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 荣
爱与恕
——记一起患者被遗弃医院事件的处理历程
“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不是报复,而是原谅。” ——《心术》
一天,急诊送来一位40多岁急性脑出血的女性患者,因为病情较重,接诊的神经外科直接将其送入了ICU。陪同其来院的有一位女性和两位男性。经了解,这位女性是患者的妹妹,一位男性是患者的朋友,而另一位男性是患者妹妹的朋友。本以为这不过是每日收治患者中普通一员,但事情却向着出乎意料的方向发展。
患者的朋友为其交了3万元押金后,三人便再无踪影。两天后,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小伙子来到了医院。面容看上去充满了疑虑与苦恼。一问,原来是患者的弟弟和患者的儿子接到通知,专程从安徽老家赶来。但二人仅露一面,便也没有了踪影。
患者在ICU的每日花费很高,3万元押金很快就花完了。当医院工作人员联系这几位家属,这些人便开始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来院照护患者。
患者的病情经过初步的治疗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没有意识,成为了一个无主、无意识、无费用的“三无”患者。见此状况,原将其送入ICU的神经外科也不愿将其接回。另外,依据患者目前的病情,神经内科也拒绝接收。患者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符合转入普通病房的指征,却没有任何人愿意接手。医生说,随着出血的缓慢吸收,患者的病情已经稳定并有所好转。若有资金支持,采取适当的高压氧治疗,也许还有恢复意识的希望。但如果维持目前的基础治疗,那么恢复意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通过与患者的亲属之间的反复联系。一个有关这名患者人生经历的脉络逐步展现出来。而正是这个庞大的信息脉络,将此事件的复杂与困难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患者出生于安徽的一个乡村。年轻时,与当时邻村文化部门的一名小伙子相识并相爱。结果,在那个年代,这种自由恋爱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患者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凭借着深厚的感情执着地与小伙子走到了一起。尽管没有领取结婚证,但二人依然如同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并先后生下了一子一女。男人在外打拼挣钱,她在家养育儿女。日子不宽裕,但很幸福。
然而,命运多舛,在儿子八岁的时候,患者的爱人在一次车祸中高位截瘫,彻底倒下了。随之倒下的不仅仅是这个人,更是这个家。没有了顶梁柱,她独自一人难以支撑全家三个人的生活。在无数个苦与泪的夜晚之后,一天早晨,她狠下心,趁着孩子和丈夫熟睡之际,自己一人离开了家,自此杳无音讯。
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这二十多年里,她没有给家里任何哪怕一点的消息,甚至连她的亲生儿女都没有接过她哪怕一次的电话。她彻底抛弃了她曾经的爱人和儿女,抛弃了整个家庭。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本来邻村关系还不错的两个家庭,变得形同陌路。过年过节,只有儿女还偶尔象征性地去看一眼姥姥和姥爷。平时便再无来往。两个家庭,都生活在村里人异样的眼光下,卑微度日,尽力躲闪着周围人指指点点的言语和目光。
她的家中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对于姐姐的这种做法,弟弟和他们的父母表示强烈的反对。但妹妹却表现得很支持姐姐的决定,毕竟那时才二三十岁,一个女人如何能够独自撑起整个家庭,还不如狠心放弃所有,让自己重新开始。正因如此,姐姐和妹妹的关系非常近。而姐妹二人与弟弟和家人的关系同样名存实亡,几乎没有消息。相反,弟弟因为反对姐姐的所作所为,所以和他外甥一家的关系尚可。
她的离去,让完整的家庭濒临坍塌。而更让他们雪上加霜的是,在她离家后,儿子查出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面对这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她的爱人也曾一度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多次试图寻求短见。一次,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嘱咐了很多话,儿子察觉到异常,便偷偷翻他的床头,结果翻出来满满一瓶已拆封的剧毒农药。那次,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自那之后,也许是实在舍不得两个孩子,不为自己,就为了两个孩子,他也要坚强活下去。