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海上领航者

2016-07-14 01:40邵佳俊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大英帝国海豹帝国

⊙邵佳俊[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大英帝国的海上领航者

⊙邵佳俊[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英国作家吉卜林在其作品中不遗余力地讴歌大英帝国、海洋与海军。一方面,他强调海洋与大英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另一方面,他以海洋为背景,通过惊心动魄的故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大海与帝国的观念,唤起他们对帝国与大海的认同。

吉卜林海洋大英帝国认同

一、引言

英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从古至今,海洋在英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公元5至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颠岛,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两个部逐渐融合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西渡英吉利海峡,使得罗马文化和拉丁文明扎根英国;诺曼征服奠定了王权的兴起并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完备;帝国的海军从泰晤士河口起航奔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历史上,英国人曾不吝惜以任何溢美之词赞颂自己的国家,并为她的海洋性特征而自豪。他们自视为海洋传统的继承者,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勃里格斯所言:“当不列颠在上帝的旨意下,首次从蔚蓝的大海升起,这就是它的宪章,它的守护神歌唱着:‘统治不列颠,统治大海;不列颠人永不是奴隶。’”

作为一位帝国主义作家,吉卜林也在自己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歌颂帝国与海洋,他在作品《七海》《海战》《原来如此的故事》《丛林之书》中都曾直接或间接地赞扬过大海与帝国,并尝试把海洋与帝国观念根植于英国读众的心底。

二、大海、海军与帝国

在诗集《七海》一首名为《海妻》(90—93)的诗中,吉卜林把英格兰形容成居住在北海的一位母亲,养育了一群富有拼搏精神的儿女。她虽然拥有殷实的家境,却把这些子女派往世界各地,接受海外生活的历练。尽管有些子女最终没能回到母亲的身旁,但是她仍然坚持派出更多的子女前往海外,因为她坚信自己肩负的责任。吉卜林认为白人必须肩扛起“上帝选民”所需承担的责任,他们的使命在于给野蛮部落以秩序、法律和文明。他极力提醒人们海洋对英格兰的重要性,他把大海同贸易与财富等同起来。《七海》所赞美的主要是商人、水手与士兵,他们或是在大海上奋勇前进、或是在甲板的底层努力工作、或是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拼搏;吉卜林通过刻画这些典型的殖民前线拓业者来渲染人们对帝国伟业的认同。他把大海比喻成上帝给英国人开辟的通往世界尽头的康庄大道,英国人是上帝旨意的执行者;把海外的殖民说成海上的耕种;把海外的殖民成果说成白色的丰收;把血液说成勇敢者所付出的汗水;把英格兰海岸的灯塔比作母亲守望的眼睛;把船只比作帝国织布机上的梭子;把海底电报所传送的信息想象成归附英格兰的声音。同时,吉卜林也深知海上航行的危险,他甚至在诗中把大海比作凶狠的野兽,英格兰儿女的躯体已经被他吞噬了近千年,但是他这么说却意在说明“勇敢的”英格兰儿女依然会前仆后继,因为他们深知海外的财富就是上帝对勇敢者的最好补偿。他希望英国人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把“我们”同种族的、同习俗的、同语言的、同愿望的人带往帝国的四面八方,虽然时间不会给海外的殖民地无休止的和平去繁殖增加人口,但通过从英国汲取人才,可以快速地为整个帝国输血,并以此使她获得健康和清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提出了提尔皮茨计划,该计划提议通过建造大型战舰、扩大德国海军规模,把德意志海军打造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海军强国,以便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更切实地维护德国在海外殖民地的利益。英国不仅把德国海军的崛起看作是在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而且还是在压缩英国的传统生存空间,因为此时英国国内的生产、生活已经严重依赖于其对海外殖民地的资源掠夺。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由此拉开,吉卜林于1898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调壮大英国海军舰队的必要性,后来这些文章被收入他的非小说类作品《存在舰队》(A Fleeting in Being),吉卜林攻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大英帝国的威胁,并把德国人称作为野蛮人。

