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志华
质朴乡村打下基础
1996年,19岁的我从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完小教书。“完小”这个词现在说来已经比较陌生了,其实就是一所有着六个年级的小学,不满六个年级的小学只能称为“村小”。这所学校加上我只有5个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其他都是代课教师。我的工作是三年级包班,除了音乐不教,其他都要教,一周23节课。
每天清晨,当我迎着晨曦骑自行车进校园的时候,操场上的小草往往还凝着露水或白霜,办公室的洒扫工作自然成了我每天的第一项任务,运用统筹原理,当我灌满第五个热水壶时,打扫地面和擦拭办公桌面的工作也基本结束,等待其他教师的自然就是整洁的一天。不是因为其他教师懒,而是因为他们除了是教师,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农民。
一个月过去,年龄所带来的代沟不再是问题,我与他们已经能沟通自如,也许他们没有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技艺,但他们身上那种朴实自然可能正是现今教师或者说是教育缺失的成分。二十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夕阳下我领着同村的孩子一起回家的情景,也还记得老校长说“你待在这乡下总不是个事”那无可奈何的语调,更记得那从天而降的一次赛课。
那天早上,我刚到学校,校门口开小店的店主给我一封信,说是几天前邮递员送来的,忘了给我。我一看,是镇中心小学寄来的。打开后发现是通知我当天去参加镇青年教师赛课,课题是《记一次科技活动》,当时脑袋一片空白,急忙找到老校长,老校长也很紧张,这毕竟是多少年才有的机会。我跑到附近有电话的人家里打电话询问后得知,信是上星期发出的,今天抽签确定上课顺序。没办法,去吧!乘坐当时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三卡赶到镇中心小学时已近九点钟。我被安排在第三节课,有两个小时的备课时间。看到其他青年教师都在用幻灯片,我只有羡慕的份,因为从没用过,也不会用,只得老老实实地在小黑板上写。第二天结果出来了,我居然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评委们说:虽然没用什么先进的技术,但课上得扎实自然,是典型的落实“双基”的语文课。
模仿之后寻求突破
一年后,由于学校撤并,我被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压力,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同事比我成熟许多:讲起话来引经据典,做起事来游刃有余,课堂教学我也难以望其项背。不过,农村学校的任教经历告诉我只能埋头苦干。洒扫工作依然延续,夜里办公已成常态。没有网络的日子可以与书本靠得更近,携着墨香的文字可以让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敏锐。
记得那时,不管什么人叫我做事,我都是“没问题”。学校有一位总务主任,由于普通话不太好,每次他的“国旗下讲话”都让我替他讲,开始是他写好稿子我来讲,讲着讲着就直接让我写了。写到后来,他同学的女儿就成了我的老婆,当然是他介绍的。婚姻的顺利给工作带来的更多的是顺心,当我承担教导副主任兼镇总辅导员和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时,我也没有感到有多累。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以后对待教学任务的态度:面对强度那么高的工作,我都挺过来了,其他的还算什么?
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我迎来了从教生涯的第一次公开课机会。那是一次片区级公开课,内容自定,我对这难得的机会倍感珍惜。我认真分析从教以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几何形体类的课感比较好,于是确定上课内容为“圆的周长”。当时的网络还不是很发达,淘遍学校电教资源后,才找到一节同课题的录像带,我如获至宝,把电教老师的办公室钥匙借来,天天晚上蹲在电教办公室看,以至于电教老师后来都用怀疑的表情看我:这家伙到底在看什么?我把这盘录像带看了8遍,把上课教师的每个动作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他如教科书般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才知道,这节课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执教老师成了特级教师。有一年正好到江阴他所在的学校去参观学习,那时他还没去北京,我特意找到他,跟他提起这件事并表示感谢,他笑了。他的名字,是夏青峰!