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拖着截瘫的身体开始打工,以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加上村里给一家人的低保金,勉强度日,硬是靠着难以糊口的收入,将这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过了二十多年。儿子也在全村各家各户的接济下,凑钱完成了手术。但因为这先天性疾病,儿子看上去相比同龄人又瘦又小,就连行动、说话都显得有气无力。另外,因为她离家时,女儿年龄尚小。女儿对她更是毫无感情、恨之入骨。而且,女儿的性格较倔强,患者发病至今,未来院看过一次。
而她,在这二十多年里,前后交过几个男朋友。这次突发疾病将其送至医院的就是她的现男友。二人一同从事养殖业。他自从留下3万元押金后便再未出现。而在此之前,她还有个前男友,甚至还与这个前男友共同领养过一个女儿。前男友有小偷小摸的陋习,但对她感情很好,还对医院表示过,她为女儿留有一张银行卡在他手里,里面有给养女的生活费若干万元,但密码只有她自己知道。
可见患者这漂泊半生,所经历的人间冷暖,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医院目前所能够掌握的联系方式,仅有送患者入院的现男友以及随后来看望的患者弟弟和儿子。
其中,现男友的态度是,他已经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其缴纳了住院押金,后续的事情与他无关。
患者儿子的态度是,她虽然是他的生母,但二十多年毫无音信,他已经将其遗忘。如今突然就以这样的一种状态相见,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她只是他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处置和照料,他听舅舅的意见。
患者弟弟的态度是,已经二十余年不联系,他已经不认这个姐姐了。现在姐姐和她的现男友一起生活,并且从事养殖经营,相对来说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后续事务理应由现男友承担。
对于医院而言,所面临的状况就是患者符合出ICU的指征,但无人照料、无人缴费,没有科室愿意接收。患者在ICU每日费用增长较快,长此以往对医院也是巨大的成本负担。因此,当下首要的工作是要先把患者移至普通病房。本着“谁送来、谁接回”的原则,医政部门遂要求神经外科先行将患者接回普通病房。并由医院为代表,为其聘请了一名护理员,负责其日常的护理照料工作。
第一次沟通——情法结合铺垫
在先期的接触中,感觉目前家属之间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患者弟弟手中。因此,医患办的首次沟通便以其弟弟作为突破点。
医患办与其弟弟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方面,对其进行法律法规的宣讲。逃避不能解决问题。患者目前没有意识,她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均是其监护人,具有抚养义务。患者现在的病情稳定,应该接回家去照料,还能减少费用支出。但如果家人拒绝承担抚养义务,则涉嫌遗弃罪。而且,医院也有权起诉其家人偿还患者在院欠款。另一方面,患者毕竟是其亲姐姐。尽管有过去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但毕竟是从小照顾自己长大的姐姐,在今天这样的局面下,也是回报恩情的时候,不应该在这时候狠心离去。
其弟弟听后也表示,其实他也知道抚养和交费的事是逃不掉的,他也懂法。但他现在最难的地方在于,把患者接回家容易,但后续的照料谁来完成。目前家里的亲戚不是出不起将患者接回家的钱,而是怕面对这样一个“无底洞”带来无尽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意味着谁接回家,后续就由谁来照料。因此,没有任何人敢来将其接回。
医患办与其沟通,让其家庭成员共同商议以确定最终后续照料方案。其弟弟答应待决定后反馈医院。
但第二天再次联系其弟弟的时候,其态度完全改变,说这件事与其无关,让医院联系与患者平时关系较好的妹妹。之后,无论如何联系其电话,均再无人接听。第一条途径失败。
第二次沟通——唤醒爱,探路径
继第一次沟通意外失败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医院和家属之间从未取得有效联系。院方对此事妥善解决的希望逐渐渺茫,甚至已经开始着手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患者的监护人涉嫌遗弃以及偿还欠款。
突然有一天,负责照料患者的护理员匆忙来电,说患者的儿子来医院看望母亲了。医患办与医事处接报立即赶至病房,正好遇个正着,便趁此机会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
