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遥遥无期、不确定的日子,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存在的日子。但按照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和纪月来看,今年就有猴年马月,且猴年马月每隔12年就重复一次。
我国古代很早就用生肖纪年,这一方法已为国人熟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出生在哪个生肖年,也知道今年是什么生肖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二生肖不仅被用来纪年,而且还拿来纪月。
古代人认为,农历正月,寒冬未尽,冰天雪地,山野空旷,很少有动物活动,唯有老虎出没山林觅食,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因此,正月被人们定为“虎月”;农历二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小草拱破地皮,绽露新绿,兔子开始活跃起来,故二月被称为“兔月”;三月多雾,有了雷声,神龙显现,叫“龙月”;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叫“蛇月”;五月草长,人欢马叫,谓“马月”;六月草茂,羊群遍野,称“羊月”;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称“猴月”;八月中秋,杀鸡饮酒,称“鸡月”;九月秋收,防盗要狗,叫“狗月”;十月秋凉,肥猪满圈,称“猪月”;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谓“鼠月”;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称“牛月”。
猴年马月每12年就出现1次,这次的猴年马月就出现在6月5日(农历五月初一)至7月3日,共29天。猴年马月通常每次出现时间有29天或30天,如果猴年又逢闰五月,就会出现58天或59天。上一个猴年闰五月出现在1884年,共有58天。
“猴年马月”背后的寓意
“猴马配”并非简单巧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家田兆元是最早从“猴马配”出发系统思考“猴年马月”本义的学者。他认为,“猴年马月”是猴与马的故事在岁时节日上的反映。古时养马必定养猴,马需要猴才会健康,比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养马人,必在马厩中贴上猴的图像,在套马柱上刻上猴的图案。由此,专家认为,“猴马共存”是游牧民族关于“猴防马疫”经验的多民族交流的艺术创造,后来被寄予“马上封侯”的美好寓意。
此外,马月是端午之月,正值我国春末夏初之际。古时马月瘟疫多发,被认为是恶月,多病多忌讳。但猴年的马月则因为猴子的到来而变得吉祥顺遂。因此,“猴年马月”的本来寓意,是端午成功防疫辟邪的良辰吉日。“猴年”与“马月”交汇,好运到来,时机难得,万事皆成。比如说,某件事难办,要搞到猴年马月去。意思就是,只要猴年马月到了,猴马会,吉祥到,事情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