《海战》是一系列关于海上战争的故事集,吉卜林在这本故事集中着重讴歌了勇敢的英国海军与德国交战的事迹。他把英国的潜艇部队盛赞成游荡于北海的幽灵,是“德国佬”的噩梦。战前英国急需招募年轻人加入海军,吉卜林在《波罗的海的战斗》中把英国潜艇部队说成是最公正、最有前途的地方。他宣称英国潜艇部队从不同的阶层招募士兵、军官,英国海军对一切阶层一视同仁,只要年轻人热爱大海、热爱军舰,以前不可能加入海军的阶层,现在也有了机会。“一战”前,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国属于一个特殊群体,“整个军官团体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权力的特殊阶层——几乎是一个社会集团或俱乐部。其限制极为严格,平时比在大战时期更难加入……因此,海军的世袭性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这种特性常常在历史悠久的军中表现出来。19世纪中叶的海军名录中某些姓氏不断重复出现,揭示出这时主要是‘海军世袭’的时代”。吉卜林认为只要年轻人加入海军,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出人头地,成为海军军官,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吉卜林看来,年轻人进入海军服役是一件光荣而神秘的事情,将士踏入舰艇的那一刻就是人与舰艇融为一体的开始,舰艇将成为水兵们早晨的希望、白天的欢乐、晚上的梦乡。吉卜林把他对大海的幻想和对海军生活的向往融入他的文学作品,他用热情的文字尝试着煽起年轻人参加帝国海军的激情。在吉卜林的笔下,大英帝国海军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责任心都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视帝国海军为人类文明的保护者、全球法律和秩序的捍卫者。

三、对儿童进行帝国、大海观念的灌输

《白海豹》(120—155)是收录在吉布林故事集《丛林之书》中的一个故事,小海豹柯提卡一出生就和其他海豹与众不同,他是一只白色的海豹。他热爱海洋,认为海洋是这世上最舒服的摇篮;柯提卡和同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很快长成了一个强壮的单身汉,即将要像父亲一样每年为自己的地盘和其他海豹打斗。有一天,柯提卡和同伴玩耍时,遇见了附近村庄的首领克里克和他的儿子帕特拉蒙,他们从离海豹窝不到半英里的小村庄而来,正在决定要把哪些海豹赶进屠宰圈里,海豹被杀后,他们的皮会被做成皮衣。克里克认为柯提卡是不祥的迹象,因为他这辈子都没见过白色的海豹,他相信柯提卡是他旧友老扎哈罗夫的灵魂,并警告儿子帕特拉蒙远离柯提卡。幸免于难的柯提卡尾随他们父子到了内陆上的海豹屠宰圈,发现成千上万的同伴惨遭屠杀,他的朋友们被人类用棍棒打死,然后剥皮。柯提卡迅速地逃回了大海,当他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同伴和海狮的时候,遭到了他们的嘲笑;同伴们不相信他的话。直到,一头老海象告诉他,要想解救同伴,唯一的办法是找到一个人类没有到过的小岛。柯提卡出海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一个人类从来没有涉足过的小岛,当他要放弃时,一只老海豹告诉他岛上曾经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天会有一只白海豹自北而来,他会带领海豹去一个清静的地方;老海豹希望他别放弃,再尝试一次。最终,柯提卡尾随海牛找到了卢卡农海滩,并带领自己的同伴迁徙到了那里,再也不会受到人类的侵害。

柯提卡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吉姆》中的吉姆和《丛林之书》中的狼孩毛格里。吉姆把白人称为“穷人的保护者”;而当莫格里的人类生母梅阿苏,因为收养狼孩被同村村民赶走时,她也求救于白大人为他们夫妻伸张正义。我们把白海豹和白人放在一起对比时,就会发现吉卜林仍然意在说明英国人是秩序的制定者、维护者,土著人的解救者、保护者,白人是上帝的选民。白海豹柯提卡出生前,诺瓦斯托海岛上每年都要聚集四五万只海豹,流血和战争便成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每当繁殖季节到来时,几十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是厮杀的场面,到处都在不断传出狂吼和悲号。有的海豹在浅水中撕咬、有的在沙滩上打斗、有的在光滑的岩石上搏击,海豹们的鲜血几乎洒满了海岸的每一寸土地。白海豹出生前,海岛是荒野,海岛上的海豹是野蛮的、丑陋的,甚至海岛上居住的阿留申人也都是丑陋的、残忍的;而白海豹出生后一切都在悄悄地变化,海岛渐渐地有了秩序,白海豹是海豹中唯一一位站出来质疑人类为什么会驱赶他们,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海豹。吉卜林塑造了一位甘于奉献的白海豹,当他把发现卢卡农海滩的消息告诉同伴时,同伴对他不屑一顾,他甚至需要使用武力决斗的方式让其他海豹服从他的管理与领导,我们完全可以把白海豹看作是一位帝国的拓业者,当土著不服从于“秩序”、不顺从于管理时,武力也变成了必然:“晚上,当北极光刚刚在雾气中闪烁发光时,柯提卡爬上一块岩石向下俯瞰七零八落的海豹窝和那些被撕得皮开肉绽、血流不止的海豹。‘现在,’他说道:‘我可是给你们上了一课。’”