他说这次本来不想来,但实在是被父亲逼得没办法才从老家赶到北京。年底正是工作繁忙的时候,本身就是临时工,这时候请假,在来北京的路上就收到了老板的电话,告诉其不用再回去上班了。这次来,主要是村里人得知了她患病的消息,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这眼看就到年根了,父亲让其无论如何来看看她,无论如何,那也是他的母亲,这样一来,村民们知道他去看过了,也就不会再说什么了。他不愿来,为此还和父亲吵了一架,实在没办法才过来。
患者的儿子一看上去就是朴实的农民,又瘦又小,话不多,说一会就能明显感觉气不足,但感觉很真诚。这段时间,患者也较前有所好转了。当儿子来到患者床边呼唤她——“妈”的时候,尽管她还没有明确的意识,但从四肢动作可以明显感觉到她的情绪突然出现了很大波动,嘴里“呜呜”地要说什么,动作也有一些特殊反应。这一切,儿子完全看在了眼里。对他来说,时隔二十年,这也是内心中一个不小的触动。同样,这一幕也让医患办人员看到了事情的些许转机。
接下来的谈话,以唤醒记忆为主。让儿子试图唤醒已经沉睡了二十余年的记忆。八九岁之前,他的童年是幸福的。但母亲的不辞而别,给了他心中深深的伤害。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任何消息,哪怕是在他开胸进行心脏病手术的时候,他姨曾给母亲带过话,但母亲仍然没有出现。因此对于容貌,他已经淡忘了,只依稀记得小时候母亲的朦胧轮廓。唤醒记忆,其实是为了唤醒他心底的爱。母亲离开时,他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深深的伤害正是由于他对母亲深深的爱与依赖。不愿再次想起,只是由于不愿再揭起曾经的伤疤,但并不能代表就已然忘记。他是爱母亲的,只不过是心被伤过,不敢再尝试。
明确了潜在的感情基础,那么接下来就渗透着谈患者的处置。这时,他自己就说,他有心无力。家里截瘫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开销,如果再加上母亲所欠的医疗费用以及把母亲接回去后续费用,这个家庭是无力背负的。他作为儿子,承担着家里的重担,打零工贴补家用,还要照顾父亲。这次来京,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两顿方便面,而晚上休息只是找一个避寒的角落蜷缩。如他有三十万,现在想都不用想就会把母亲接回家。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压力和照料能力。另外,就算把母亲接回去,安置在何处也是问题。半年前,村里有位阿姨同意与其父亲生活在一起,照顾其生活起居。这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帮助。但刚刚半年,这个时候再把离家二十多年的母亲拉回家,家中的关系如何处理。毕竟,父母之间从未有结婚证,当然也就从未有离婚证。而阿姨是冲着其父亲来的,现在家中的前女主人以这样的一种情况回来,她又能如何接受。
这些问题和重担都压在这个瘦弱的小伙子身上。面对这些问题,医患办也在帮着出谋划策,探寻解决路径。谁来解决?如何解决?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事件也就得不到妥善处理。
要想妥善解决此事,必须要找到事件的关键人物。因此,面对患者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必须进行仔细梳理,以确定突破口。
患者目前的两大核心问题是费用与抚养。
在费用问题上,根据患者的背景与病情,符合我国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申领条件,可以通过申请此基金对现有欠费问题进行减免。对于转运患者的费用,其弟弟可以承担。对于后续治疗费用,有三个方法可供选择:第一,回当地医院,但费用较高;第二,回当地养老院,但需要与养老院沟通,费用中等;第三,回家照料,但需要取得患者丈夫及其照料他的阿姨同意,费用最低。
而在抚养问题上,由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主要依靠的是感情。若没有感情,即使有足够的金钱,也无法容忍患者所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与负担。患者的前男友虽有感情,但拒绝提供照料。而剩余的有可能照料的就是患者的丈夫和儿子。患者的丈夫虽然曾经被患者遗弃在家中,心灵上受到重创,到了今天这个局面,情形发生了戏剧性的倒转。但从患者丈夫的做法来看,他并没有像当初患者那样遗弃,他要求儿子冒着被辞退的代价也要来京看望他母亲,说明他心底里还是对患者有感情的。毕竟,她曾经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和他在一起。另外,对于患者的儿子也同样。尽管,作为母亲,抛下自己的亲生骨肉而杳无音信,纵然她的做法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但换位思考一下,作为一名女性,面对丈夫截瘫在床,两个孩子需要养育成人的重担,她又该如何撑起这个家。因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狠心选择不告而别,其实她心底也会有那么多不舍。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回想起自己曾经义无反顾的爱情以及亲生骨肉,相信在儿女思念母亲的同时,母亲对儿女的思念只会更多而不会少。只不过她宁愿背负骂名而选择了生存,但回过头,过错也不能完全归于她一个人身上。对她,作为子女,还是应有一些同情和理解。
