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威,闵 萱,杨仁灿,李建昌*
(1.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经贸外事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114)
社工视角下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模式研究
——以岳阳市平江县为例
刘大威1,闵 萱2,杨仁灿1,李建昌1*
(1.云南师范大学能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经贸外事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114)
摘要基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选择适应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有效的沟通模式,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运用优势视角、沟通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农技推广员下乡与农民沟通模式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模式的现状及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效率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高效、恰当的沟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关键词社工视角;农技推广;沟通模式;现状;对策;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非常低,据统计,每年虽有7 000项左右科技成果问世,但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有30%~40%。产生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即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不到位,导致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及时送到广大农民手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相处沟通效果不佳是农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科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使科技服务能更快速、有效地为农业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宽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属岳阳市辖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笔者对平江乡镇进行实地调查,详细了解平江县内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现状,针对农技推广员与农民间存在的沟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相关概念及理论
1.1社会工作的主要内涵社会工作(Social work),简称社工,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于人类生理运作、心理学关注于个人心理现象,社会工作的关注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脉络,增强或恢复其社会功能的能力,以及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旨在预防或缓解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助人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性作用,不仅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
1.2社会工作与沟通相关的理论
1.2.1沟通理论。沟通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强调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许多的沟通问题都出自于人际沟通,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促使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1.2.2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基于“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信念,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
1.2.3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2平江县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情况调查
2.1调查情况调查对象分别为农技推广员与农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的抽取,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结构式访谈方法为补充。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主要采用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针对农民、农技推广员设2种调查问卷。
2.1.1农民。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94%。样本基本情况为:①按性别划分。研究对象中男性65人,占69.1%;女性29人,占30.9%。②按年龄段划分。研究对象中16~20岁有9人,占9.6%;21~30岁15人,占16.0%;31~40岁32人,占34.0%;41~50岁有36人,占38.3%;51岁及以上2 人,占2.1%。③按文化层次划分。研究对象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9.6%;初中学历的有50人,占53.2%;中专学历的有18人,占19.1%;高中学历的有16人,占17.0%;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有1人,占1.1%。
2.1.2农技推广员。共发放3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100%。样本的基本情况为:①按性别划分。研究对象中男性有27人,占90.0%;女性3人,占10.0%。②按年龄段划分。研究对象中21~30岁6人,占20.0%;31~40岁12人,占40.0%;41~50岁9人,占30.0%;51岁及以上3 人,占10.0%。③按文化层次划分。研究对象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0人,占0.0%;初中学历的有4人,占13.3%;高中学历的有12人,占40.0%;中专学历的有5人,占16.7%;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有 9人,占30.0%。
2.2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沟通频率低。深入农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与农民群体的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的频率普遍较低。由表1可知,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偶尔交流(每月一次及以上)、交流过一次(每年)、从没交流过(从事农业以来)的比例分别为:9.6%、40.4%、50.0%,表明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很少沟通,彼此分享的信息量少,不能够对推广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技推广员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出完善有效的沟通机制,推进彼此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推广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
表1农民与农技推广员口头沟通情况
Table 1Oral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between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口头沟通频率Oralcommunicationfrequency次数Times∥次比例Percentage∥%经常交流Frequently(每周1次及以上)00偶尔交流Occasionally(每月1次及以上)99.6交流过1次Onetime(每年)3840.4从没交流过Never(从事农业以来)4750.0合计Total94100.0
调查表明,乡镇每户农民年均收到4封来自农技站的“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主要是关于时令到来,通知提醒农民朋友注意安排好时间插秧、杀虫、施肥、收割,以及介绍新的品种,推荐农户采用,信件由村组长直接送达。基层农技推广员很少与农户面对面沟通,一年举办1次集中讲座,统计表明,50%的村民并没见过该镇农技推广员,平常只有一些书面文件形式的沟通,沟通频率小。
2.2.2沟通主体态度不积极主动。由表2可知:农技推广员态度越友好,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的意愿越高。在提及“是否有想法参与农技推广员沟通活动”时,农技推广员沟通的态度为冷漠、一般、热情时,农民愿意沟通的比例分别为22.2%、52.6%、76.6%。因此,在农技推广员认为农民参与沟通活动意愿不强时,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因为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农民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意愿。