模仿,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捷径。尝到甜头的我,不断地模仿别人的课堂。直到有一天,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汪履平老师来我校调研,听了我的课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一句:“课,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特级教师林忠来听了我的课,说:“有想法是好,但要先理解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教研室唐金平主任听课之后说:“课堂上你对学生说‘你的答案符合我的意思这句话,说明你的理念还没改变。”众多专家的话语尤如一面面镜子,让已多次获得溧阳市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的我看清了自己。
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用学具学生就掌握得更加牢固?为什么学生听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渐渐地,我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最好的路径。我先后完成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专科学习和江苏教育学院(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本科学习,学历进修提升了我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完善了我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技艺方面,我不断向溧阳市教研室杨卫康、胡彩芳老师请教,请教他们如何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一次又一次赛课,一轮又一轮磨课,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05年,我获得了常州市小学数学评优课二等奖。更高的平台让我见识了更多不一般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赛课之中磨炼自我
2006年,从教的第十个年头,我通过竞争进城的方式来到了百年老校——溧阳市实验小学。选择实验小学,是因为听了时任校长芮火才关于“学校愿景”的讲座,在他眼里,教育就是服务,学校还有别样的风景。带着憧憬和懵懂来到实验小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发展多元,学生富有个性,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被落实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有一句话用在当时的我身上特别贴切——“我是趴在窗户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而我却找不到出路”。“多看看书吧!”和我同教六年级的张康桥校长看到我的状态对我说。他推荐了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和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在这些经典著作里已经有了答案。读书才会发现自己的肤浅,思考才会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但读书带来的变化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凸显,你只能感受到别人说的话你有点听懂了,这个名词在你这儿已不再是个新鲜词了。“翻过一座山,看见一片海”,这是读书带给我的感觉。
正当我静心阅读的时候,新一轮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又来到了面前。作为已在常州市获过奖的选手,我并未报有多大的参与热情。特级教师陆丽萍校长了解到我的想法后,专门和我进行了一次谈话,她说了一句:“尽力而为,也许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的心被打动了。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一直进入常州市决赛。再次站在两年前的舞台上,我显得格外平静。在保持幽默大气风格的基础上,我格外注重师生之间的导学交融和互动生成,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并取得了参加江苏省评优课的资格。备课、听课、磨课……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痛苦”的经历。我选择的《认识公顷》一课更是对自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每到一个地方试上,都要借助学校资源建立1公顷的表象,所以每次试上都是全新的内容。记得赛前一个月,我每天晚上都在12点以后睡觉。我将白纸铺在面前,写下我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可能的答案以及我的应对。第二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写下不同的预设。比赛前一天,到达上课学校后,我拍了几张需要的照片,放进原有的课件中。真正上这节课时并没有用上很多预设,但每一次预设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经意地被用起。当然,还有比教学经验更重要的财富——备赛过程中与各位特级教师、教研员的对话,他们的指导和启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后,我参加了2009年全国苏教版教材课堂教学评比和全国录像课评比,均获得了一等奖。
审视自我重新出发
只有经历,才能懂得。回首赛课的这段历程,我更多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理论的缺乏,也促使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编排,深度解读教材结构,我做了一个决定——教一年级。说实话,做这个决定,我自己都有点吃惊,毕竟我是一位男教师,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教得下来吗?但真正教下来,才发现一年级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教。同时,结合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新型教学文化的研究”和“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实践研究”,我努力将行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字,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水平。2010年,我连续发表了8篇文章,《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讲还是不讲?》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发表于《教学与管理》,《基于同伴对话 促进教师成长——以“教学片段”为载体的评课实践与探索》发表于《教学月刊》,《老师换个问题好吗?》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这些文章都是围绕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来写的。在参加芮火才名师工作室的过程中,我对学校管理也产生了兴趣并加以研究,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参考》等报刊相继发表了《理性对待“学生评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绩效工资的分配要倾听不同的声音》《为“优秀教师可到教研室兼职”叫好》《教师流动可以破解择校难题》等管理类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有力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研究的方向不够明确,深度也值得商榷。
2011年,新课标出台,我也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正在此时,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开班了!在导师潘小福副院长的指导下,我研究的方向开始指向儿童、教材和课程。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我先后阅读了《儿童心理学》《差异教学论》等书籍,研究成果《基于差异教学理论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9期;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先后5次参加江苏省教材培训活动,研究成果《不同小学数学教材“负数”数学史的编排对比研究》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6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课程研究方面,我主持了常州市级课题“基于儿童多样化发展的学校数学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已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研究成果《基于教材的数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年第3期。虽不再参加赛课活动,但我更加注重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付诸每节课的教学实践,并不定时地请其他数学教师听课指正。现今的课堂,我更多地将儿童引向前台,让他们经历个体思考、同伴互学、全班交流的过程。我不断追问:数学是什么?教学是什么?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我不会像以前一样在电脑上将一幅图放大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而是让学生自主画出他们以为已经经过放大的两幅图。接着,4人为一小组,通过计算、比较、表达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表征来说明图形是怎样放大的。然后,小组内选出公认的放大图上台讲解,接受大家的质疑与批判,教师适时点拨,达成共识。接着,借助学习“放大”时形成的活动经验学习“缩小”。这样的课,同事们都说教师少了原有的激情和幽默,但学生多了主动思考和互动生长,“导学交融,自然生长”的教学风格在逐渐显现。2016年,我被评为常州市第五批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在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愈发体会到教育的美妙。二十年的从教岁月,并没有“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那些与学生共成长的丰厚情谊、教学成功的喜悦心情、研究带来的幸福感与日俱增。教育人生更多是由平凡的小事汇聚而成,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关键事件或关键人物,只有把每件事当作关键事件,把每个人当作关键人物,我们的教育人生才会丰富而安静。到那时,你就会明白,自己的经历和努力,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只是为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