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秀
摘要:地理是高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但是在地理中有一些内容比较偏逻辑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本文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6-01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而地理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对地理产生兴趣,高效的地理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提高学习水平,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假设和猜想
开展地理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提出假设和猜想。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基础上,结合具体地理问题展开细致地分析和假设,勾勒出问题答案。学生进行的所谓探究学习内容,其实都是人类早已发现和探索过的成熟知识,假设的答案已经摆放在学生面前;还有些需要探究的教学内容受到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师生能力等的限制。因此,进行探究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鼓励积极、大胆的假设和想象,提出自己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联系中东形势,很容易提出"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争频繁""为什么美国要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卡扎菲政权,强迫叙利亚政权更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得出许多方面的假设,如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丰富的石油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某些大国的政治野心、历史的渊源等。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假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深入探究。
2.留足时间和空间,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任何问题的假设和解决都需要证据的验证,重视和搞好证据的收集是验证假设的关键,把收集到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地整理,就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地理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探究学习计划,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使信息材料具有有效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然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不同方法对收集的材料展开全面、有效的分析和抽象概括。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如学校图书馆、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方式(实地考察、科学实验、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收集地理信息。在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图表,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利用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进行整理、归纳等。
3.科学规划,运用学习技巧,掌握学习方法
3.1 预习。预习是提高地理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习地理的第一步。搞好预习要做到:(1)确立预习提要。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一边读一边找答案,初步了解课本内容。(2)做好预习笔记。要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加深印象。(3)有预习思考。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在预习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教材本身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掌握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养成预习习惯。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有恒心、有信心,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2 认真听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作用,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口到,切忌单纯地听、单纯地写。所谓眼到,就是要注意教师的演示和板书,看需要阅读的教材;耳到,就是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点;手到,就是要在听与看的同时记重点、记难点、记规律、记结论,记方法;心到、口到,就是要认真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想知识的联系,想需要注意的问题,想自己的疑点,并能做出积极回答。
3.3 课后及时、定时复习。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揭示了人类记忆的规律,证明了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3.4 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科学记忆。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知识,最好是按笔记回忆,也可以按教材纲目回忆。回忆不起来的时候,说明掌握的知识还不扎实,这个时候就应该看书、看笔记,加深认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巩固。另外,课本上有一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运用联想的方法来记忆。
3.5 构建知识树,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树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讲的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进行阐述的,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应该怎么办?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頭将知识连接起来,构制成知识树,可以让所学地理知识更加连贯合理。
3.6 课后作业应按时按质按量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一环,不可缺少。通过作业,能使我们所学知识得到检测。
4.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地理思维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