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力木格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少数民族电影的创新之路
澈力木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摘要:中国电影史上少数民族电影站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特有的文化及内涵向世人们展示着其民族特有的绚丽色彩。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主流电影产业在不断地繁荣与壮大,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也面临着巨大的创作困难及瓶颈。少数民族电影需要怎样走出现在的困境,走出创新之路?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文化局限性的挖掘,文化局限性挖掘越深,才能越真实,才能走出创新之路。另一方面,提高影院排片率,加强商业化运作,使文化与市场有效接轨。最后,政府应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现状;创新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通过对少数民族电影历史的了解中发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对展现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但随着“电影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现在已经处于中国主流电影之外的“边缘”位置,逐步走入低谷,陷入了滑坡的态势之中,面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日益衰落的现状,如何让少数民族电影在艺术上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现在少数民族电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电影文化、价值进行回望、总结和前瞻,来寻求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对策与路向。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兴起于建国初期,兴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时期《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等成为了当时的优秀经典之作。优美的自然景色,美丽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动人的民族民间歌舞、习俗,那些令人向往的爱情故事都是少数民族电影特有的,它以音乐舞蹈来贯穿整部影片的叙事,使歌、舞、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恰恰是主流电影所或缺的,但却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极为难得地保留了下来。
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和发展,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有所提高,少数民族电影艺术创作者也用作品向世人们证实,少数民族电影的水准及视野、思想抵达了世界电影的前沿。近些年来,《美丽家园》(哈萨克族)、《吐鲁番情歌》(新疆)、《花腰新娘》(彝族)、《可可西里》(藏族)等影片都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可可西里》更是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但是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影片的确不多,题材不少但能拍出深度的太少,缺乏对文化局限性的创新及深层挖掘,人物形象单薄,往往停留在猎奇的层面。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电影票房情况不容乐观,《可可西里》等在国际上口碑影响力双重好评的情况下,票房仍然仅500多万元,影院排片率少之又少。最后一方面为国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选题、数量及宣传上有很大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得不到政府及媒体的有效支持。
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影片不到当年影片创作总数的5%,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幕,在进入新世纪后,其影响力却是在逐步缩小。一方面是缺乏文化局限性的创新,文化局限性是区分民族与民族之间最大的不同,民族即具有归属感,文化也当然具有归属性,民族的文化就具有局限归属性,它只是被一种民族群体所共知,对一种民族群体所影响。而普通观众恰恰是缺乏这种特殊文化、新的文化的归属感,被这种特殊的文化所吸引,可见,文化局限性挖掘越深,才能走出创新之路,才能使作品反映的少数民族文化真实。只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才能令人印象深刻,才能使其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取代它的位置,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经典。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市场票房压力与日俱增。近年来文化多元化发展,中国主流电影在不断地繁荣与壮大,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加速,信息媒介的日益发达,美国好莱坞大片也加快了脚步向我国电影行业进军,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之下,我国少数民族影片的票房几乎都是以惨淡收场。比如《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2004年10月31日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4年12月4日获得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影片共获五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原创编剧奖。但是,电影在获得一致好评及奖项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走向市场时的尴尬,票房情况不容乐观,《可可西里》全国票房仅500多万。所以如何让少数民族电影在院线占有一席之地?应加强少数民族电影的商业化宣传力度,注意商业化运作,让艺术和市场化接轨,增加市场占有率增加各大影院排片量,这些均成为少数民族题材创新之路的一项重中之重。
最后一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选题、数量及宣传上有很大的限制。应发挥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上的重要推动作用,媒体及一些社会团体为少数民族电影多做一些推广及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从文化战略建设的角度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仅要给观众提供娱乐,满足观众“猎奇的心里”同时更要承担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使命。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提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对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大文化”。可以说,少数民族电影在建设复兴“中华大文化”、对抗外来“西方大文化”的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因此,有必要运用宏观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为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提供更好的文化传播环境,推动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健康、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现在虽然处在困境中,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人会突破这种困境,走出瓶颈,走出少数民族电影自己的创新之路,从而使少数民族电影的明天会再度辉煌!我们应该坚信这一点,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更交替,真实、纯真、善良永远不会被大众所遗忘,也许在影片的形式上可以再下些功夫、更加贴近大众的心灵,从而达到票房和艺术水准、思想内核的三赢局面。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既艰苦又漫长的过程虽然这很难,也许需要几代电影创作人的努力,但是首先明确了目标,然后就是坚持不解地朝这个目标前行,相信终会有再次走向辉煌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