己的价值理想的当代境界。舍此,别无他途。

第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从海外学者余英时等人所谓“死亡之吻”一说看,不能排除他们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到今天我们大规模建立孔子学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转折的不理解,其实,在当代中国一部分人对此重大转折同样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这就有一个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认识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回顾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说的这段话:“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而康德则提醒我们: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从文体革命到道德革命两个层面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应然。而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应然。这并不是出于道德的“抽象继承法”,而是出于只有不断参与传统、重新理解和诠释传统,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传统的历史需要。中国传统诠释学注重原典校勘、版本考证、语义澄清、脉络梳析、前后文逻辑消解、时代背景考察、历史原典诠释等。整个诠释过程可分为“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不可随意逾越的诠释阶段或层次。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中,这些“意谓”、“蕴谓”、“当谓”和“必谓”诠释方法必然可以收到“合法性偏见”以及现代性新境界的社会效果。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刘述先曾提议从文化动力学的角度,去检讨儒家理想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他认为,为什么新儒学在清初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到了现在又突然得以振兴的理由是:当代新儒家所做的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于儒家的理想与精神再阐述使其赋有现代的意义,而另一方面是努力作自我的扩大,吸收一些更合理的方式,对传统进行解构与改组的工作。新儒家既反对传统派之抱残守缺,也反对西化派的自我否定的立场,而希望另辟蹊径。当代新儒家的吸引力正在它对于传统与现实的双向的批评。①刘述先:《论儒家理想与中国现实的互动关系》,景海峰编: 《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而作为首先提出和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的著名学者杜维明,他受过良好的中西文化和哲学的训练,善于运用新的方法、语言和结合现代人的存在感受,对儒家思想进行一种现代诠释和阐发的工作,他一直以探索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价值为己任并以儒学传统的新一代传人自居。他之所以强调儒家传统具有历久常新的恒长价值,它不会随着儒教中国的解体而消亡,主要是因为儒学基本的精神方向,是以人为主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性很强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和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种人文主义是入世的,要参与现实政治,但又不是现实政治势力的一个环节,它有着相当深厚的批评精神,即力图通过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治,这就是所谓“圣王”的理想,从圣到王是儒学的真精神。②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通过道德批判主义的途径实现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这里,如何将西方哲学释义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诠释学方法论相结合,则是一个具有底蕴的分析工具训练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前景取决于此,而我们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人的学者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责任编辑:吕小雅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