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长笛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16-07-15 06:20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笛理论音乐

涂 琳

(武汉音乐学院 管弦系 ,湖北 武汉 430060)



对我国长笛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涂 琳

(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湖北武汉 430060)

摘 要:通过对对和平笛研究理论文章的整理、分类、罗列、介绍和分析,试图展现我国长笛艺术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试图评析其研究缺失,以促进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长笛;理论;研究

长笛艺术作为西方专业音乐中影响深远的音乐艺术种类之一,在19、20世纪之交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笛专业在各音乐院校得以开设,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长笛演奏家以及教育家。

然而,中国长笛艺术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演奏与教学的实践发展,从长笛传入我国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中国人撰写的长笛理论研究为数甚少,直至1960年,第一篇有关长笛制作技术的学术论文出现。在此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长笛理论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促进长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国内长笛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笔者通过CNKI,分别按“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输入搜索条件“长笛”,获得相关文章共385篇。文章搜索时间截至为2015年11月 15日,音乐会、比赛信息等简讯不含其中。

1.论著时序分布

1980年前共发文8篇,其中发表于1973年的《长笛及长笛演奏》[1],首次从声学角度对长笛制作技术加以研究,这是长笛理论研究上里程碑式的一篇文章。这一时期有数篇文章是对波姆及其贡献的研究,反映出人们对长笛理论研究逐渐加以关注。1980年开始,长笛理论研究逐渐兴起,20年间发文65篇。步入新世纪后,长笛理论研究的数量和涌现的学术成果都在迅速增长,共有312篇之多,显示出这一学科积极成长之态。见表1。

2.论文期刊分布

《乐器》《黄河之声》《大众文艺》《音乐时空》四刊发文量相对较大;发文5篇以上、16篇以下有《黄钟》《音乐爱好者》《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15种刊物,其中学报类音乐期刊占4种,核心期刊占4种。这19种刊物总计发表文章245篇,占总发文量的64%。见表2。

表1 论著时序分布统计

总计:385

表2 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期刊统计

3.论著主题分布

我国文艺理论对于长笛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在长笛乐器研究,音乐作品研究和演奏与教学研究这三个方向展开。其中,音乐作品研究、演奏技法和教学研究三个主题发文288篇,占全部数量的75%之多。比较而言,关于长笛乐器的研究则稍显不足。见表3。

表3 论著主题分布统计

4.论著作者分布

参与研究的人员以专业院校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武汉音乐学院章滨以11篇发文量位居第一,其研究立足于专业知识,涉及演奏技能、作品分析和长笛音乐史以及制作技术等多个方面,研究视野开阔;昌裕乐器公司郝云,因其管乐制作家的身份,发表了多篇关于乐器研究方面的文章,发文时间集中在2007~2008年间,距今快十年,其研究成果的时效性有待考证;武汉音乐学院徐戈专注于音乐作品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到其他作者鲜有涉足的十二音风格及当代作曲家长笛作品,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音乐学院高秦平于2004年发表的《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论》一文[2],首次对长笛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见表4。

表4 发表5篇以上的作者及其论题统计

二、研究重点概述

1.演奏技能与教学方法

从国内主要音乐期刊上的长笛研究文章来看,据表3所示,演奏与教学是研究主题最为集中的领域。据统计,研究长笛演奏理论和教学的论文共203篇,在研究长笛演奏技能的135篇文章中,讨论的方向集中在演奏姿势、动作、音色、发音和技术训练等具体问题上。在探讨教学的68篇文章中,有33篇对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创新,其他教学文章还谈到基本功训练、教学技巧探析和学生心理的探究等内容。