表2不同态度下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意愿统计
Table 2Farmers’ willingness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under different attitudes
%
与农民的访谈表明,农民对农技推广员推广工作的现场表现并不满意,主要是因为:①农技推广员工作态度不敬业、敷衍了事,与农民没有深交;②农民自身态度不积极,很少有人主动去找农技推广员咨询技术问题。在农技推广中,沟通主体双方都没积极主动,农民依然按着自身经验进行耕作,对新技术了解不多,运用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果。
2.2.3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但与农技推广员沟通需求意向高。调查样本中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的农民占调查人数中的62.8%,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由表3可知:在调查“是否有想法参与农技推广员的沟通活动”时,大学及以下、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分别有88.9%、80.0%、87.5%、83.3%表示希望参与与农技推广员的沟通活动。因此,在农业推广事业中,拓宽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渠道、满足农民对参与沟通解决农业生产及提高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已成为关系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项,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力量解决。
2.2.4沟通方式单一。农技推广员主要采用正式沟通,很少使用非正式沟通方式,主要是农技推广员向村长、组长下发推广资料,农民与技术推广员几乎没进行意见、信息交流。调查表明,通常农技推广员是将所要表达的信息以通知、通讯、小册子等文件资料的形式下发至每户的,每年至多进行1次现场技术咨询活动,偶尔进行广播讲话。在沟通媒介方面,基层农技推广员使用口头语言沟通的频率过少,主要采用书面语言沟通,虽书面语言沟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少,保存时间较长,信息比较全面系统,但对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不能及时为农民答疑解惑。
表3 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民与农技推广员沟通需求情况
2.2.5人员配置少。根据国家制度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平江县农业推广站客观硬件配置相对合理,但有欠缺,主要表现在:①农业推广站的数量上:全县依行政划分为27个乡镇,只有23个乡镇农技推广站,未完全实现“一镇一技术推广机构”,组织推广机构数量不能满足农民实际需要;②农技推广从业人员数量规模上:每个农技推广站配置3名工作人员,进行职责分工,保障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行。可见,在基层农机推广站中,农技推广专员人员配置少,农技推广工作中计划的事项不能及时落实,影响到农技推广任务的完成,更制约了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进一步交流沟通,以及农技推广事业的创新发展。
3社工视角下完善农技推广者与农民间沟通模式的建议
3.1政府方面
3.1.1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把乡镇农业技术员从包村干部中解放出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按区域每2~3个乡镇派驻1个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人员从乡镇上调并到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基本的农业技术设备,为区域“三农”搞好服务。
3.1.2增加对乡镇农业技术的投入。上级部门应该增加对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让农技站有比较充足的经费开展相应的推广工作,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进一步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推广效果。
3.1.3完善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录用制度的建设,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从高校中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解决年龄、知识断层和老化问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决定培训内容,保障现有农技推广人员接受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要定期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检查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1.4健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实绩,提高和增强专业人员的责任感;实行职称、职务聘任、提拔与工作实绩挂钩,以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农技人员干成事。
3.1.5重视普及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杜绝再生文盲的产生,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和农民的不同层次,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培训,促使农民科技知识和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农民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效果。
3.2农技推广员方面
3.2.1学会扮演好多种角色。作为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影响农民的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农技推广员起主导性作用。他们不仅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农民的支持者、倡导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影响者。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要提高农技成果的推广效率,达到有效沟通,则应学会扮演好多种角色。
3.2.1.1耐心热情的服务者。农技推广员应放低姿态,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工作对象——农民,耐心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与农民建立信任真诚的工作关系,对农民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以优势视角出发,发现每一个农民的潜力,相信农民的态度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有耐心和热心。
3.2.1.2用心的支持者。农技推广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客观的立场给予农民心理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接受农技推广信息有困难的农民正确地分析、评估个人的处境问题,向农民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实现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
3.2.1.3积极的倡导者。农技推广员要成为工作对象采取一定行动的倡导者。当通过客观、全面的分析,发现只有采取一定行动才能帮助沟通有困难的农民尽快摆脱困境时,农技推广员就应当向农民积极倡导该种行动,并给予引导,直到取得实际的进展。
3.2.1.4及时的协调者。农技推广员既应是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协调者,也应是社会资源的协调者。就前者而言,农技推广员要对整个推广沟通过程加以协调和控制,使推广沟通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后者而言,农民接受推广沟通中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有时也需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农技推广员可以通过有效协调,使案主得到必需的资源,以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从而进一步增强稳固与农民间的感情,进一步促进农技推广沟通的高效进行。
3.2.1.5有力的影响者。农技推广员应该是社会政策的影响者。农技推广沟通中问题的出现既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就不仅是通过微观层面的直接服务就能彻底实现的,而且还需要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的配合。农技推广者也应当将其工作经验、教训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促进社会政策的修正和调整,从而完善相关的条件,促进农技推广活动普及性、有效性的提升。
