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父”与“寻母”:女性的追寻与成长
——论小说《千山外,水长流》的主题意蕴

2016-07-14 13:09张洪磊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千山文本母亲

⊙张洪磊[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雏凤清声

“寻父”与“寻母”:女性的追寻与成长
——论小说《千山外,水长流》的主题意蕴

⊙张洪磊[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摘要:旅美作家聂华苓的长篇小说《千山外,水长流》体现了多重文化意蕴。历来评论者多以寻根与回归为主题,进而生发到探究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拟从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寻父”与隐藏的“寻母”主题的变换,试图论证在女性成长小说的外衣下,显现出来的文本罅隙和作者对政权、国家关系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寻父寻母追寻成长

旅美作家聂华苓的出生与成长时值中国的战乱年代,注定了她一生要经受流浪与漂泊。由武汉到台湾,又从台湾来到异国他乡,几番的颠沛流离造就了她的思考与创作。无论是《失去的金铃子》还是《桑青与桃红》,或是《千山外,水长流》,都贯穿了她由自身经验生发出的对女性个体生命与历史、民族国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千山外,水长流》被众多评论者认为是意欲探讨海外华人从“无根一代”的漂泊转向“绿叶对根”的言说,也有论者认为“作者要表现的不只是寻根与回归主题,更有意深入挖掘‘美’‘华’之间的文化交汇主题;展现在美华人身份认同的新转变:既承认中国/娘家,又认可美国/夫家;也为海外华人重塑历史责任即在海外搭建沟通桥梁,成为跨文化的亲善使者”①。尽管在作品的显在层面确实表现出了对于中、美双重文化认同的倾向,及不断显示出试图寻求愈合的可能,但在文本的深层意蕴中,却展现出作者自身精神中的“分裂”,以及对于“分裂”愈合的可能性的深刻怀疑。

一、女性的成长小说男性的成长故事一直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流浪汉小说已经呈现出男性成长故事的初始形态。《涉渡之舟》中戴锦华提出,男性成长故事中的“寻父”主题,“不仅是一个人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②。追寻的过程中尽管惊心动魄、困难重重,但往往以男性主人公的成功作为故事的结局。

而《千山外,水长流》中,恰恰体现的是相对的女性的“寻父”历程。在主人公不断追寻的过程中,渐渐显露了被男性历史遮蔽的女性——柳风莲的故事。莲儿由“寻父”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却无意触碰到了母亲的故事,完成了对女性历经磨难却依然蓬勃的生命礼赞。主人公莲儿的身份本就耐人寻味,作为生长在中国大陆的中美混血儿,身世不明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了被当作外乡人的孤独。远赴美国的莲儿既为了接受教育,也想借机追寻生父的足迹。美国生父是她生命的来源,但莲儿对他或是他背后的国家都一无所知。在莲儿的身上,体现出“文革”遗留下的创伤——对外界近乎本能的排斥、怀疑与否定。美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途径,为莲儿愈合自己内心的伤口提供了可能。在父亲的故土上,她开始走出阴影,慢慢感受到了爱与温暖。莲儿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但直到最后,她都秉持着“我是中国人”的理念。如果说中国在此处可以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那么莲儿的选择也坚决地表现了自己对于母亲的追寻与继承。同时在文本中,母女有很多相同的经历,比如二人于“文革”中都遭受到了政治、历史的多重压迫;爱情故事中,都有中、西两个追求者;名字也是继承关系。莲儿最终由“寻父”导向了“寻母”,这成了一种必然,只有如此,她才能完成对于女性谱系的追认,以希望重归“母体”的形式表现了自身对于身份的认同。

一次女性的成长在《千山外,水长流》中上演,而在文本中悄然展开的“寻父”与“寻母”两种主题的转换之间,我们亦能借此窥视文本的裂缝,寻觅解读小说的其他可能。

二、“父”与“母”的分离《千山外,水长流》中父母的跨国之恋无疑是一切的起点。然而抛开父母的现实意义,从文本的隐喻面来说,同样呈现出将父权/政权与母亲/国家的分离倾向。莲儿对于母亲/故土抱着爱怨交加的复杂心情,作者在看似统一的整体叙述中,通过对“辗转于多重历史暴力之下的女性命运的书写,裂解了民族寓言书写的文化/政治整合企图”③。对于“母亲”的依恋与对于“父亲”的怀疑相互缠绕,对于集体既向往又游移,在不断建构父亲形象的同时又不断予以解构,多番矛盾扭结,最终组合成了文本的复杂形态。

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权成为男性主导社会秩序并加以规范的有力武器;中国当代文化中,革命更使一个以民族国家之名的父权形象再度成为女性的权威,父权/男权/政权三者之间,形成了“合谋”。具体而言,“文革”等内在的政治事件与女性、历史、国家之间总是有着种种牵连。在“文革”的历史中,女性总是成为受害者形象的隐喻——她们常常成为男性性侵犯/身体暴力和历史暴力的双重承受者。小说中莲儿第一次尝试融入集体的举动是在报效民族国家的宏大名义号召下,她怀着满腔热情,却在下乡后遭到了“黑影子”的奸污,造成了巨大创伤——试图将自己融入集体中的女性受到了伤害,形成了一种讽刺。