在演奏技能方面,音色和呼吸是大家普遍最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有关于这两方面的文章达到75篇之多,但文章具体内容大致相同。比如,杨尚京在《浅谈长笛演奏中的音色影响因素》[3]中,对如何将长笛的特有音色进行主动调控,使多重复杂的音色更加优美这个重要问题作出重点论述。秦建平在《试谈长笛演奏的音色风格》[4]中进一步提出,演奏者要想演奏出理想、优美的长笛音色,除了需要自然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口型、正确的呼吸用气方法和音的共鸣以外,还需要具有音乐记忆力和音色分辨能力。他还提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演奏者只有提高音乐素质,才能将音乐作品表现得深刻、动人。孙巍巍在《长笛音色训练方法》[5]中,便详细探讨了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好的音色的问题,提出了训练长笛音色的5种具体方法,要想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色,长音的练习是主要途径,而吐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培养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的能力,还需要一种“桥梁”式的练习。徐艺在《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与训练》[6]以及朴美香在《长笛演奏呼吸法》[7]文中都认为,长笛的气息运用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运动,而非无意识的自然呼吸运动,科学的呼吸训练则是将有意识的呼吸动作,转变为演奏者下意识的演奏习惯,而如何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运用到长笛的演奏中去,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除此之外,研究长笛演奏技法的文章常与具体曲目相结合。例如:徐国立、徐晨艺在《长笛演奏技巧在〈卡门主题幻想曲〉中的应用》[8]一文中,对乐曲的音色、吐音、连音、高音吹奏和颤音等演奏技巧作出分析指导,将这首乐曲的音乐色彩完整地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演奏技巧的支撑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诠释,乐曲的音乐色彩将无法充分得到展示。

教学研究方面,研究重点从单一的演奏技巧教学理论逐步拓展全面,涉及到教学方式、学生心理等方面。如高武的《长笛乐团探析与教学辅助作用》[9],从长笛乐团这种新的演奏模式入手,笔者通过亲身教学体验,提出组建长笛乐团,调整教学思路的观点。作者认为,人们已不满足长笛原有的演奏模式,长笛乐团是演奏多元化的要求;长笛乐团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个人演奏水平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演奏者在乐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协同意识;长笛乐团对更好地掌握长笛基本方法具有意义,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新途径和方法;长笛乐团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并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蔡蔚在《长笛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学探究》[10]中认为,在长笛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偏重于对长笛演奏技巧方面的追求,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心理学这个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的目的和任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我们所择选的有关与长笛演奏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文章来看,涉及面较广,大多数基于经验性的认识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比如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大多数仅停留于技巧描述的层面上,在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地挖掘和探索。

2.音乐作品分析

据表3可见,长笛相关作品的分析也是我国长笛理论研究的集中论题,这类文章大多以某一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同时涉及到作曲家创作背景及风格的介绍。

比如杨亦兵《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之诠释》[11]一文中,就对作品的历史和版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随后通过对作品进行技术性的分析和研究,论及巴洛克时期艺术风格与长笛技巧中的联系。徐戈的《梅西安〈乌鸫〉中十二音风格之鸟鸣的演奏特征》[12]一文中,就对20世纪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及其这部作品作了详尽的分析。其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作曲家梅西安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文章通过对其长笛现代派代表作《乌鸫》音乐主题的把握以及创作风格上的特点,寻找其带有标志性的鸟歌的特性音调,了解其运用鸟歌进行创作的艺术灵感,把握梅西安创作的灵魂,并以此认为该作品在创作中运用了十二音技术与复调技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也是对现代作曲技法的扩展。杨丽佩的《欧洲表现鸟鸣的长笛音乐分析研究——从现代音乐的创作看其存在的音乐本质》[13]一文,并未着眼于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纵观所有作品,通过对欧洲表现鸟类的长笛音乐作品的梳理、分析及相关的美学特征的探究,指出表现鸟类长笛音乐作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除此之外,我国长笛作品理论研究也涉及到对中国作品的分析,例如:高秦平的《我与中音长笛新作〈盼归〉》[14]、吴海华《〈在内蒙古草原上〉中的长笛技法赏析》[15]、乐新《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研究》[16]等。

在研究音乐作品的85篇文章中,选题较为集中,其中对莫扎特作品的研究11篇,巴赫的研究7篇,二者研究数量甚多,但核心内容相差无几。例如:魏靖《莫扎特和他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17]和杨晓东《〈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18]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时代背景、作者特点等因素,对特有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从以上所选有关作品欣赏与分析的几篇文章来看,这些研究所针对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个时期,范围广泛,这对于我们了解丰富多样的长笛音乐风格大有裨益。但从整体看来系统性不够,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某个时代的长笛作品风格特征。

3.长笛乐器

“在以往音乐学研究的学术范畴里,乐器向来是最重要的探索对象之一”。我国对于长笛这一实物乐器的研究,在21世纪之前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迄今为止,关于长笛艺术史、长笛乐器研究的文章共44篇。

