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储新政出台后的市场趋势

2016-07-14 07:08王梅支俏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进口

文/王梅 支俏



玉米收储新政出台后的市场趋势

文/王梅 支俏

国家于3月28日公布了今年的玉米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至此“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大方向更加明晰。政策公布时间在国内玉米春播之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意愿显而易见。从政策定价到市场定价,取消连续实行了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玉米价格变化正朝着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回归。

市场趋于理性回归

自2015年新粮上市以来,在供应宽松、库存庞大的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利空氛围浓重,产销区价格下行压力凸显。截至4月30日本年度临储收购期结束,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值12543万吨,远超历史性丰收的2015年国内玉米总产量。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2015年东北玉米产量为9861.3万吨。尽管当年的临储收购价格已经下调至2.00元/公斤,但仍不失为国内玉米价格的天花板,不仅东北产玉米绝大部分收入临储,且导致大量华北玉米也因价格吸引而倒流进入东北市场。受临储巨量收购的支撑,今年1~4月末,东北地区玉米价格总体相对平稳,下跌约110元/吨;而未启动临储收购的华北黄淮地区价格下跌了约160元/吨;南方销区的江苏、浙江价格下跌了200~300元/吨;湖北、四川和广西价格下跌了80~100元/吨;北方大连港下跌了250元/吨;南方广东港口下跌了350元/吨。5月上旬,我国进口美国玉米7月船期到岸完税成本在1540元/吨,大商所玉米C1611合约价格在1560元/吨。从我国玉米的供求状况以及国际市场玉米期货价格的水平来看,国内外玉米期价已基本相当。我国市场玉米现货价格也已大幅回调,玉米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回归,而这也正是玉米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初衷。

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受抑制

众所周知,玉米被誉为“饲料之王”,其产量约60%用于饲料消费。而近年来,养殖行业由于受大气候不景气的拖累,饲料用粮出于成本考虑,更青睐玉米替代品的消费。而高粱、大麦和DDGS等上述品种因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又具价格优势,近两年进口数量大增,2015年三者进口总量达2825万吨,大大挤占了国内玉米的消费空间。今年,在玉米新政影响逐步加深的同时,泄库减负等带给市场价格的压力也已开始显现,后期玉米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玉米价格下行有利于缩减与国内外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差价,可抑制并减少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提升我国玉米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其制品的出口,进一步增加国内玉米消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5/2016年度我国将进口玉米270万吨,同比减少51.05%;进口大麦650万吨,同比减少39.42%;进口高粱600万吨,同比减少44.07%; 进口DDGS 350万吨,同比减少48.68%。尽管3月份我国进口玉米超过50万吨,这或是由于临储巨量收购所造成的市场粮源阶段性紧缺所致,应该是阶段性反弹。可以肯定,下半年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将进一步下降,而这必将有助于扩大国内玉米消费。

种植结构调整初露端倪

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难度可能会比促进玉米生产的难度还大。从5月5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农业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将以玉米结构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采取保产能、适当调、产业化等多举措调整玉米结构,预计今年玉米意向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4月28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安排部署。其中在东北地区:重点稳定水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与此同时,在强化政策扶持方面,农业部还会同财政部整合32.5亿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但因玉米省时、省事、省工、亩产高、丰收概率大等优势与特点,东北地区的大多数农民仍视玉米为“铁杆庄稼”。经对部分地区调研了解,多数农民仍表示今年还会继续种植玉米。不过,受2015年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和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玉米与大豆的比价关系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国产大豆与玉米现货价格的比值已经从2015年9月初的2.0上升至2016年1月中旬的2.2,高于17年来的均值。目标价格的改革初见成效,目前已出现农民拟按照市场信号调整种植结构的迹象,2016年大豆播种面积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将有所增加。扩大大豆播种面积及增加玉米与大豆的轮作,不仅可以调减玉米增量,还对恢复地力有益。

