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巧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以数学中心组为依托,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了系列化的说课培训和比赛,说课在教学中的实践作用日渐明显。抓住教育契机,不要使它仅仅停留于形式,真正成为促进教师长期发展的金点子。
关键词:有效教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20
下面我以“24时计时法”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
二、说学情
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和“时、分、秒”等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时间单位正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
(二)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学生普遍喜欢少儿频道的节目,于是,我对教材稍作调整,出示了少儿频道的节目预报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阅读,并且思考如下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在几点播出?
3.“大风车”在几点播出?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建立对24时计时法的初步印象)
4.提问:“大风车在19:30播出,还可以说是几时播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马上讲解19:30是24时计时法,晚上7:30是普通计时法,并板书两种计时法。接着让学生仔细看板书,“你能找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普通计时法前面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时计时法却没有这些。”
(二)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有效突破重难点
1.播放新年倒计时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夜里12时,是24时,也是0时,它既表示旧一天的结束也表示新一天的开始。
2.通过直观的钟表模型,演示一天24小时的过程。教师转动表演示:时针从0时开始,慢慢走动2圈,第一圈,依次从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现13到24。边转边和学生说说这一时刻在干什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时间直观化,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钟表上12个数字与24小时的对应关系,为接下来的寻找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关系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方法
教师提出“如果没有钟面,你能够将两种计时法进行转换吗?”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发现,此时学生已明确两种计时法的转换方法。这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四)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1.出示“说一说”的内容,让学生看图并回答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并把两种计时法进行互换。
2.练一练:1、2两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五)课堂延深
把练一练第3题日出日落时间放到课后让学生观察记录,再全班交流。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最后用一句鲁迅的话来共勉: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本节课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整合于教学之中,使教学锦上添花。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学生普遍喜欢少儿频道的节目,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课的学习搭建了认知平台也抓住了学生和听课教师。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新课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播放新年倒计时视频和直观的钟表模型,演示一天24小时的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夜里12时,是24时,也是0时,它既表示旧一天的结束也表示新一天的开始。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鼓励学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观察位置去观察;再如让学生看完了恐龙录像,你想说什么?等等,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上课开始的拍照、找一找是谁做了好人好事、拼照片等。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