有关长笛艺术史、长笛学派的文章共26篇,例如:章滨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一)——西方管乐器系列研究之四》[19]一文中,对长笛早期的历史和它在西欧的兴起与传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将长笛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阶段:首先,在17世纪末长笛改革成为标准的巴洛克式长笛。其次是它的机械化,经过一个世纪的机械装置试验后,大约在1847年,终于由泰奥巴尔德·波姆完美地完成设计。这篇文章是研究西方长笛发展过程的首篇,对之后长笛艺术史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外,还有18篇文章对于长笛制作技术进行研究,其中5篇《长笛改革家波姆及其贡献》[20]《长笛的发展与变革》[21]《试析波姆改革的特点与局限》[22]《波姆与长笛结构改革》[23]等都是关于波姆长笛改革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我们所择选的有关长笛乐器研究的文章来看,长笛艺术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长笛制作技术的研究选题较为集中。以上两方面研究成果现在看来虽是星星点点,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四)长笛与其他艺术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度和视角的扩展,长笛的研究也不单单局限于乐器和作品本身,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与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呈现出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态势,涉及层面包含长笛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关系和长笛作品与民族音乐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联系。

如吴伟的《西洋乐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浅谈长笛在黄梅戏乐队中的运用》[24]一文中提道: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紧密,全国的剧种都在做将西洋乐器加入戏曲乐队的尝试。就黄梅戏而言,乐队编制从无伴奏、打击乐伴奏、少数民乐的逐渐加入、较完整的小型乐队直至西洋乐器的逐步渗入,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历经数十年。长笛在黄梅戏乐队中的应用这个成功的例子,促进了我国戏曲乐队的改革。

张怡的《BWV1013对于巴赫长笛独奏曲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关系与分析》[25]一文中,在对作品本身的创作技巧分析之外,还对长笛演奏家的表演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即演奏家在表演时为了达到现场效果或灵感突发而表现的那些即兴演奏后,使得观众再一次获得对此作品的不同认知。这些即兴演奏后所产生的效果还会引起音乐理论研究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的反思。

在林玥含《论莫扎特长笛作品的音乐美学诉求》[26]中,作者通过作曲家赋予长笛这一乐器的种种音乐形态,剖析莫扎特独特的音乐美学观念。作者认为:莫扎特的长笛作品深受启蒙运动的启示,崇尚理性与人性,追求纯净的美感与严谨、平衡的结构形式。文章将作品分析与音乐美学观念相结合,以此更深层地把握莫扎特的长笛音乐作品。

除此之外,朱骥《太极拳与长笛演奏》[27]、孟泳旭《长笛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28]、杜巨江《浅谈长笛在越剧音乐中的运用》[29]、时茜《歌唱的长笛—论长笛与美声的相通性》[30]等文,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长笛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从上述所选的几篇文章可以看出,对于长笛研究的涉猎范围在横向发展,学术视野和范围都在不断拓宽,研究的论题不仅仅是从长笛以及乐曲本身的具体形态分析,更是站在与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上对长笛艺术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扩充,使研究对象不只局限于之前的乐器表演和乐曲本身,而是上升到了更高更广的层面以求更加丰富深刻的精辟见解。

三、总结与思考

笔者据2004年高秦平《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论》[2]与当下做对比,即可发现,自2004年之后的十年,我国长笛艺术理论研究呈燎原发展之态。

与21世纪前20年间仅发文60余篇相比,近10年来统计的文章就有277篇,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有质量上的突破,长笛艺术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有极大地拓展。在教学方面,从研究发音音色,气息控制等常见普遍性问题的探讨,到对教学方式、学生心理的探究,提出组建长笛乐团等新观念,为长笛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比较新颖、可行的经验。

在高秦平发表《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论》[2]后的10年间,最大的突破则在于长笛艺术发展史领域。高秦平曾在文中提出“长笛艺术发展史难有成型的文章,因此造成专题研究不足”的观点。而笔者所著《笛声中的艺术》[31]一书即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对西方107位作曲家的约200首长笛代表作品从内容、形式、风格、音乐形象、艺术特点等方面,作出了比较精炼的概括和介绍。不足的是,对于中国长笛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综上所述,通观长笛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在此领域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其一,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学者们不断更新研究理念,正因如此,文章公开发表的数量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重视运用多学科,如美学、心理学、声学等于一体,进行跨学科、跨分支的整体系统把握,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多样化。

其二,研究深度和视角得到拓展。我国学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长笛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质的飞跃。