终端需求恢复性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经济复苏态势虽较为缓慢,但近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暖迹象。在国际经济走势并是不很乐观的大背景下,我国玉米终端需求开始恢复性增长。养殖方面,据农业部监测,截至今年2月,生猪与能繁母猪存栏分别连续37个月和30个月同比下降。受供求偏紧的影响,今年春节后,生猪和猪肉价格反季节逆势上涨,其后持续高位运行。在玉米原料价格下降加之肉价上涨的双向利好形势下,养殖效益回暖,许多养殖户跃跃欲试。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养猪行业需求看好是前几年周期性调整的结果,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因存栏数量增加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很快增加大量的玉米需求。蛋禽类产品“五一”前价格大稳小涨,目前供应充足,缺乏长期上涨的动能。今年玉米、小麦等饲料价格相比去年下降明显。从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及饮食消费多元化的取向将使肉类消费增速放缓。

深加工业脱困任重道远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消费量占国内玉米需求总量30%的深加工业,近几年的平均开工率不足60%。2016年新政带给深加工的好处显而易见,而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无疑将成为解决当前玉米产业链各种矛盾的关键一环。在市场化收购的大环境下,深加工企业可以摆脱原料价格高企的采购局面,降低生产成本,这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因此,今年深加工需求可能会略有增加,预计可达5350万吨左右。但从整体深加工行业状况来看,产业发展依旧任重道远。目前深加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由原料价格高企而致,还有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程度不够和市场需求欠佳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下游需求不振、市场回暖动力不足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因此,仅仅依靠玉米原料价格下降显然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目的是促进深加工企业增加消费。在补贴政策支撑作用下,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短期内有所回升,淀粉行业显现阶段性微利经营。不过,燃料乙醇受到全球原油价格走低的拖累及食用白酒行业正在步入一个艰难的转型期,致使其主要加工产品出厂价格下浮,企业亏损局面没能得到根本性好转,产品和需求两大方面的问题仍是企业发展的羁绊。

配套细则的跟进至关重要

自2012年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深度回落拖累国内有效需求明显下降的同时,国际国内玉米连续丰收,产需逆向“一增一降”的走势与再破亿吨的低价粮食和玉米替代品进口的挤压以及庞大库存集聚的“双高”态势,导致玉米阶段性过剩程度超乎想象的严峻,玉米已成为我国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矛盾最为突出和“政策性”库存最为庞大的粮食品种。因此,调整和建立新的玉米收购和补贴机制,是市场倒逼的必然结果。

以前的临储政策是一种“价补合一”的形式,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要义在于使价格和补贴分开。玉米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真实供求关系,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减少因价格刺激过度释放生产能力而造成的生产过剩。同时,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利益,若粮食市价过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新政出台,取消了已实施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势必会带来改革的阵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透露:“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政府调整粮食政策要特别谨慎,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和粮食的收储政策改革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避免再次出现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产业涉及面广,东北产区农民又已习惯了多年的政策依赖,一下结束了临储玉米收购,农民对今后种什么难免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完善玉米收储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应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在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如果去库存降价过程太快,不仅极有可能对市场造成伤害,恐怕农民也难以适应。因此,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使农民逐渐由不理解到理解,引导农民转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式,逐步树立规避市场风险的意识,用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自己主导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观念转变的“软着陆”。生产者的经营活动最终还是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只有优化粮食资源配置,增强粮食供给结构的适应性,才能最终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良性循环。改革配套细则的及时跟进和专项补贴保护以及政府在市场之外为农民兜底,是化解改革阵痛、确保农民基本收益的必要保证。

总之,2016年是国内玉米政策调整的关键一年,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仅仅是开了个头,接下来后续相关细则和配套措施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近期临储去库存的力度(定向销售和抛储)、拍卖底价以及新季玉米目标价格都将影响后期玉米市场价格走势,值得各方关注。

(作者单位: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玉米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2014年临储油菜子价格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