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岩洞里寻“桃花”

2016-07-16 13:40周荣华
南方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吕洞宾岩洞桂林

【作者简介】

周荣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义江西岸的一个村庄。供职于五通镇文化站,从2001年至今借调到镇政府担任宣传干事。有20多篇反映义江流域历史文化的文章在《桂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爱好彩调创作,彩调剧本《转变》《黄大娘交农税》等获创作奖。

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西南部约十公里的华岩山,坐落在三水一岭环抱之中,是一座从平地崛起独竖的石山。山外分大小二峰并连,面积约2平方公里。从东远眺像乌纱帽,自西观看像乌龟,在南边端详像狮子,往北面仰望像驼峰。山势雄伟,岩石险绝,空气清新,气象万千,巨大的岩洞穿山而过,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奥妙神奇。华岩山是我国岭南有一千多年历史著称的风景名山,也是宋代以来僧人修炼和墨客游览作诗的胜地。岩洞石壁上留下古代墨客、骚人游览后的诗词题句,且多处与“桃花”有关,古人为何将“桃花”与华岩洞联系起来?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多次走上华岩山和走访当地群众,企望在华岩洞里找到“桃花”花瓣的芬香。

吕洞宾触景生情忆“桃花”

在华岩山附近的华岩坪、新寨、北塘等村,我采访了多位老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相传吕洞宾在华岩洞修炼成仙的故事。

传说古代的一天,有位书生远道而来,见华岩山有洞有僧,洞境不错,想在此安身,便拜僧人为师。僧人见这位白面书生彬彬有礼,一表人才,问他何处人氏姓甚名谁,他答道:“是京兆人,姓吕名洞宾字纯阳。”

吕洞宾自拜僧人为师后,每日念经修炼。一天晚上,吕洞宾梦见一白发老人,告知师徒二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不吃人间烟火,到时便可修炼成仙。随后,师徒二人开始禁食。到了第四十天,师父难忍饥饿,便偷吃早日悄悄藏在枕头下的油麻酥糖。

七七四十九天的禁食终于熬过了,吕洞宾勉强撑起身体挑起水桶下山挑水给师父饮用。当他走到山下清泉处,刚打满两桶水正要往回走的时候,只见一只白鹤飞来饮水,吕洞宾急忙跑过去爬在白鹤背上。白鹤在华岩山飞旋了三圈,师父在洞口等待徒弟挑水上山,见徒弟骑在白鹤背上,焦急地说:“等一等,我也上天。”白鹤说:“你还是吃你的油麻酥糖吧!”自此后,吕洞宾上天变成了仙人。

四百年后,吕洞宾想念师父,也想念华岩山的美景,当他再次回到华岩洞的时候,当年的师父不见了,山还是原来的山,桃花同样鲜艳绽放,吕洞宾触景生情,在当年睡的“仙人床”出口约20米天然“石橱窗”的岩壁上,用手指甲狂书《题华岩二绝》:“自别华岩四百年,于今诗迹尚依然;紫霄洞境无人识,绿水桃花天外天。一声霹雳惊催蛰,万类含生斗艳开;谁谓旧词重金玉,何知今日又回来。”该石刻以“纯阳真人吕”落款,现仍依稀可辨。

这首诗以时间、地点、景物生动地记录了吕仙再游华岩山的心情,一是道出了作者对华岩山的怀旧感受,二是对这里的绿水、桃花的赞美。整首诗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这是华岩洞对“桃花”最早的记载。

尽管吕洞宾再游华岩山是一种传说也罢,后人为了达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刻意将吕仙“抬”到这里以提升华岩山的知名度也罢,但从刻在石壁上的“手狂书”不难看出,古代时这里的桃花是何等的鲜艳,赛过了天宫的世外桃源。

在吕洞宾石壁“手狂书”的下方,矗立着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由义宁县(已合并临桂区)知事刘名廷撰写的《吕仙楼记》石碑一块。楼记除了篆刻建造吕仙楼的记事外,还特意将《题华岩二绝》和吕洞宾跨鹤吹萧图刻在石碑上方,主要是因为“手狂书”的诗词刻得浅,容易剥饰,唯恐后人见不到古时华岩山的绿水桃花,才将该诗誊写在楼记里。据说《吕仙楼记》石碑的石材是外地运来的,还在上面用银元金属抛光,使其光亮不脱落。

方信孺自得其乐赞“桃花”

曾以口舌折强敌而名垂青史的宋代诗人方信孺,足迹华岩山有感而发,题下了流传千古的咏华岩诗。

方信孺(1177——1223),字孚若,号好庵、紫帽山人,福建莆田人。公元1213年春天,36岁的方信孺来到桂林,出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在桂林期任职的6年时间里,他几乎探赏了桂林的每个山头,足迹桂林北面的兴安严关乳洞,南面的临桂五通镇华岩山,被堪称桂林石刻第一人。

南宋嘉定九年十二月立春前一天(公元1217年2月3日),方信孺来到临桂华岩山,留下两首步吕洞宾诗韵的七言绝句。一首是“岩前绿水无人渡,洞里碧桃花正开;东望蓬瀛三万里,等闲飞去等闲来。”第二首是:“跨鹤曾来不计年,洞中流水绿依然;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天。”诗的落款是嘉定九年立春前一日,东路运判莆田方口口书。