其三,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自长笛艺术理论研究开展以来,不断创新理论,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使得该领域在纵横两方面都取得了发展。但与此同时,长笛艺术理论的研究也还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中对教学演奏,作品分析,乐器研究等各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从选题来看,对艺术史和乐器研究的数量不及长笛演奏技巧和教学方法的重视度高。有关长笛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屈指可数,而系统的艺术史研究是实践的基础,若今后仍停滞不前,则很难形成系统化的宏观认识,不利于长笛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

其次,长笛艺术的理论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灵活多样,但多数研究文章只是泛泛而谈,对于许多长笛艺术家的关注仍显欠缺,特别是对当代音乐界做出贡献的教育家、演奏家的深入研究,包括对其个人音乐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在此方面的著作少之又少,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加以补充。

最后,在理论研究中涉及多学科,如美学、心理学、民族音乐学等跨学科、跨分支的领域中,研究不够深入,仍局限于本专业的技术领域,对跨学科的知识泛泛而谈。这需要研究者丰富知识结构,深入系统学习。

长笛艺术在我国发展了数百年之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努力开拓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思维观念,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术研究呈无可比拟的发展姿态,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长笛艺术事业,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建设,使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才会开创出中国长笛艺术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波姆·密勒.长笛及长笛演奏[J].乐器科技简讯,1973:43-51.

[2]高秦平.近年来我国长笛音乐理论研究综论[J].黄钟,2004(2):96-100.

[3]杨尚京.浅谈长笛演奏中的音色影响因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0-102.

[4]秦建平.试谈长笛演奏的音色风格[J].音乐教育与研究,2007(1):13-14.

[5]孙巍巍.长笛音色训练方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19-121.

[6]徐艺.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与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5.

[7]朴美香.长笛演奏呼吸法[J].乐府新声,2012(3):179 -183.

[8]徐国立,徐晨艺.长笛演奏技巧在《卡门主题幻想曲》中的应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4):94-98.

[9]高武.长笛乐团探析与教学辅助作用[J].音乐创作,2014(3):190-191.

[10]蔡蔚.长笛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学探究[J].科技资讯,2009(7):184.

[11]杨亦兵.巴赫《b小调长笛奏鸣曲》之诠释[J].人民音乐,2009(7):55-59.

[12]徐戈.梅西安《乌鸫》中十二音风格之鸟鸣的演奏特征[J].黄钟,2012(1):181-187.

[13]杨丽佩.欧洲表现鸟鸣的长笛音乐分析研究——从现代音乐的创作看其存在的音乐本质[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4):113-121.

[14]高秦平.我与中音长笛新作《盼归》[J].中国音乐,2004(2):54-55.

[15]吴海华.《在内蒙古草原上》中的长笛技法赏析[J].黄河之声,2012(8):16-17.

[16]乐新.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6(2):88-95.

[17]魏靖.莫扎特和他的《D大调长笛协奏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98-199.

[18]杨晓东.《莫扎特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演奏技巧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5-106.

[19]章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一)——西方管乐器系列研究之四[J].黄钟,2007(4):131-135.

[20]张志华.长笛改革家波姆及其贡献(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79(1):109-113.

[21]张志华.长笛的发展与变革[J].音乐艺术,1984(9):76-79.

[22]章滨.试析波姆改革的特点与局限[J].黄钟,2001 (3):100-103.

[23]章滨.波姆与长笛结构改革[J].黄钟,1999(2):100-105.

[24]吴伟.西洋乐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浅谈长笛在黄梅戏乐队中的运用[J].黄梅戏艺术,1996(2):127-128.

[25]张怡.BWV1013对于巴赫长笛独奏曲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关系与分析[J].黄河之声,2014(21):28-31.

[26]林玥含.论莫扎特长笛作品的音乐美学诉求[J].音乐生活,2012(6):59-60.

[27]朱骥.太极拳与长笛演奏[J].音乐探索,2006(1):64-67.

[28]孟泳旭.长笛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8):137-138.

[29]杜巨江.浅谈长笛在越剧音乐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4):174.

[30]时茜.歌唱的长笛—论长笛与美声的相通性[J].四川戏剧,2007(4):74.

[31]涂琳.笛声中的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晓华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Flute Playing in China

TU L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Department of Orchestral Music,Hubei Wuhan 430060)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combing through about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flute playing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relevant journals in China.By organizing,sorting,introducing and analysis of these stud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art of flute playing in China.In addition,based on an analysis about these stud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areas where these studies are inadequate,and hopes to help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tudy in the area of flute playing.

Key words:flute playing;theory;study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2-0115-06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地方本科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管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GAO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涂琳(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长笛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长笛理论音乐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