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奎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重庆传统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研究
赵 奎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科研方法探究了近年来多个被列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武术拳种。研究发现,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武术具备几个明显的特征:武术拳种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有着极强的地域文化属性;有着较为固定且具规模的练习人群;具有拳种的独特性。
关键词:重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价值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历史前沿大概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或者是商周以前。因为在商周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打造了很多兵器,使得我国开始进入了冷兵器时代。因为战争历程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需要,社会上所流传的武术内容可以在军旅生涯中得到发展,并且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我国进入冷兵器时代以来,社会上所流行各类武术文化内容都被搬上了我国社会历史武术文化体系的舞台。武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与演练中不断沉淀的一份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现今追寻历史重要的文本之一。在我国优秀武术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以及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种族的地方性拳种。各类武术拳种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最精粹的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在后现代社会的今天,武术拳种林立,所构筑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鼎盛以及精粹。本文笔者最主要的是写一些重庆地区的地方性拳种如缠丝拳、梅丝拳以及向氏武术。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许多不引人注目,不吸引人的东西抑或是其他的文化,往往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只是一瞬间,如过往云烟般消散。然而,这3套拳术却在这个时代,通过重庆市政府的保护,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以及发展。
任何前人创造发展而来的东西都应该受到人们的保护,它是祖辈们通过在特定的生产环境以及特定的活动空间范围所得来的精神文明抑或是物质文明。在后现代社会的今天,在这个缤纷复杂的网络时代,应该尊重和弘扬先辈们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那些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延续的原生价值发源地。对于像以人为终极活动内容属性的文化遗产,都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条文规定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录分为四类保护机制: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自发的行为,如口传身授等传授方法,使用活态传承的机制使得原生价值的文化得以发展,保证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得以延续。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文化,从文化保护的角度而言,是受到了国家官方最具有权威性的保护,同时也显示出了该非物质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缠丝拳是峨眉派拳术之一,相传缠丝拳是武当拳法流入四川后与当地武术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缠绕、借力打力的搏击武术。现今所流传的缠丝拳以荣昌为发源地,广泛流传于大足、广安、渝北等地。从2006年开始,为了响应北京奥运会把传统武术内容推向世界的政策,荣昌县政府积极配合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充分挖掘、整理缠丝拳的武术价值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荣昌县政府还成立了缠丝拳研讨协会,专门研究缠丝拳的武术文化脉络。从2006年至今,重庆市公布的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上,缠丝拳已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相传梅丝拳是清朝光绪年间一位梅姓女拳师在大足落住时在该地区传授的拳术,后人为了纪念她把该拳术命名为“梅氏拳”,后因其拳种的拳法、拳理像丝状般环绕,改为“梅丝拳”。现今的梅丝拳在大足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大足人民群众的号召下,该拳种在2012年被确定列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向氏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同时向氏武术的武术内容也体现少数民族土家族先辈们狩猎时的活动内容。向氏武术作为历史悠久的武术活动项目之一,在20世纪重庆黔江地区拥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学徒、传人有上千人,黔江人民因为向氏武术的悠久历史而自豪。近些年因为社会科技、人文的快速发展,使得向氏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向氏武术传人一方面向政府方面寻求保护,一方面又把向氏武术内容通过学校课堂的传授机制,发扬向氏武术。向氏武术是重庆市第一批列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
2.1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形式,它以非物质的形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以精神层面的东西,影响着该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它所传承的机制是以人的传承为精神文化的转移,即活态传承。通过口传身教的形式有着众多的传承人以及传承弟子,把文明一代代延续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官方的、最具权威性的一种精神文明保护机制,它的存在和出现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优秀民族文化。然而,在我国悠久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民族文化自然不在少数,但是对于重庆这个直辖市地区而言,武术类项目能被列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武术类别以及武术内涵肯定是与其他的武术拳种有着不同的重要特征。
