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干部谋发展亟需哪些“新思维”

2016-07-15 00:03唐任伍
公务员文萃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思维新思路常态

唐任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放缓、要素成本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产能相对过剩的“新常态”,呈现出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战略转变”。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拖累世界经济”等各种流言甚嚣尘上。作为“决定因素”的干部,必须站在时代潮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认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逻辑,作好这篇大文章,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破除老框框、走出老套套、摈弃老经验,树立新理念、拿出新思路、创出新方法、抓住新机遇,掌握一套领导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从而引领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再创新辉煌,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新常态下“三新”是干部谋求发展的

“杀手锏”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树立发展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创新首先是一场理念上的革命,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一个好的理念。但好的发展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干部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必须树立的新理念。干部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变应变,做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为经济发展新强态的必然选择,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用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法”“减法”一起做,既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资源用于发展新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获得更大主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坚定发展新信心。越是经济下行时,就越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唱衰中国,鼓噪中国经济要“硬着陆”,这时候干部就越不能自乱阵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干部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物质基础比较雄厚、市场需求比较大、区域空间广阔、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的发展优势,认识到新常态下我国进入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使在2015年这种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困难和挑战不断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在10万亿美元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朝着内需拉动、创新驱动、服务业带动、绿色推动的方向更加均衡协调发展。只要干部有信心,广大群众就有决心,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会焕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就能得到激发,不但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动能,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干部要确定发展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企图决定版图,格局决定结局。干部在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要实现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期待,就必须要有新思路,并以新思路为指引,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优化空间格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新期待;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新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干部要用“五破五立”新思路

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就意味着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弯道超车,出奇招妙招,破除旧思路,树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一要突破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旧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新思路。“人是发展主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仅只是GDP数量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享有,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人享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共享发展不仅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新常态下干部谋求新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当然,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吃大锅饭”,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包容性发展,是平衡效率与公平前提下的发展,重心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实在在体现在医疗、教育、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发展就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7017万贫困人口,要实施精准扶贫,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让全体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最终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要突破资源驱动型发展的旧思路,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将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单纯依靠资源的投入和生态的破坏来获得经济增长,这种发展只是暂时的、难以为继的,最终只会造成空气污染、淡水缺乏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最必需的空气、阳光、水和绿色这些公共产品越来越遭到破坏。因此,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到创新驱动型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革命4.0、“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一半以上人口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智造”,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将中国经济打造成绿色、低碳、开放经济。制度创新是保障,既鼓励技术创新,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又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与具体应用,充分利用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实施许可制度,发挥金融创新作用,运用小额贷款、资金整合、风险担保、土地入股、承包租赁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有效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三要突破传统经济结构对发展制约的旧思路,树立将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为发展的实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制造大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生产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初级产品,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必然在就业机会、收入增长与社会保障上夯实发展的根基,从而使得人们的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更加注重消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高产品质量,消化过剩产能,发展第三产业,为广大消费者生产出更多满足需要的高质量消费品,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

四要突破传统的非平衡、不协调发展旧思路,树立起区域、城乡和阶层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悬殊,严重影响了发展质量。尽管中央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精准扶贫等方式来消除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状态,但仍然任重道远。新常态下干部要谋求新发展,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处理好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重大关系。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不仅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还要让每个人都能吃到蛋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结构,解决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化解利益结构板结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问题和矛盾,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要突破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式对发展进行干预的旧思路,树立起市场起决定作用的新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思路。经济新常态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完善新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多层次地对发展进行调控。面对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宏观政策要稳,“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保持定力,不要动不动就“踩油门”、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避免因为阻止经济增速放缓而加剧产能过剩、负债上升、资产泡沫、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的产生。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搞强刺激,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在保持宏观政策取向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要认清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长率存在较大易变性的特性,坚持微观政策要活,及时、适时、有序进行预调微调,主动作为,避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

(摘自《人民论坛》)

猜你喜欢
新思维新思路常态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创新思维竞赛(3)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整合催生新思路
壁挂工艺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