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婷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 410300)
小儿腹泻的常见诱因与对策
王湘婷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 410300)
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与多发疾病,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病毒的能力差,在机体内部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时,很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本文主要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诱因与治疗对策进行分析。
小儿腹泻;常见诱因;对策
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是临床儿科中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针对小儿腹泻,尚无统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在诊断名称以及治疗方式上都较为混乱,以下就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诱因与临床对策展开分析:
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病毒的能力差,在机体内部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外来因素的刺激时,很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腹泻。就现阶段来看,关于小儿腹泻的诱因,临床中还尚未明确,主要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因素:由于喂养量、喂养方式与喂养成分不科学,导致小儿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继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2)细菌引起:人体肠道中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轮状病毒、滴虫、伤寒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等,这些细菌与病毒都有着一定的致病性,导致消化功能发生紊乱;
(3)滥用药物:如果长期应用抗生素,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病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功能,出现腹泻;
(4)过敏:过敏也是引发腹泻的重要诱因,临床研究显示,若摄入大量外源性蛋白,会导致人体出现免疫反应,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
(5)其他因素:内分泌失调、肿瘤等也是引发腹泻的重要诱因,在各类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会影响人体肠黏膜的正常形态,导致肠道电解质失衡,引发腹泻。
从中医范畴而言,小儿腹泻诱因主要为饮食内伤、外感邪气,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到外邪因素的影响,加之小儿脾胃虚弱,容易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引发腹泻。
2.1 饮食疗法
近年来,饮食疗法已经在腹泻的治疗中得到了推广,目前,很多的小儿都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担心孩子出现腹泻后,会产生营养不良,因此在尚未完全康复时,依然给孩子补充高糖、高脂肪以及高蛋白饮食,导致病情反复迁延。研究显示,小儿肠绒毛表面有大量的乳糖酶,如果受到病毒感染,会降低乳糖酶的活性,引发渗透性腹泻。而母乳中有大量特异性抗体,可以促进腹泻的恢复,尤其是对于不足6个月的婴儿,母乳可以有效提升婴儿的耐受性。对于腹泻患儿,是否要停止母乳喂养,在临床中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母乳儿,可以适当延长喂养间隔、缩短喂养时间,适当添加洗牛奶或者米汤,停止食用高脂肪、高糖与高蛋白食物,促进患儿肠胃功能的恢复。
2.2 补锌疗法
补锌可以缓解腹泻的持续时间与严重性,补充适量的锌可以纠正人体锌缺乏,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研究显示,锌对于维持人体上皮细胞与组织的完整性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体缺锌时,抵抗力会急速下降,对于腹泻患儿,补充一定的锌可以有效避免体液的丢失,维持人体肠黏膜完整性。锌是人体中很多酶的组成,也是人体的必备微量元素,缺锌会导致小肠粘膜出现角化不全的问题。此外,缺锌还会影响T细胞的正常免疫功能,刺激B细胞,锌的补充还可以参与到辅助型T细胞的工作中,促使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因此,建议对腹泻患儿,可以每日补充一定的锌元素。
2.3 微生态疗法
在技术水平的发展下,微生态疗法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变肠道内菌群组成,改变其代谢活性,可能对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应答有积极作用。小儿腹泻时肠道微生态环境会发生严重紊乱,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较正常儿童下降1000倍,补充有益的活菌制剂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需补充双岐杆菌,因为它是肠道微生态里的主要菌种(约占95%),乳酸杆菌只占1%。而抗生素不但可以杀死病原菌,也可以杀死正常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成份,使制剂失去作用。因此,应用时应与抗生素相隔2h以上。
小儿腹泻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与多发疾病,由于婴幼儿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大量的营养物质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为了降低腹泻的发生率,临床中建议注意卫生,做到饮食有度,采用科学的喂养方式,合理添加辅食。此外,还要关注气候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儿增减衣服,在治疗时,遵循“治未病”的理念,密切观察腹泻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这对于腹泻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
[1]李侠,李艾红,齐颖,于丽,王冬方,王基林.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5).
[2]李金旭,任麦存.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佐治小儿腹泻40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
[3]杨燕,闫慧敏,季之颖.运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泻患儿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01).
[4]杨燕,闫慧敏.运脾止泻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0).
R725.7
A
1004-7344(2016)36-0322-01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