应该说在宋代之前,华岩山就相传着吕洞宾成仙的故事,且这里香火旺盛,碧桃盛开,游人熙攘,不然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方信孺怎么从老远的桂林(旧时从华岩山到桂林50多公里)来游览观光。

方信孺看了吕洞宾用手指甲狂书诗,对吕仙跨着仙鹤吹着笛子上天深信不疑,当看到了此处的泉水清澈,桃花盛开之后,顿时心潮澎湃,便欣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咏诗。

山洞中遮天蔽日,没有阳光,桃树根本无法生长,哪来的“碧桃花正开”呢?再是农历立春的时候,这个季节应该桃花还没有开。所以有人认为方信孺诗中的“桃花”应当是对洞中像桃花一样的石钟乳的比喻。

为了证实洞里有没有桃树和农历立春之时桃树能否开花,我来到了华岩山寻找“桃花”的真迹。

今年早春,我来到华岩山。从据说当年吕洞宾挑水的泉眼处拾级而上,来到了当地人说的华岩山“第一重门”,与其说是“门”其实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一块有3米多高突兀的大石头。进了这里就有一阵阵凉风习习的感觉,即使你爬到这里满头大汗,只要停顿几分钟就凉爽多了。再往上走三十来个台阶就到了吕仙楼。吕仙楼的后面就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山洞。

华岩洞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一张据说是吕洞宾当年睡觉的“仙人床”,下层怪石嶙嶙,凸凹不平,随行的北塘村委支书贲文忠说,大洞里洞里有洞,洞洞相连,且下面还有地下河。沿着大洞往里走,乱石堆砌,行走艰难,随着洞里昏暗的光线走了一会,就看见一个诺大的夭坑,当地人说是“天井”。天坑约有五百多平方米宽,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周围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当我们爬了足有二十多米高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株桃树,它还开着花呢!

贲主任说,原先这里有许多桃树,在大炼钢铁年代被砍去烧木炭,后来这里的桃树就没有了。于是我就联想到方信孺赞“桃”时说的“洞里碧桃花正开”的缘由,因为天坑与大洞连成一体,过了天坑仍有一个山洞才有出口,所以将夭坑讲成在洞里,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我想,方信孺赞美的是真正的桃花而不是人们猜测的石钟乳。

至于农历十二月立春时有桃花开放,这一点也容易解释,因为嘉定九年(1217)与本世纪的2016年一样,都在农历十二月就立春了,同是一个“早春”,会不会同样出现“暖冬”现象呢?所以桃花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含苞欲放了。

由于华岩山洞地下河众多,且洞洞相连,于是出现了明末文人邝露在桂林期间所著《赤雅》的卷二“华岩洞”条目中“华岩洞在灵川西南二十里,高数仞,显敞寡俦,香泉萦绕,世传常有桃花片阔寸从洞中流出”的记载。

后来人寻仙迹追“桃花”

在方信孺诗的旁边有署名黎士骖的诗一首:“留题石壁是何年,流水桃花自杳然;山不在高休再问,有仙别是一壶天。”整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华岩洞流水潺潺、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并以《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传说的“东汉费长房为市掾时,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市罢,跳入壶中。长房于楼上见之,知为非常人。次日复诣翁,翁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的故事,认为人世间果然有仙人,吕洞宾在华岩洞修炼成仙是不假的。

贲主任带我来到华岩坪村的“贲氏宗祠”,在宗祠里我见到了一个酷似桃花形状的扁钟。扁钟约有80多斤重,横匾铸刻着“华岩庵”,中间有“吕祖座前”四个大字,两花瓣左右有“日”、“月”二字,左下方落款为:敬奉,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吉日立,隆盛炉造;右下方落款为伍章朝等八人仝敬。

掌管“贲氏宗祠”大门钥匙的老贲说:“这个扁钟名叫‘桃花钟因为吕洞宾钟爱华岩山的桃花,所以后来人制作了这个了‘桃花钟,以此敬奉吕洞宾。”

在“破四旧”年代,“桃花钟”差点遭受厄运,全靠村里的老前辈把它藏起来。后来村里成立了小学分部,村里低年级的学生在这里读书,老师将它当作上下课的铃钟来敲打。有一次,一位上面派来的工作队员看了“桃花钟”后说,这是“四旧”的产物,应该将它交到公社收购站然后送到钢铁厂炼铁去。村里一位老人灵机一动说:“正因为它是‘四旧的东西,所以我们才将它吊起来天天打,打倒、打臭、永不翻身。”这位工作队员见群众说的在理也就作罢。

清明节期间,我又一次来到华岩山。在华岩山当了二十多年文物管理员已过古稀之年的韦家全,扛着锄头正要出门种桃树,他指着悬崖峭壁下面的一片杂草空地说,原先这里是一片桃树林,可惜被砍光了。现在如不种上桃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来这里游览观光、烧香赶会期的几万游人都望“桃”兴叹。

吕洞宾、方信孺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华岩洞赞美“桃花”的诗句,既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文物管理员老韦说,山洞的天坑段还有人偷偷撬下石壁来制作石碑,禁而不止。此外还有人在古代诗词石刻的周围乱涂乱写,影响了文物的雅观。我们试想,过去虽然在“运动”中将桃树砍光了,难道我们就不留一点石刻上的“桃花”给后人欣赏吗?

猜你喜欢
吕洞宾岩洞桂林
桂林行
狗咬吕洞宾
乐!乘动车,看桂林
洞穴密码
狗为什么要咬吕洞宾
船老大智对吕洞宾
吕洞宾成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