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蒲桥集》的艺术特色

2016-07-14 13:09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6年15期
关键词:汪曾祺散文语言

⊙王 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试论《蒲桥集》的艺术特色

⊙王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蒲桥集》是汪曾祺的第一本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本文将参照汪曾祺本人的散文观,从其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语言特色、士大夫情结及民俗色彩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蒲桥集》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闲适淡然语言情结民俗

一、闲适淡然的审美趣味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写道:“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感伤主义,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一)题材平淡

“汪曾祺是个‘生活碎片’式的作家,他的创作比较倾向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将人生哲理寄予于凡人小事中,真善美潜藏于琐事中,这就是化神奇为平淡的艺术效果。”《蒲桥集》的题材非常广泛,草木虫鱼、瓜果事物、人物风景、文化掌故,均有涉猎。而他本人似乎带有发现生活乐趣的禀赋,总是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境去审视这个世界,把每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写出“闲适之乐”。如《踢毽子》《童歌小议》《端午的鸭蛋》,作者怀着一份闲适之心,把踢毽子、唱童歌和端午节吃鸭蛋这些“俗”事,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于闲适之中领略童趣。

《蒲桥集》中少有沉重的题材,其中有一篇《跑警报》算是跟战争有关,但作者的写作角度非常特别。战争岁月中的伤痛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汪曾祺尽可能地对其弱化,把“跑警报”的重点放在了“跑”字上。在“跑警报”时,男孩子可以借机与女孩子约会;爱占小便宜的人运气好在路上捡了金戒指,竟还有人不跑警报;罗女生洗头,郑同学更加淡定地煮冰糖莲子!这些事于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从中透出的是作者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得与失,“面对几千年文明背后的繁华和惨淡,貌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涵着深邃的精神秘密”。

(二)情而有制

这些悠远闲适的散文,不是没有感情的冷漠叙述。如在《踢毽子》一文中,毽子就像是作者的宝贝,他怀着激动但又努力抑制的心情向大家讲述这毽子应该怎么做,怎么玩,谁玩得好,一副很在行的样子,在文章的末尾,又坦然描述了北京几位老人踢毽子的场景,“大雪天,这几位老人是一幅画,一首诗”。作者赞叹佩服,却用非常平淡的语气评价着,从从容容,就像是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吐故纳新,又似春雨过后的春草叶,翠绿欲滴却又未滴。再如《葡萄月令》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淡淡地,就像是在看一部讲述“葡萄的一年”的纪录片一样,闲适之中体味到自然之物的和谐韵味。

《蒲桥集》中有几篇是怀人之作,汪曾祺对他的老师沈从文相当敬重,然而《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却没有那些呼天抢地直抒感激怀念之语,连结尾都只是一句“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平淡而又真挚,即使到了感情最涌动的地方,也没有一味地大肆倾吐。

二、浑然天成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讲述了他对语言的看法,他认为自己非常“重视语言”,“语言具有内容性”,“具有文化性”,“语言像树”,“语言像水”。在这样观念的指引下,《蒲桥集》所呈现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约生动,富于诗意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约生动,如他在《故乡的事物·咸菜茨菇汤》中写到腌咸菜时,用的是这样的句子:“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完即成,随吃随取。”一句一意,用最简短的话语将腌咸菜的流程展现出来,读时,就像是一位腌咸菜的老手在你眼前演练了一遍似的,点到为止。读多了各种优美漫长散文语句的读者,忽遇这种清清爽爽,瘦而美的句子时定会觉得一下子减掉了许多负担,浑身上下轻松了许多。

他的散文短句较多,而且句子之间的跨度很大,多为几个字便是一句,有时显得逻辑性强,有时便显得有些散漫。在《葡萄月令》一文中,“一月,下大雪……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思路明晰,逻辑性强。而在《天山行色·伊犁河》篇中,“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使我惊喜的是……水生植物。芦苇、蒲草。蒲草甚高,高过人头”。文字的跳跃性就较大,有些意识流的色彩,带着一点散漫的主体意识,使其结构带有散漫的倾向,有了诗意,“氤氲着特有的温馨与静美”。

(二)古朴高雅,口语随意

汪曾祺也有一些游记散文所用语言很古朴,也很高雅,没有油腔滑调。在《天山行色·伊犁河》中赞叹锡伯人时说他们是“英雄的民族”。而后又作诗一首《雨晴,自伊犁河往尼勒克车中望乌孙山》:“夹道白杨无尽绿,殷红数点女郎衫。”他要称赞便直接称赞,自然而然。他将旅行过程中那些被触动的思绪安静平实地记录下来,在山水之间抚今追昔,思虑人生。

将文言与现代白话融合在一起,使其散文语言随意又不觉得俗气。在对生活中平凡的人物事的关注中,他的语言自然而且充满了口语化,读来畅快淋漓。如《端午的鸭蛋》中写到吃咸鸭蛋,“用筷子控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个“吱”字用得精彩,俗白又精准,让人读时在气势上就感觉很好吃,立刻有了想尝一尝的冲动。