另外,母亲柳风莲的一生同样与时代、政治之间有无法摆脱的关系。柳风莲的三位恋人:孙启亮、美国人彼尔、老金,最后都死于政治。孙启亮的身份不明,被国民党杀害;彼尔卷入学生运动风波,在医院死去;老金信仰共产主义,却在“文革”中被“自己人”抓进监狱,死后居然尸骨无存。

文本内,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在一场历史狂潮中遭受波及。有着这般创伤的两辈人,开始却并不能做到心灵相通、彼此抚慰伤痛。“文革”扭转了母女本该相知相惜的场景,造成了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分离、产生了身份的断裂。莲儿的美国之行终于使二人从陌生、隔阂开始走向和解。当莲儿情不自禁地在母亲的来信上做眉批的时候,母女终于超越了重重阻碍,实现了心灵的沟通。随着母亲故事的展开,包括作者对中/西追求者的设置,都在有意无意地彰显母女两代人经历的相似。或许因为时值动乱年代产生的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掌握之感,柳风莲与男人之间总是保持着微妙的关系,若即若离地试探,无法断定谁可以依靠;对于来到美国的莲儿来说,过去是无法忘怀的梦魇,表弟彼利在异国他乡让自己感受到了温暖和真诚,华人林大夫有一种成熟的气质,给人安全感。如此相似的情感境遇,在有意无意之间显现出了女性生命经验的遗传性。

三、“以父之名”的背后女主人公莲儿由“寻父”开始,试图探寻自己生命的来源,一路追寻以后,逐渐发现了“以父之名”掩盖下的母亲。在历经种种磨难以后,男性都消失在了政权倾轧之中,成了有名无实的“父亲”,在家庭之中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姥姥、母亲所代表的女性,最终逃离了苦难,展现了自身柔韧而顽强的生命形态。

由“寻父”衍生出来的另一层思考在于作者表现自身民族归家认同的同时,又暗暗将“父亲”代表下的政权与母亲所代表的民族国家形象进行了有意无意地剥离与拆解。在於梨华的笔下,人物由“无根一代”的漂泊自然地转向寻求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整体来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将身体与精神相统一。《三人行》中,婉明所代表的倾向就是通过将自我整合到大的民族国家中,试图避免自身的分裂、保持完整。但聂华苓却因为自身的复杂经历而有所保留。

聂华苓的父亲死于红军枪下,这对于她来说是永远无法忘怀的伤痛。后来在全国即将被解放的前夕,聂华苓全家逃到台湾。《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讲述了自己与李伟的故事,提到“四五运动”的李伟让她想起了“文革”:“四五运动”和“文革”相似之处在于参与者的热情最后都变成了火;不同的是,前者烧死了自己,后者烧死了别人。“火”的比喻展露出作者对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深切思考,同时也隐隐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恰是保持距离的旁观,不愿盲目融入集体中燃烧自己。聂华苓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后,逐渐对民族国家的大叙事产生怀疑,宁愿以分裂的形式探索自身的可能限度。《桑青与桃红》中,更早体现了作者对于超越个人之上的集体概念的怀疑与否定,桑青最后的精神分裂代表了作者既无奈又决绝的姿态——“战乱频繁,国家分裂,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叛离心态,家国无法归去,新土亦不能扎根,这是那一代海外华人共同面临的处境,这种主动/被动拒绝根性的漂泊和流浪深蕴着浓厚的悲剧意味。”④

聂华苓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女性“逃离”叙事的书写,逃亡的姿态固然是迫于种种原因而无奈地远走他乡,但其中也隐藏了主人公的自主选择;桑青的一路逃亡:恩施——瞿塘峡——北平——南京——香港——美国,总是有意无意地游离于家国整体之外,也可以看作是聂华苓自身对于女性、国家、政治之间的深切思考。《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带着逃离的心情离开故土中国,开始了一次探寻生命起源的历程,莲儿的故事又是与母亲的故事紧密相关,构成了“连环套”的形式。在探寻之中,母亲的故事无意之中替代了父亲的故事,最终成为莲儿追认的对象;父与母的关系也在对立、变换之间,显示出作者对于政权与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思考。

①④李亚萍:《论聂华苓长篇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从〈桑青与桃红〉到〈千山外,水长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②③戴锦华:《涉渡之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聂华苓.三生三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黄志杰.对生命本质的执着追求——论聂华苓的小说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许彩兰.在逃离与追忆中寻找——论聂华苓小说中的“寻找”主题[D].暨南大学,2012.

[4]季永洲.万水千山总是情——论聂华苓小说的女性关怀[D].南昌大学,2008.

[5]李蓉.漫漫寻亲路悠悠寻根情——评析《千山外,水长流》主人公的美国之旅特殊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张洪磊,东北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千山文本母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雨中画景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