第三次沟通——放下、宽恕、希望
因此,第三次沟通,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患者的儿子和丈夫。
这两个人的心都被患者深深地伤过。如果说,二人要是怀着一颗报复心的话,此时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这样的做法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效果吗?其实报复行为所获得的快感是极其短暂的,而且往往在报复之后还会存在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负罪内疚感。我们应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就内心而言,二人之所以曾经会伤心,正是因为对家庭完整的珍惜和对她的依赖。因此,报复完全实现不了二人重建家庭的愿望和她的回归。“世界上最大的力量不是报复,而是原谅”。
而且,通过患者见到其儿子的表现而言,说明在她心中,其实根本没有忘记,没有放下曾经的家,没有割舍这段切不断的亲情。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坚持着不联系。一方面是有愧,另一方面也是无法回头。虽然不知道患者未来究竟能否恢复意识,但当患者再次回到那个曾经的家,那个她无数个夜里朝思暮想的地方,也许她的疾病恢复能够出现奇迹。如果她有一天真正能够恢复意识,那么她一定会为当初自己鲁莽愚蠢的决定而感到后悔。所以,宽恕,会让一个人重生,让一个家庭重圆。
这些年再苦的日子都已经咬牙度过了。起码两个孩子都已经能够挣钱尽微薄之力了。真心盼望着有一天,她能够好起来,让这个家庭能够像当初那样,幸福团圆。哪怕她真的无法醒来,把母亲接回身边,作为儿女尽一份孝心,不也是一种久违的爱吗?
当医患办将这些想法讲给患者的儿子听的时候,他沉默了,看得出他的心里非常地纠结、痛苦,在怨恨与原谅之间捶打,在责任与困难之间煎熬。一个二十多岁、本身就有疾病的小伙子,家里一个截瘫的父亲,现在又接回去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意识的母亲,还要面临阿姨的断然离去,自己的妹妹毫无指望,所有家庭的重担都要自己一个人承担。而他自己又是领着低保,刚刚失去工作。我们发自内心地理解他,理解他的苦衷。
他想了很久,最后对我们说,如果他答应把患者接走,那医院所欠的费用能否减免一些。我们立刻说,我们虽然无法和他签署协议免除所有的十万元左右欠费,但我们一定会通过多种方式去争取最大程度的救助,这也需要他的积极配合提交相关材料,他点点头答应了。
说实话,那一刻,这个瘦小的小伙子在我心中显得是那么高大,他这个柔弱的身躯已然成为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中那根坚实的顶梁柱。
第二天一早,医院传来消息,患者的儿子带着他母亲,办理了出院,回安徽老家了。
原本一件可能会在医院滞留若干年而无人照料、耗费医院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事件,就这样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作为医院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固然有一些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对这个家庭、这个顶梁柱的挂念和祝愿。
同时还有一些内心深切的感悟。
对于制度,我们真的不愿看到这样的患者因为钱而放弃,因为钱而无人照料,因为钱而抛弃家庭,这是民众的悲哀,也是体制的悲哀。贫穷,让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几乎用生命作为了代价。真心希望国家的疾病救助体系越来越完善。
对于医患,真诚的沟通、设身处地的着想、换位思考,去唤醒心底里的爱与信任,也许就是我们打开尘封大门的钥匙。“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
对于亲情,家庭与亲人之间是切不断的血脉。无论我们犯了再大的错,到最后还能原谅并继续选择爱你、接纳你、照顾你的,一定会是你的亲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恕,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