(三)语言如水,蕴含文化

汪曾祺认为语言最好的形象——流动如水。语言如水一般,是不可以“切割”的。它强调了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流畅的,如水一般从这里流到那里,不受艰涩阻碍,文章显得有弹性有张力,追求一种自由散漫又自有一种韧性、整饬和谐的效果,“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幼孙,顾盼生情”。(《蒲桥集·自报家门》)

语言有文化性,要求作者与文本都要“有文化”。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驱动语言自由组合,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而整个文本的背后又有广阔的文化天地在支撑着。文化积淀越深厚,文本的韵味就越悠远。《蒲桥集》谈到食物,作者多是引用一些朝代食用的典故,然后进行考证,包括它的来源及历史文化价值,这样就把这“俗”的食物与不俗的传统饮食文化及地域文化联系了起来,使得文本一下子有了深层的意蕴。有时汪曾祺还将吃食与文学方面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如《吃食和文学》中的《咸菜和文化》《口味·耳音·兴趣》《苦瓜是瓜吗》,都是从小的吃食——咸菜、牛羊肉、辣椒、苦瓜等延伸到了文学,使得这些俗物,一下子上了台面,不得不让人慨叹“艺术来源于生活”!

三、《蒲桥集》的精神底蕴

王国维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蒲桥集》的作品内涵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其内容展现了一份天然未琢的质朴之美。

(一)士大夫情调

有人称汪曾祺为“最后一位士大夫”,其士大夫情调源于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和深刻的认同感,其闲淡、散逸的作品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当然这与其出身和家庭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士大夫情调表现在他做人与写文章上,汪曾祺总是用一双诗人的睿智又具审美的眼睛观察生活,用一颗温柔而又平和的心体味人生,自得其乐。其散文不做时代的“传声筒”,只着意于信笔勾勒出一个平凡的世界,于其中捕捉人生的乐趣,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化入纯粹的审美对应之中。如《翠湖心影》一文中,描绘翠湖大小正合适,湖堤、垂柳、湖水、红莲及在夜晚路过湖边时被跃起的大鱼吓到,有景趣,有情趣;又写翠湖图书馆、管理员,不论是那个妙人管理员还是其独特的计时方法都透露出一股惬意,闲逸清雅。《蒲桥集》中的士大夫情调,还表现在他对待生活中的“遇”时选择随遇而安,泰然处之。如他写自己牙疼病犯了,腮帮子鼓的老高,去看牙医,结果牙医外出了,可好,拿着这钱买了牛肉汤美美地吃了一顿。

(二)人文精神美

布封认为,“风格即人”。正式的传统教育与儒家精神文化的熏陶,又加上其师沈先生的“乡下人”的心态影响及自己波折的人生经历,使得汪曾祺自然多了一份悲悯情怀,因此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有了这种“人类终极关怀意识”,文本才会衍生出一种人文美。《蒲桥集》中许多篇章都有体现,或为小生命小人物展示出来的生命的韧性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或为友人之间勉励的温情;或为对人的价值慎重估定的吁求;或为自由博爱精神的倡导,还有对下层民众的关怀。

纵观《蒲桥集》,会发现有一类篇章专门以“饮食”为谈论的主题,如《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昆明的果品》《昆明食菌》等。除了汪曾祺之外周作人和梁实秋的“饮食”系列的小品文也很有名,但细观之,汪氏散文与此二人又有不同。周、梁是通过谈论饮食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品味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和情趣,而《蒲桥集》中的饮食散文则明显含有浓厚的悲悯情怀和人文精神,貌似悠闲的外表下潜藏着一份真挚淳朴的民间情怀。

(三)民俗色彩

民俗是节日期间民间自发的活动和自娱自乐的方式,它表达着民众生活的面貌和情绪。汪曾祺把风俗看作是“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丹,常吃着它,可以永远处在旺盛的充满希望的童年”。他从小就生活在含有浓郁风俗气息的民间,调到北京工作后,编过几种描写民间文学的刊物。他本人也非常喜爱民俗,对各地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和带有丰富想象力和朴素诙谐的民间故事更是兴趣十足,在《蒲桥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水母宫和张郎像》中的“水母”,这位水母娘娘形象是个地道的农村小媳妇,这是农民们按照自己心中水母娘娘的样子塑造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神。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一股富有民族感情的纯朴生动之美。这些美丽的民俗也为《蒲桥集》增添了一抹亮色。

汪曾祺的散文很少涉及宏大的叙事或历史题材,甚至规避着现世生活的主旋律,多从平凡之人和事物中撷取灵感,然后“以文人的情韵雅致抹去了日常生活的粗鄙,代之以诗意和书卷气”,有节制地抒发情感,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冲淡、平和、闲适的审美趣味。

《蒲桥集》以简约本色、古朴高雅、随意而又有诗意,饱含文化韵味的文字,带着作者充满智慧和随遇而安的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悠闲舒适的“文化休息场所”。作者恬淡闲雅的士大夫情调和悲悯情怀衍生出的人文精神美感动着我们,而美丽的民俗又成为文本中的一个个精彩的亮点,凝聚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参考文献:

[1]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46.

[2]秦雯.冲淡闲适的世界——汪曾祺散文解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3]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98.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5.

[5]常恺容.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人格[J].河南农业,2013(2).

[6]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作者:王红,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汪曾祺散文语言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汪曾祺为何爱逃课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