在我国传统武术之中,武术文化的传承脉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我国这个传统武学大国的封建时期,一个优秀闻名的武学门派,它所具备的武学造诣肯定是比较丰厚的,它在社会上所进行的一系列武术活动必定会引起封建时期。社会武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如果没有明确的武学传承体系以及明确的传承人,那么必定会滋生“盗版”。不仅影响了该类武术的武学造诣,甚至还可能会影响该武术在后续阶段的发展。重庆的这些地方性拳种,比如有着悠久历史和武学功底的向氏武术,其传承脉络就十分清晰。虽然向氏武术历史悠久,以前的资料无法考证,但是从清朝康熙年间算起,向氏家族落户黔江,从这几百年的历史来看向氏武术的传承体系,向氏武术一直秉承着只传授本族男性成员的规矩,对于有着特殊身份的向氏武术传承人,可以挑选族人中有着丰厚武学造诣的弟子,由上一代传承人通过特定的仪式任命下一代向氏武术传承人,这种清晰的向氏武术传承风格,使得向氏武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武术套路和技击风格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变化,延续着原生价值的韵味。
2.2有着极强的地域文化属性
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分析我国版图,我国经历着由不同少数民族统治过的经历和局面,再加上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风貌。现今所形成的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环境。在历史情节的演变下以及在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民族武术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史中,武术流派的发展以及演变似乎都与我国先前劳动人民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构成联系。换言之,在原始时期抑或是封建时期,人们的居住环境是以自然为背景,居住方式采取的是以部落以及村寨的形式居住,人们以聚居的形式保存着族群文化抑或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因此,这也就形成了不同族群武术文化的差异性,各种武术在特定的圈子与族人、族群以人的主观思维为转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系统相互传授、学习,有着明确地域文化特色。重庆传统武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属性,也就是拳种本身带有极为明显的巴渝文化特征。如渝北区的赵氏武术,武术造诣极高,拳术种类十分丰富,并且最重要的是赵氏武术的练功方法和武术套路乃至技击风格都有着十分鲜明的重庆地域特色。巴蜀之国的重庆人身材本就矮小,但是赵氏武术的出现,却把赵氏武术的灵活多变,活用在了重庆人的身上;还有江津区的况氏武术也有着极强的重庆地域文化属性。这些“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重庆地方性文化武术拳种,不仅使巴蜀之中的重庆文化得以发展,还展现了在重庆地区深受巴蜀文化熏陶的重庆武术文化的弘扬。
2.3有着较为固定且具规模的练习人群
对于重庆市传统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能成为且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武术拳种而言,其武术在当地或者是该片区域一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度。而这种影响力度,对于武术这种非物质文化而言,一定是人为因素的推崇。在笔者实地考察这些拳种的区、县、乡镇中,发现当地人对于以该区域母体发展的传统拳术都十分热爱,且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例如,在荣昌很受大众欣赏、推崇的缠丝拳,在该片区域就有着很多的练习人群,并且还有许多具有规模的缠丝拳传承场所。还有活跃在黔江地区的向氏武术,在历代传人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向氏武术本身所具备的传统武术内涵,在村寨中有很多练习者。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了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无论是活跃在荣昌县的缠丝拳,还是黔江本土发展的向氏武术,经过传承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宣传,现在缠丝拳和向氏武术都已经进入到了当地的学校课堂中,继续拓展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2.4具有拳种的独特性
前面笔者已经论述过,在我国历史原因的层叠中以及在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背景下,我国现今所存留的众多武术拳种,从某种程度而言都带有特定的拳种独特性。一种拳种的诞生并非只是偶然,它是经过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习惯所演化而来的一种对自身行为的保护机制,这种保护机制不断演化,不断与当地的生存、生活环境进行磨合,从而在后续发展沿袭所得。从环境属性来分析,武术这个社会产物,本就深深的烙印着一种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因此,每一套拳种、每一种拳种流派都具有拳种的独特性。
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类拳种,都具有拳种的独特性特征。如昆仑太极拳,为重庆地方所独有,况氏武术、向氏武术也都十分独特,全国各地方都没有其类似拳种,这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独特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必须的条件。
把重庆传统武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重庆市地方性拳种最为有效的一种保护机制,同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对重庆市地方性武术丰厚的武术文化的一种肯定。对于重庆传统武术而言,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对促进重庆地区武术拳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重庆地区多个区、县被称为全国武术之乡,说明重庆武术在全国武术系统的价值十分巨大。笔者在考究了重庆市这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从基本的文化传承角度入手,列举了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希望在重庆地区有更多的优秀传统武术传承人能够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同时加大挖掘与整理力度,把一些还未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单的重庆地方性武术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重庆优秀的地方性武术能够广泛地纳入到国家最具权威性的保护体系当中来。
参考文献:
[1] 徐泉森.地方性拳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 福建体育科技,2015,34(2):7-9.
[2]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85-93.
[3] 吴文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J].运动,2011,30:134-135.
投稿日期:2016-01-26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142-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74
基金项目: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重庆传统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y2014-006)。
作者简介:赵奎(1993 ~),本科。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