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从坦克库到虎溪公社

2016-07-13 04:00苏永刚
当代美术家 2016年1期

苏永刚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从坦克库到虎溪公社

苏永刚

2 庹梦倩 交织的瞬息 布面丙烯 80×150cm, 150×200cm,80×150cm 2015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不仅是以艺术学院、艺术机构为主导的,艺术家集群效应带动艺术产业生态发展的商业运作,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对立。而面向青年艺术家的驻留计划在创作经验逐渐趋同、思维脱离生存维度的青年艺术生态之中,该如何在学院基础的驻留平台上,建设性地提升青年艺术家的人文素养,创造青年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驻留项目,青年艺术,艺术学院

张子睿(以下简称“张”):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最初的设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下提出的?有没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苏永刚(以下简称“苏”):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是以前罗中立院长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从他上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时候,他就有这个愿望。基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前就读附中和大学的时候有很多有才华的同学,迫于现实和生活的问题,不得不放弃了艺术的道路,罗院长觉得很可惜,一直想要对年轻的艺术家帮一把。庞茂琨院长当时任副院长,主管研究生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驻留计划从学校的层面提了出来。

08年的时候,坦克库最早推出了“艺术新星计划”,同时邀请著名艺术家与坦克库共同致力于对青年艺术家的推广。

12年5月,油画系CAEC当代艺术教育文献库提出“文献库艺术家驻留计划”项目设想,在12年底,首批“文献库驻留计划”3人入驻虎溪公社。

13年的时候,学校正式设立“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管理部门设在研究生处。

1 石群 镜面与辅助器 布面油画、丙烯 200×150cm 2015

张: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于2013年展开,今年是第三年度。这三年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吸取了哪些经验?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苏:我们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以高校名义做驻留项目,因此驻留计划在探索的阶段遇到的任何问题,解决方法都是没有任何参照的。比如:管理层面上,包括日常管理、与学校部门之间的合作都是处于探索阶段;从驻留项目本身来说,包括驻留计划面向的对象、如何对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进行评定、如何与校外艺术机构建立联系等等。随着项目的推进以及学校的支持,我们慢慢解决了许多遇到的问题,当然,我们还在积累更多的经验。

取得的成果:

第一,从招募的艺术家质量和范围来说,第一年将招募的范围限定在川美毕业生,到第二年就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已经资助了来自英国伦敦艺术学院、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余所学校94名青年艺术家。

第二,驻留计划已经形成了基本推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我们与国内的一些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建立了联系,在重庆、上海等地举行了大型的群展。驻留网站也正式上线,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展览信息、艺术家推介等内容,从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到展览、交流平台以及自媒体、宣传平台都建立起来。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驻留计划最直接的成果有三点:第一,优质的研究生生源库。一些本科毕业的驻留艺术家,他们通过驻留,复习考研,好几个都考上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第二,博士预备班。研究生毕业的驻留艺术家,有一些正在考博。第三,我校的师资预备库。今年雕塑系新聘用的老师中有两位就是我们驻留计划资助过的艺术家。

张:您上面提到了关于驻留计划对青年艺术家名单的选择问题?每个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体验、直观感受不同,这对于你们对最终名单的确立有怎样的影响。对名单的确立有没有其他决定因素?标准是什么?

苏:所有进入驻留计划的青年艺术家都是我们组织专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遴选出来的。每年4、5月份,我们会面向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公布招募通知,随后组织来自不同专业的专家进行评审。

我们希望非常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都能够进入驻留计划,但事实上艺术创作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的,没有进入驻留的艺术家并不代表他们不优秀。从目前遴选的驻留艺术家来看,基本都是热爱艺术,潜心创作的艺术学子,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上,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张:驻留计划现在面对的都是研究影像、架上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的艺术家。都属于学院中的造型艺术或者纯艺术。在今后有没有可能为青年批评家、策展人或者艺术史专业的艺术理论从事者,还有设计类学生提供帮助。比如提供工作室、文化交流平台、面向媒体的新窗口等。

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驻留计划是一个针对青年艺术家的计划。实际上,与艺术家的成长是相呼应的,是年轻的策展人和批评家的成长。我们当然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比如从我们做展览来说,我们都尽量与年轻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合作,今后也有可能会直接招募策展人进入到我们驻留计划里面。

