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冲到中国第一的小米手机,现在出货量跌落前五。手机仍是小米生态平台的核心载体,如果小米不能保持手机业务上的优势,其庞大生态体系将何去何从?
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杜佳静
2016年6月28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天津举办的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小米最早将在2025年上市,那时小米“15岁”。二是目前小米的主要精力放在实体店的拓展和新产品开发上。
虽然雷军仍在轻松谈论未来,但小米手机销量下滑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小米成立6年来,给外界最显眼的标签是电商模式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正是这两个利器,让小米在2014年跑到了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位置。
也就在2014年,小米的产品品类迅速扩张。如今,除了手机、电视和路由器这三个小米自营品牌外,小米通过生态链模式,把触角伸向了无人机、自行车、手表、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插线板、蓝牙音箱、平衡车、自拍杆等领域。
此外,小米还进入了影业、直播、大病保险、互联网金融、VR和智能机器人等非制造业领域。
但就在小米高歌猛进的同时,作为根据地的手机业务,却面临出货量下滑的压力。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在今年4月底的一份报告中称,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的前五名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VIVO。其中,OPPO和VIVO取代的是小米和联想的位置。
表面上看,小米业绩的下滑跟大形势有关。IDC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3.349亿部,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0.2%,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小同比增幅。其中,iPhone的销量有史以来首次下降。
但为何在同一时期,华为、OPPO和VIVO却能逆势增长?
更大的悬念是,小米将如何扭转困局?如果失去手机的支撑,小米整个生态链还能持续发展吗?
小米手机为何减速?
小米曾经创造过奇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历年手机出货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在2011年出货30万台,2012年出货719万台,2013年出货1870万台,2014年出货达到6112万台,2015年超过7000万台。
在金立手机副总裁俞雷看来,2014年小米的销售之所以能大爆发,在于当时抓住了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营销的媒体红利,同时比较早地站在了智能手机行业的风口。
“当时传统手机厂商的包袱很重,积累了很多功能机库存需要消化。同时,在销售、渠道和营销上依然是功能机时代的思维惯性,所以电商的性价比模式,会暂时占据优势。”俞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4年,小米实现了手机的产能爬坡。同期,国内大部分手机厂商还处于艰难地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过程中。
IDC的数据显示,2014年小米是中国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最大的手机公司。也就是在2014年底,小米拿到11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450亿美元,成为继Uber之后,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
进入2015年,小米的电商模式不再独领风骚,乐视和华为等同行,都在用电商的模式跟小米争夺用户。这一年,小米仅比2014年多卖了一点。但美国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的报告显示,2015年小米的市场份额和出货量依然是中国第一。
到了2016年,小米的业绩却急转直下。同样是沙利文的报告显示,2016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国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跌至第五名。前四分别是华为、OPPO、VIVO和苹果。
小米出货量的下滑,主要缘于对手在线下渠道的赶超。
多个数据调研机构的报告都显示,从2015年开始,手机行业的线下渠道出货量迅速升温。OPPO公司一位高管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OPPO线下店从14万个增加到了20万个。
金立手机副总裁俞雷表示,电商渠道的成本越来越高,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五六线城市甚至是农村市场的购机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电商进入这些市场的成本太高。”
“互联网手机品牌要做线下,需要重新布局和投入巨大的营销费用,但对我们这些老牌手机公司来说,过去十几年积累了几十万个销售网点,相当于有几十万个广告牌。而且,有线下店的退换货成本,相对电商退换货来说,成本几乎为零。”俞雷说。
俞雷提供的一个数据是,目前手机行业的出货量,80%来自线下渠道,并且占比在进一步提高。而就在去年,线下渠道的占比是70%左右。
小米出货量下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高价市场在兴起,但小米缺乏相应的高价产品。OPPO海外业务公关负责人谭宏涛说,这几年一二线城市对手机的追求开始向高品高价转变,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OPPO的销量自然提升很快。
而小米的产品,主要是在低价市场。刚结束的天猫6·18活动的数据显示,在1000元以内的低价手机市场,小米占据核心优势。在前十大销量榜单上,小米的产品占据了前两名。
但在3000元以上的市场,小米没有上榜。3000元以上的市场,卖得最好的是苹果手机,其次是华为。另外两个国产品牌是OPPO和美图。
缺席高端市场的确是小米的一块心病。小米要做的是智能家庭战略,要把生态链产品卖到消费者的客厅里去。而一个愿意给家庭购置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和智能电饭煲,以及买一辆小米平衡车的人,一般是中高端用户,他们对高价手机是有需求的。
虽然小米早就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公司,但手机依然是小米生态平台的核心载体。如果小米不能继续手机业务上的优势,其庞大生态体系,就很难算得上稳固。
去除“心魔”
对于小米2016年一季度出货量下滑的原因,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归结于小米5的推迟发布。
