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美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有自行选择、自主发展、自我培养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发展。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课内;课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0-01
1.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内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师"授人以渔"的集中体现。然而课内阅读内容是狭窄的,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既巩固了课内阅读,又是对课内教学成果的检验。另外,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发展自身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目的。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读一本书就是与智者同行,和书中人物一同领略路途上的风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下,正确阅读课外书,可以寻求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具备怀疑意识和精神,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2.目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误区
2.1 语文教学课堂封闭,阻碍了学生发展。 历经多年,传统语文教学依然囿于几册语文课本的范文。虽然各地学生使用了不同出版社的语文课本,但是初中三年,学生读的只是那么几篇固定的名篇,语文教师依仗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考试要求。多年来对课文的解读是模板化的,缺乏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教得不给力,学生学得不得力。
2.2 大众传媒的发达,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央视拍摄了《西游记》等大型电视剧以来,各大电视台出品了大量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不可否认这些电视剧中不乏精品,然而视讯传媒的发达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影视剧而忽略纸质书本的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只愿意通过看影视剧"阅读"经典,因此,学生的印象只是《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只是《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从而抑制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
3.初中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探究
3.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必须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明白。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不对阅读产生畏惧感,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精神。 "阅读批判"是指在阅读中的质疑精神,阅读任何一本书。在吃透文章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思辨活动。既尊重权威又大胆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在阅读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素质。
3.3 全方位地使用自读课本
3.3.1 主旨联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主旨。同一个作者在写同一类型文章时,其主旨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注意了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立足语文课本,延伸自读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都选择老舍的作品,语文课本中是《济南的冬天》,自读课本中是《济南的秋天》,两篇文章都是名篇,两者语言自然、亲切而优美,从作者口中、心中自然流出,洋溢着赤诚的情怀。然而细细比较之后就会发现,《济南的冬天》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包括风、山、水、暖阳和雪,突出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济南的秋天》描写的是济南秋天的山和水,突出济南山水"诗意"的特点。从课本里学习老舍的写作手法。延伸到课外,无论是写景特点还是修辞手法,都非常有意义。
3.3.2 性格比较法。就写人的叙事类作品而言,人物的性格是非常值得揣摩的,所谓的性格比较法,就是将课本中和读本中的人物性格细处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都有数篇有关人物的课文,如博学睿智的邓稼先、叱咤风云的闻一多、倔强乐观的贝多芬、意志坚强的霍金……完成课本内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分析的触角伸到自读课本中。如在分析完贝多芬的特点后。可以以此为支撑再分析霍金的人物形象。这种跨文本的人物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4.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配套练习、一堂课而已,那样的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阅读等能力受到抑制,新课改迫切需要把语文课堂搞活,多多引入"元素",使它变得丰富多彩。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组织、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可以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到语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还可以进行"读书经验交流会"的活动,一学期让学生读一本感兴趣的好书,之后书写心得,最后,师生展开大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这对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多教閱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启迪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教师往往缺乏这种注重"授之以渔"的良好方法的理念,只知道一味地给太多的"鱼",大搞题海战术,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却很缓慢,中考的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出来。
5.1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速度过快、过慢,阅读盲从,没有明确的方法,答题思路窄,混乱。教师首先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平时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阅读语速适中,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成。还要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5.2 帮助学生学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书籍。课外阅读的训练,教师要是"大撒手",那样的阅读效果不会很理想。学生因为年龄、知识量等原因,在选择书籍上往往盲目。有很多的学生选取的书籍难度过大,往往做不下去,阅读能力难以稳步提高。因此,我常常帮助学生选取难度适中的书籍,为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
对名家名篇作品,我主张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仔细研读文本。"精读"就是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文本,不仅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对语句、词都要仔细研读,在"精读"的中,我要求学生采用"勾划法"来阅读,对于文章里面的写景、抒情、议论的语句或者比喻、夸张修辞语句、各种写作表现手法都要勾画出来,之后书写心得。我常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四人小组选择文章精读,用笔画一画好词好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