3.2.2积极培育组织农民技术推广组织。民营技术推广组织是农技推广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组织,较好地建立起了农民之间、农民与推广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也是农民自办的协会,起源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成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需要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协会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能根据农业和农民的需要进行,无论是推广手段还是推广技巧,甚至语言,都会使农民乐于接受和信任。因此,农技推广员要积极培育民营推广组织,并促进组织协会间的协作,建立组织人事通讯制度,促进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的高效进行。
3.2.3多种沟通方法结合使用。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二传手的作用:①要善于把农民中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先进分子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当作科技的“二传手”,先认真帮教,再借助其榜样作用、辐射作用带动大多数,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快更好的传播;②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集体辅导和单独传授相结合,口头传授和书面传播相结合,大众传播和成果示范相结合等;③注意说话方式,诱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2.4沟通制度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众传播、成果示范、家庭访问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工作,做好计划,形成制度。定期进行入户指导,建立档案、现场解答,针对性指导与大众指导相结合,提高与农民沟通的频率,跟进有困难的农户,调动链接资源,及时解决用户的工作困难以及生活困难。
3.3农民方面农民作为农业推广沟通的又一主体,在农技成果实际运用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应注重加强自身能力。
3.3.1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农民应认识到农技推广对自己的真正有用性,诚心去接受,并积极思考,认识到自己所有的和所缺少的,对有利于自己发展却缺少的信息,要敢于问、敢于咨询,加强与农技推广员的互动,不等不靠,需要及时付诸行动。
3.3.2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相关的组织培训等,及时更新价值观念,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全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沟通接受表达能力。
4结语
笔者采用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岳阳市平江县乡镇农技推广员与农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双方关于沟通方面的看法、做法,对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关于沟通互动的实施有相对全面的了解:①在农民眼中的农技推广的沟通的现状是:农民对农技推广员工作的辛苦均表示理解,但对其懈怠、高傲、疏远的工作态度持否定态度,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频率小,没有建立起较深的信任关系;由于沟通渠道不畅,致使双方沟通往往不及时,农民急切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挫伤了农民的接收新技术、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②在农技推广员眼中,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不能计划出足够的时间走入田间、走进农民群体中;同时,农技推广员也认为农民对其工作的配合度不够,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态度消极。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沟通存在以下问题:①沟通主体方面,农技推广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态度消极,农民作为农技推广的工作对象,配合度不高;②沟通渠道方面,沟通途径少、普及度不高,农民在问题出现时无法寻求有效途径获得帮助。工作隶属关系决定了农技服务人员技术工作的边缘化,农业推广中缺少投入的资金,农技推广员与农民的素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对农技推广沟通的具体实施均有影响。因此,笔者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改善农技推广员与农民沟通的对策和建议:应从树立助人自助、培养尊重的同感能力,尊重农民,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接近、了解农民心理,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渠道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提高沟通的效率及农业推广的效率,以期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普遍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 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 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 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 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 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 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 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 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463029);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项目(05300205020516009)。
作者简介刘大威(1989- ),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推广、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生物质能与环境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5
中图分类号S 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3-238-04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er—A Case of Pingjiang County in Yueyang City
LIU Da-wei1, MIN Xuan2, YANG Ren-can1, LI Jian-chang1*
(1.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2.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Kunming, Yunnan 650114)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 adopted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other fundamental theories.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er,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es on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their communication modes with farmer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obstacle factors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mmunication modes between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in Pingjiang County, Yue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between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proper and high-e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gents.
Key words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e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ommunication model; Curr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