今年6月,林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米需求300万片芯片,但高通几乎一片都满足不了,后来又遭遇了内存缺货等问题,导致小米仅满足了30%的市场需求。
自2011年小米1发布以来,每年发布一款旗舰级手机。但本应该在2015年发布的小米5,却因芯片问题而推迟到2016年3月发布。同行们纷纷抓住2015年小米旗舰机型的空当期,发布了各自的旗舰机型,抢夺小米的市场。
小米之所以硬着头皮苦苦等待高通芯片的出货,是因为雷军对于小米5的期待很大。小米5不仅增加了很多“黑科技”,还搭载了小米移动支付功能。小米5其实算是小米走向高端市场的一个跳板。
为什么小米一定要走向高端市场?一开始,小米的主要用户是IT圈人士和一些手机发烧友。雷军是小米最典型的早期用户。
后来小米推出了大量千元以内的低价手机,用户开始走向年轻化。2014年4月,小米的米粉节,南方周末记者在小米位于北京的物流仓库里,看到了大量订单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初中生和高中生。
这些年轻用户后来又开始给自己的父母购机。所以小米的用户又拓展到中老年人市场。
一位小米手机早期用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期小米很难买到,谁有一款小米手机,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后来发现小米推出低价手机,小米手机也成了街机,很多像他这样的用户,在换机的时候,又遇到小米5推迟上市,所以就选择其他高价手机了。
虽然现在已经开始出货,但小米官方对外表示,小米5依然处在产能爬坡阶段。为了加速产能爬坡,雷军亲自主抓供应链业务。5月18日,雷军宣布接手小米手机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团队,原任该职位的周光平转任首席科学家。
同时,雷军下决心涉足芯片研发,启动了名叫“步枪”的芯片研发工作,希望起到“小米+步枪”的效果。
为了应对其他手机在线下的攻击,小米高管在年初就提到,小米要建两百多个实体店,但最近,雷军的提法是,每个城市都要建五六个店面。不过,小米的线下渠道要发挥作用,还需要时间。
在2016年1月的小米公司年会上,雷军回应了外界对小米业绩下滑的质疑。他说,2015年小米的内心有心魔,把预期当成任务去完成。2016年,小米要去除KPI,并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聚焦核心业务,突破关键技术。雷军坦承,智能手机创新进入了瓶颈期,剩下的都是黑科技,比如电池问题。为此,小米在手机部门成立了核心器件部,以期在显示、照相、电池等方向上实现更大突破。
但技术研发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光靠小米的努力很难一蹴而就。
小米的第二个战略关键词是“补课”。为了弥补专利的短板,小米在今年6月份买下了微软1500项专利。
同时,小米还表示,会从精细化运营、品牌建设和员工激励制度等方面补课。
“小米的牌 基本都在桌上了”
值得注意的是,沙利文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虽然在下滑,但小米凭借其用户年轻化和忠诚度高的特点,通过自有操作系统MIUI构建了一个移动应用平台,并实现了互联网服务收费的高速增长。
2015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约150%,其中多数是游戏收入。当然,37亿元的规模,跟《财富》杂志公布的2015年小米780亿元的年营收相比是个小数字。但却代表了小米的想象空间。
“仅从出货量来看衰小米有失偏颇。”沙利文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小米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机公司,它还是一个电商平台,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分发平台。王昕认为,小米未来的增长空间来自围绕“米粉”的周边产品及服务销售。
对于小米真正的核心对标对象,雷军在今年4月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绿公司年会》上给出了答案:日本的索尼公司和美国的Costco公司。
索尼在上世纪70年代带动了整个日本工业的升级,是日本“国货”代名词。小米提出了“新国货”口号,目的是要在中国扮演类似索尼的角色。
为了打造新国货,小米从2014年开始搭建小米生态链。两年来,小米投资了五十多家创业公司,相当于每15天就投资一家。其中大部分公司是从零开始,小米深度参与孵化。
除了自建新国货平台“米家”外,小米还通过给传统国货厂商赋能的方式来刺激他们的产品升级,比如小米发布了智能家居战略,希望把互联网能力,嫁接给传统家电厂商。
同时,小米还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服务,解决很多“新国货”的短板问题。比如投资内容行业。到今天,小米的布局基本结束。用雷军的话说,小米的牌基本都在桌子上了。
这副牌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叫Costco的美国公司。Costco中文名叫“好市多”,成立于1983年,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商店。
Costco的特点是,所有商品基本都是公司创始人亲自使用和挑选出来的。商品的品类大概只有4000个左右,每个品类有一两个品牌。所以,算下来Costco的真正商品种类是2000个左右。这些商品基本都是以成本价销售,所以Costco的毛利只有6.5%左右。为此,Costco一度濒临倒闭,最后创始人卖掉所有股份,公司才活下来。
如今,它主要是靠向会员收取年费,以及发行信用卡来赚钱。其中,每年收取大概100美元(约600元人民币)的会员费。但信用卡业务是主要营收来源,贡献了每年高达30亿美元的利润。
雷军在今年4月曾公开表示,小米要学习Costco模式。小米的很多战略布局,也是瞄准Costco。比如,最近小米推出了金融业务,允许小米用户从小米获取个人信贷。
Costco成功的关键是,它在美国能采购到足够多的好国货,但目前中国国货的质量并不好。所以小米通过生态链,来自己搭建一个新国货平台。
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家小米生态链公司发布了产品,这些产品过去大都以小米名字出现,但从今年3月开始,小米生态链统一以“米家”品牌出现,为的是避免外界对于小米产品太凌乱的质疑。
小米生态链的产品,有的非常成功,比如充电宝和空气净化器,但大部分都没能复制小米手机、电视和路由器这三大自营品牌的成功。
雷军在一个公开场合就曾提到了当时做空气净化器遇到的尴尬。当时小米决定做空气净化器时,雷军找了差不多30个外部团队谈合作,但很多人都拒绝跟小米合作。原因很简单,跟小米合作,要保证更高的质量,同时还要把成本降下来,很多人觉得太累。
另外,小米生态链上的所有公司,都算是自有品牌模式。这一模式要走向成熟,跟小米做手机一样,要去突破供应链、产能爬坡和库存等问题。
这意味着,小米手机今天遇到的出货量下滑压力,也很可能在生态链产品上重演。从这点上看,小米需要的不仅是在手机领域取得突破,更需要将整个小米生态体系进行一次大升级。
Costco是在坚持了15年后,才开始走向成功。雷军也坦承,小米要做成Costco这样的新国货平台,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可能也是雷军把小米上市时间定为小米15周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