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中:为城市复兴贡献文化肌理

2016-07-14 15:39杨晓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志成四合院鲁迅

杨晓

城市复兴:观念更新

在新校址,一座取名“志成”的二层小楼首先被参观者注意到。志成,取自李大钊为学校提出的办学宗旨“有志者事竟成”。解放后,志成中学改名35中。“志成楼”源自金融街旧址上的“遵义楼”。35中校长朱建民力主在新校址原样复建了新楼,新楼中30%的建材取自老楼,以保持1923年建校时的风貌。不仅是建筑风格,室内装潢也采用民国时期流行的高墙裙及褐色木地板,校友们捐赠的民国时期学生和老师教学用品也被珍藏在展柜中,学校近百年的校史也在此展览。

“我们刻意要保留这座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历经百年,现在这样的民国建筑越来越少了。再过100年,这样的建筑就更少了。”这是朱建民发出的感慨,语气或带着对往事的眷恋,或带着对现实的些许遗憾。

世界变化快,如果二十多年前朱建民说此番话,则很可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正在危旧房改造中,大量危房旧房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当时审美的现代化楼房。当时有学者制造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舆论氛围,即拆旧建新不仅不是背离传统,更是遵照中国人“与时俱进”的传统。

其实,梁思成提出保护北京城墙失败后,“喜新厌旧”的标签早已贴在中国人身上了,只不过到了90年代,这个标签还夹杂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逐渐消失,老舍、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和人情味化为如烟往事之时,人们再回看北京,才对旧的建筑和旧时的社区关系再次重视起来。近一段时间,老城区改造思路从大拆大建逐渐转向修旧如旧的轨道上来。

城市复兴:规划变局

近些年,城市复兴行动在全球主要城市展开,保持古城风貌显然是一个方向。比如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被废置多年的码头和工厂其外部形象被保存下来,而建筑内部则被商店和酒吧所代替。那些十九世纪的昏暗路灯也成为装点步行街的灯光布景,透出怀旧的味道。

在纽约和芝加哥,中产阶级曾因为城市犯罪的增多和教育水平的下降而迁出城市。他们选择郊区有车位的大房子,过着“两个孩子一条狗”的闲适生活。而今,城市的功用再次被丰富,人们不仅看到多功能的现代化建筑和城市发展元素的再次汇集,曾经对犯罪率和教育水平担忧的中产阶级也被逐步改善的事实所说服,举家迁回城市又成为潮流。

北京的城市复兴运动离不开政策的引导。老城区正在经历着人口和产业替换。而一直处于教育资源优势地位的城区亦在加强。学区房的魅力自不必说,而作为优质资源校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呢?

在35中新校址,参观者惊叹于学校打造的多个公共空间。比如配有北京惟一管风琴的金帆音乐厅,比如全尺寸橡胶跑道和木质地板篮球馆。这些无疑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但城市复兴不仅仅是先进的硬件设施,更在于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于教育、对于文化的理解。

城市复兴:文化传承

35中新校舍的建筑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崔恺担纲,最早于2008年即开始设计工作,到建成入住历时7年。其间,朱建民提出了建筑设计要体现35中和北京城市文化传承的宏大理念。

在此背景下,不仅复建了“志成楼”,还保留了八道湾11号的周氏兄弟故居。1919年,鲁迅兄弟花3500大洋买了八道湾11号这座三进四合院。而到了文革后,该院住了几十户人家。如果算经济账,拆出200人换来一座四合院并不划算,但四合院还是被完整保存下来,青砖、灰瓦,加以暗红色点缀,还有金鱼池塘游弋。但用巨大投入换来一座四合院,为了什么?除了东西厢房被用作教室外,35中将该四合院的正房打造成鲁迅生平展。

据在35中从事鲁迅研究的一位博士介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八道湾11号是进步知识分子议论国事的重要场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等人都曾到访鲁迅家。而鲁迅本人也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呐喊》。在展室中,特别放置有一尊鲁迅坐像,他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精神是展览的升华和点睛之笔。在展板上,作为鲁迅精神之一的“独立思考”赫然在目。

与其他中学不同的是,35中的前身是志成中学,创始人之一是李大钊。在鲁迅故居边上,还特别腾出一个院落用来布置李大钊生平展。这是35中师生的精神家园,师生共同缅怀李大钊同志为寻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而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此展开结合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城市复兴运动中,人们往往重视建筑和其他表象的东西。但城市所谓复兴,还要回归文化。作为教育重地,着墨文化传承的35中不仅为城市复兴找到文化基底,更为城市复兴贡献了文化肌理。

城市复兴:教育创新

在35中,人们看到的并非只是在城市复兴运动中找回老格调。更是在文化根基上迸发出的新芽——35中师生正在创新的轨道上探索。

在校园里,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报告厅门口有一台饮料瓶自动回收机,只要把喝过的饮料瓶投进机器,它就会给“公交一卡通”充值。这是多赢的结果,是学校给学生们提出的一个期待: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这不需动员,需要的只是学生主动参与来完成无声的沟通。学生们即便不在乎回收饮料瓶的少许钱款,但环保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却能深入学生心中。

创新还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35中聘用了十多位博士,他们负责主持学校的 9大实验室和12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博士老师们从实验室的设计到运行都倾注很多精力。而在硬件投入上,学校更是不惜成本。最受益的还是学生们。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完成很多科学实验活动并获得多项全国科技成果奖,其中在智能机器人设计、天文观测、国际小行星搜寻、火箭模型制作等方面优势尤为突出。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找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甚至找到终身的志向。

一代有一代的使命,在探索自己一代的使命的同时,学校还通过与校外合作来创造向前辈学习的机会。近日,地质出版社就在35中举行了赠书活动,数百本《温家宝地质笔记》被送到了35中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手中。在甘肃偏远山区辛勤耕耘14年的温家宝其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正在全校师生中传颂。

城市复兴:社区互动

35中一直有着北大清华预科班的美誉。的确,学生来源都经过推优和特长选拔,学校本身也是北京市教委认定的示范校。因此,说35中是象牙塔尖并不为过。但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文化传承并非只服务于校内的精英少年们,朱建民说,学校是公立学校,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因此所有设施向社会开放以回报社会。

他介绍,学校在平时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下午5点放学后以及周末的时间,学校敞开大门,迎接社会各界人士。

35中的开门行动恰恰为城市复兴运动注入活力。在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就是公共空间的创设和利用。人们在公共空间建立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社会联系,而以共同志趣组成的社会联系又润滑和丰富着社会关系。每到周末,35中的绘画、音乐、体育兴趣班吸引着来自全市的学生,他们因为个人兴趣走到一起,又因为一起活动而增强了归属感。

而对城市复兴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还在于对人的态度。在35中的办学理念中有这样一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看似拗口,却承载着35中老师们不平凡的使命感。

35中有一个愿景,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这是时任总理的温家宝于2009年在35中调研一整天后对师生们提出的希望。从那一天开始,35中师生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前进。

猜你喜欢
志成四合院鲁迅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鲁迅,好可爱一爹
连志成:一心向战
鲁迅《自嘲》句
周志成:我们要从跟跑迈向领跑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天天都是感恩节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En bloc resection of semi-facet and lamina for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with epidural ah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