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翠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21116)
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及审美特点
王元翠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21116)
两汉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各类艺术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舞蹈方面,将前代的雅乐、民间俗舞与异域风格融为一炉,产生了恢弘大气的乐舞百戏,揭开了中国舞蹈史辉煌的一页。本文对汉代舞蹈的历史传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点与审美取向进行了解析。
汉代舞蹈;审美;舞蹈美学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徐州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历史传承研究”(项目编号:KYZZ15_0386)、江苏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舞蹈人类学视角下徐州民间舞代表性作品的文化基因解码”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WB10)。
汉代强盛的国力与繁荣的经济推动了各类艺术的发展。就舞蹈艺术而言,不管是从舞蹈编创还是舞蹈服饰、舞蹈表现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舞蹈的影响力也由宫廷走向了民间,由典重的仪式走向了日常生活,每到逢年过节、亲友汇聚、庙会祭祀等都会有舞蹈表演。表演形式也由单纯的歌舞变为杂技、幻术与舞蹈的结合,场面更加吸引人,成为宫廷与民间共享,贵族与平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国家甚至还特设了乐舞机构,培养专门的乐舞妓人,使汉代舞蹈的发展达到历史的新高度,为后世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统一建立汉朝初期,有了新的治国理念,故在制礼作乐方面也有了新的调整,宫廷雅乐已不再是纯的“雅乐”。因前代宫廷演奏过于乏味枯燥,汉武帝时期扩建了乐府、增加了乐工,为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等方面的乐舞制造了良好的空间。在此风气下,当时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所改造的《郊庙十九章》,成为西汉著名的乐曲之一。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尽管汉代将先秦的古雅乐做了重大的调整,但其表演的内容仍离不开祭祀之歌。故这些乐舞有的祭天地神,有的歌颂高祖伟业,有的祈求百姓安康等等。乐舞演出时,场面仍是声势浩大,气势磅礴。这些功能性乐舞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巩固民心,还表现了一君统天下的威武。在汉代的宫廷乐舞中还糅进了一种舞蹈,即賨人的《巴渝舞》,此舞蹈其实是相对雅乐来说的俗乐舞,也是杂舞。允许这些舞蹈在宫廷表演的原因,系因以高祖为首的统治阶级都出身平民,没有贵族身份的束缚,使他们能坦然面对先人传下来的雅乐,做到取其精华,融入新的血液,用更受欢迎的俗舞作为新的教化手段。
汉代除了对雅乐的少部分继承,其女乐的表演风格也继承了先代楚舞的风格特征。它不仅继承了前代遗留下来的舞蹈特色,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具有汉代韵味的舞蹈。这些舞蹈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创造于民间并表演于民间,做到了俗雅共赏,既服务于贵族,也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点:融合百家,独树一帜
受到西周“礼崩乐坏”的影响,民间舞蹈最初得以崭露头角。到了汉代,俗乐舞更加得以发展。俗乐舞,也可叫杂舞,还未完全和杂技分开,舞蹈中带有许多高难度的技巧,让舞蹈难度增加很多,也深受人们欢迎,所以汉代出现了专门培养女乐的场所。此类舞蹈多在酒会、宴会、厅堂等场所表演,也进入宫廷中表演,供统治阶级们享乐,如四大舞《鞞》《铎》《巾》《拂》,还有《盘鼓舞》《建鼓舞》等,这些杂舞有的轻盈飘逸、柔美灵动,有的则刚劲有力、张扬豪迈,。汉代的以舞相属也叫“交谊舞”,是自娱性舞蹈的最好表现。每当举行宴会时,人们除了观赏精彩歌舞之外,还会即兴起舞,然后相互之间礼貌相邀,被邀请的宾客一定要按规矩起身以舞回应,若无视则是没礼貌的行为,可见在汉代,舞蹈已经渗透到全面的生活之中了,无处不在,融合各种舞蹈,同时又有自己的舞蹈风格,尽显汉代舞蹈的风貌。
2.汉代舞蹈的审美取向:以大为美,以俗为尚
汉民族群体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为雄浑大气。在舞蹈艺术上,则为“大美”气象。艺术上的“巨型化”主要体现在“相和大曲”和“角抵百戏”上。“相和大曲”堪称汉代民间的大型歌舞曲。这种原为清唱后来又加以舞、器乐于一体,使之成为曲体结构复杂、内容丰厚、形式多样的大型歌舞形式,简单说,它不同于一般的杂舞小曲,它显得要庞大、恢弘的多,所以被冠以大曲之名是不过分的。
俗”是谓之“雅”而来的,有“俗”才会有“雅”,它们是两个相对的审美文化范畴。关于“雅”《释名·释典艺》解为“言王政事谓之雅”。就是说,大凡正统的、正规的、官方的、典雅的、纯正的、严肃的、“高尚”的等等审美文化现象,即为“雅”。就乐舞说,“雅”还特指典正规范的宫廷乐舞。关于“俗”,《说文·人部》解为:“俗,习也。”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上行谓之风,下行谓之俗。”由是观之,那种与官方正统文化相对的、民间的、大众的、不规范的、非正统的、通俗的、浅易的、粗野的、欲望化的等等审美文化形态和品格,都可以归于“俗”。就乐舞说,“俗”则特指那种感性自由的民间乐舞。
汉代舞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对整个汉代的社会都有所反射,从中获得对其艺术的了解,也是对整个汉代的总体形象的一种把握:把握人们的心态,把握人们的审美,把握人们对艺术的炽热情感和年轻的朝气。反之,也可以用这种“把握”来反作用于汉代的舞蹈艺术,使之表演和编创出的汉代舞蹈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有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舞蹈在汉代得到了茁壮成长,形成了雄浑大气、悲壮奇伟的风格。汉代是舞蹈形成的特别时期,它不仅汇集了前代遗留下来的雅乐,并同时融合民间俗舞与异域风格,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乐舞百戏,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为后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王岩.浅析汉代舞蹈文物繁荣的历史背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3).
[2]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
[3]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J].南都学坛,2007(2).
[4]朱孝远.论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精神——《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读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
[5]王岩.从汉代舞蹈文物中看“袖舞”的表演形态[J].齐鲁艺苑,2007(5).
[6]梁宇.从《舞赋》看汉代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7]李通英.从汉画像石看汉代巾袖舞蹈与中国舞蹈之渊源关系[J].艺苑,2006(11).
[8]刘柳.谈中国古代舞蹈形态艺术特征[J].许昌学院学报,2005(3).
[9]郑永乐.先秦、两汉乐舞交流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1).
王元翠,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