另外一点,现在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目前驻留计划主要是资助纯艺术类的艺术家,我想今后应该会开放一点针对设计类创新创业团队的名额,招募年轻的创业团队进入到驻留计划,让艺术和设计发生一点碰撞,我想会产生一些新的火花。

张:驻留计划开展以来有没有阶段性的计划或目标?比如5年、10年,培养一定数量的成熟的青年艺术家,或是青年驻留艺术家的作品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或是在重庆乃至西南艺术生态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苏:驻留计划是一个对青年艺术家进行帮扶的计划。我们的计划是不断完善推行机制,为入驻的艺术家提供更多元的、更健康的艺术发展平台。能否在一段时间内培养出一定数量的成熟艺术家,这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毕竟我们不是艺术家的培养机构,我们主要是为他们提供创作、交流的平台和缓冲时期,而“成熟”艺术家的概念也是有待商榷的。

至于青年艺术家以后在西南艺术生态中将会产生的影响力,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他们能够继续坚持创作,必然会对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未来艺术史的记录。

张:从1995年驱逐圆明园艺术家开始,中国艺术生态之中的艺术区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过于“激进”的前卫艺术受到了来自传统道德的批判、各类“违章建筑”的强拆、艺术家的流失、地方政府不认可等等,一些艺术区开始走向消亡。您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艺术家驻留计划是当今世界艺术生态的热点话题,这种由艺术机构,高校部门开展的对艺术家的扶持保护计划对中国的艺术生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所谓的1995年驱逐圆明园艺术家,是政府出于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对艺术家自发聚集的艺术区进行遣散,然而艺术区这一形式并没有完全走向消亡,而是去和不同的社会机构、社会上的力量进行结合,以求生存。北京的798艺术区、成都的蓝顶艺术区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艺术家驻留计划,对艺术家来说是带有流动性质的深造、学习项目,它的意义除了基本的生活和创作空间,更多的是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策展人进行交流和对话。

对组织者和管理者来说,驻留计划是为了提供一个扶持艺术家、共享各方面资源的平台,它打破了艺术区以空间为主体的组织模式,更多的是平台建设,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参展、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学院为主体的驻留计划,主要扶持艺术院校的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在毕业和就业之间构建一个缓冲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毕业生的生存压力,让他们辨清自己在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选择。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是中国首个以学院为主体的艺术家驻留计划,在川美驻留计划推行之后,其他艺术院校也都在做类似的尝试。艺术院校是艺术家培养和输出的主要机构,在艺术这一领域逐渐行业化的趋势下,艺术院校主动去对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处于迷茫期的青年艺术从业者和艺术教育管理者都是有益的。而艺术生态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概念,川美通过驻留计划能够聚集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由此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它对中国艺术生态的影响需要很多的积累和传播。

张:您对于艺术市场的产业化态度如何?怎样引导青年驻留艺术家走向市场,学校为艺术家提供哪些平台机遇?

苏:以学院为主体的身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艺术家在产业化大趋势中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毕竟,艺术家要生存也就要接受必要的规则。产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总比随波逐流要好很多。对于引导青年艺术家,我们通过往届毕业生、学校老师以及艺术家等各种渠道为驻留艺术家提供参展、学习、交换驻留等机会,还不时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相关人士进行工作室走访,与他们交流,甚至进行后续的合作。

张:黄桷坪坦克库艺术区的发展经验对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有没有启示作用?

苏:坦克库艺术区对驻留计划有很大的影响,驻留计划的前期探索就包括在坦克库艺术区推行的“08年度艺术新星”计划。坦克库艺术区聚集了一批艺术家,营造了很好的艺术氛围,并且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也很近。川美现在的驻留计划艺术家工作室主要分布在大学城虎溪公社,虎溪公社体量大,已经形成了规模。所以在这么好的艺术氛围下,大家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也更强烈,同时因为这边工作室都在一栋楼,也给青年艺术家们相互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我想,开放、多元、共享、交流、成长是驻留计划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Young Artists Residency Program Of SCFAI: From Tank Loft to Huxi Loft

Su Yonggang

Keywords:Art in residence, The youth art, Academism art

Abstract:The residency progra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s not merely charged by academy of arts and art institute. In fact, such a clustering effect of artists has promote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s of art industry, which is more like some kind of blend and opponent of multi-culture. Nowadays, the residency program for the young artists is facing some fatal issues,like creative experiences have became identical and thoughts have broke away from existence. So, how can we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young artists and creative their value in the residency platform of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