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展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顺应时代大的要求,如何将创新教学巧妙的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从而有效的为语文教学服务,这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话题,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教师以后展开教学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语文;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93-02
所谓的创新就是创出以前所未出现过的。开展创新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对各科教学提出的要求,初中语文也在其中,怎样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目前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话题,因此,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有重要意义。
1.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与教育人的标准不一样,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这一项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创造能力才能够完成。所以,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墨守成规,也不可以一味的固执个人的教学经验,而应该敢于开拓创新,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结合教育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方法、模式,从而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科学,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那么首先自己就应该具备这种人该有的素质、人品。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根据时代的转变而有所改变,要体现出与时俱进、时代品质的风格。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激烈、改革开放、进行科技革命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只用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变、提高自己,具有竞争的意识,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够根据当今时代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目标,进行不同层次、各个阶段的人才。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还应该注重职业要求,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新人,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不断地创新。
2.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注射器,而学生则是教师的接收器,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才是教师教学的主体,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获取者,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思维带动下学习。教师讲得多,学生自己考虑的少,教师讲的多,学生问的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师讲的筋疲力竭,而学生只是一味的在听,从而造成学生读、写、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师讲的筋疲力竭,学生貌似雾里看花,待考试前题海战术,狠狠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抹杀掉了,最终得到的结果通常是事半功倍。所以,教师一定要改进教学方式,将激励体制、互动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互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近几年,多媒體教学逐步的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假如可以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或是教学技术,有效的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无缝式的教学互动,不仅可以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实现完全的互动,没有漏下的现象,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目前存在的教学工具主要包括抢答系统以及电子白板两类。电子白板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微观或是宏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抢答系统,这一系统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互答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系统解决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疑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其学生学习的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利用农村特有的丰富资源进行作文创新训练
在广大的农村有喜闻乐见的新人新事、春耕秋收的忙绿与喜悦以及捕鱼捉鸟的无限乐趣等等这些,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这些精彩的生活画面引入到作文写作当中,从而丰富写作素材,这是一条可以很好地提高农村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渠道。教师面临的农村孩子,农村的生活本来就是体验丰富,这完全可以作文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教学生使用这些源泉,是我们教师所要关注的,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累积一些素材,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的情况了。其次是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周边的事情,增强生活体验,这样也可以丰富写作的素材。最后一点则是结合实际情况,明白哪些东西是对自己有利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写入到自己的文章当中的,哪些东西是自己需要了解的等等,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
5.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活力,从而使其向着文明、健康并且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教师只有将创新教学巧妙地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才可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何嘉隆.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2(04):44-45.
[2] 汪真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J].理论与实践,2014(04):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