《戏海的螃蟹》讲述了螃蟹为什么会蜕壳、为什么长钳子、为什么会有潮汐。有一天亚当之子带领着小女儿向上帝抱怨,每天白天一次、晚上一次,海水都会倒灌进森林,把他的房子浸泡在水中;每天白天一次、晚上一次海水又会退去,把他的独木舟打翻在地。亚当的小女儿告诉上帝,混沌初开时,所有的动物都在学习上帝教给他们的游戏,唯有螃蟹之王保尔·阿玛没等上帝教他,就顽皮地跑到大海里面玩去了。他住在菩萨特塔赛克(意思是“大海的心脏”)的地方,每天白天一次、晚上一次,他都出去觅食,所以大海会退潮;每天白天一次、晚上一次,他都要回到大海的心脏,所以大海就会涨潮。上帝要求螃蟹服从人类的管理,放弃这个游戏,傲慢的保尔拒绝了上帝的要求。为了惩罚螃蟹之王,逼他遵循秩序,上帝退去了他坚硬的甲壳,使他柔软的躯体裸露在外,甚至威胁,如果他还不就范,以后他就会让亚当之子用刀砍他、大象踩他、鳄鱼咬他。上帝答应只要保尔搬出大海的心脏,他就会把海洋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孔洞以及每一束水草变成安全的巢穴;让深水区域和干燥的土地成为他子孙后代的家园。螃蟹之王被逼无奈只好答应了上帝的要求;于是,上帝缩小了螃蟹之王的身体;小女孩把剪刀也送给了他,从此螃蟹有了大钳子。上帝为了让保尔和他的子孙保持恭顺,提醒他们上帝会施展魔法,就每年让螃蟹的甲壳十一个月保持坚硬,到了十二个月,甲壳就会变软。由于亚当之子懒于划船,上帝就让月亮拽动大海,送亚当之子和他的小女儿回家,但是提醒月亮不要用力过大;于是,月亮就一直在拽动大海,拽得用力一些,就产生了大潮;用力小一些,就产生了小潮。

我们可以把叛逆的保尔·阿玛形象和吉卜林在《麦克安德鲁的赞美诗》(31—46)中所刻画的第一代殖民者的形象进行一下对比。吉卜林在《麦克安德鲁的赞美诗》中所赞扬的殖民理念是法律、秩序、责任、克制、服从、纪律,而保尔却恰巧代表着这些理念的反面,他野蛮、自私、傲慢、倔强、叛逆,而正因为这些恶习,他遭到了上帝的惩罚。吉卜林通过使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向儿童潜移默化地灌输这些观念,不知不觉中强化他们对大英帝国的认同感,引导儿童朝着帝国接班人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时期,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对儿童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他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很多的启发和知识,故事甚至会影响小孩的成长。吉卜林十分注重孩子们的海洋意识,在他的故事中诸如东方、西方、印度大漠、马六甲、新加坡、苏门答腊、爪哇及马来群岛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吉卜林会时不时刻意提醒孩子们这些地方都是他们在地图上可以查找得到的,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的视野被投放到整个帝国的版图里。

四、结语

吉卜林的一生与大英帝国密不可分,他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美化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还亲自参与了帝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吉卜林歌颂大英帝国,但是他同时也是大英帝国大海的忠实记录者和观察者。对于他来说,大英帝国的命运是和大海紧紧相连的,所以他积极地讴歌帝国的船只、商人、水手、海军及海战。水手是吉卜林钟爱的英雄,他们为了到达遥远的土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沛流离、勇敢前进;在描写这些帝国的冒险者时,吉卜林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他非常重视通过故事向儿童灌输大海与帝国的观念,试图唤起他们对帝国与大海的认同。吉卜林一生备受争议,时至今日,有人声称历史已经原谅了吉卜林和他的观点,原谅了他“出色的文笔”,认为毕竟他只是在他的作品中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的观念;但是每代读者都会觉得自己是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接受吉卜林的读者,随着大英帝国的落幕,吉卜林也随之成为历史。

[1]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12:23.

[2][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陈叔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1.

[3]Kipling,Rudyard.The Seven Seas[M].New York:D. Appletown and Company,1900:90-93,31-46.

[4][英]吉卜林.从潮汐到潮汐[M].马永波,张云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76.

[5] Gilmour,David.TheLong Recessional:TheImperial Life of Rudyard Kipling[M].London:Farr Straus and Giroux,2002:206.

[6] Kipling,Rudyard.Sea Warfare[M].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1916:1.

[7][英]伯里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0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93.

[8][英]吉卜林.丛林之书[M].陈磊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20-155.

[9][英]吉卜林.原来如此──讲给孩子们的故事[M].方文化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93-336.

[10] Richetti,John.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C].Beijing:Foreign Language,2005:631-658.

作者:邵佳俊,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大英帝国海豹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狗和海豹的相似之处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帝国的消失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对亚洲殖民地的文化植入
帝国的消失
可爱的海豹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