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编辑部 执行/陈世冰
乘着风游荡蓝天边让自然任性表演
策划/编辑部 执行/陈世冰
雾霾,干旱,洪水,沙尘暴,这些人类的敌人日益强大。我们在想方设法治理、救灾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越来越可怕,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中推波助澜?
要把什么样的财产留给子孙后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考虑的问题。世代毗邻而居的农民,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们生存的村落。他们不是不明白环境需要保护,长期砍木伐林,绿意盎然的大山会慢慢变秃;不断围捕猎杀,生态平衡会慢慢被破坏……可是和生存比较起来,这一切都不那么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我们的经济增长忽略了太多东西,这让我们并不快乐,也不够幸福。中国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特别是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生存生活的矛盾日益加剧,让一大批有识之士走上了环保之路。
当环境更好的时候,人类可以得到更大的经济回报。但环境保护不应牺牲他人利益,甚至剥夺他人生存的权利;
解决环境保护与居民生存矛盾,让居民在保护中受益,主动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体;
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来,打破工业文明时代的传统价值观,环保才会真正地形成社会的主流,变成一种全民的自觉行为。
……
这些都是邓仪践行民间环保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从最初的公职人员变身环保行动者,三十年来,邓仪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发展的事业。他信奉行动改变生存,他重新思考了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竭力寻求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邓仪从记事起,就特别喜欢家乡贵州省织金县周边莽莽的大山,四季轮回的景色,常常让他流连忘返。山里的人家少,很少见到外人的邓仪一个人在山中奔跑,野果子被他尝遍了,樱桃的酸甜成了他成年后常常回忆的美味。邓仪从贵州大学环境管理专业毕业后,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主动要求去贵州科学院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
面积46.5平方公里的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水草繁茂闻名中外,大片的湿地每年都会引来无数过冬的鸟儿。邓仪说:“我那时觉得保护区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坏。”但是,周边农民是靠着草海养家糊口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靠打鱼为生,建房子和烧柴,也要砍伐林中树木。面对周围农民因养家糊口破坏环境的行为,邓仪当时的反应是用棍棒和拳头对抗。“打架是唯一的方式——春天,鱼要产卵,是禁渔期,要和偷鱼的农民打;冬天,林子里的珍稀鸟类又成了农民捕捉的美食,还是要打架。”
有一天,一个当地农民很高兴地告诉邓仪,他吃了一只黑颈鹤。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在当地人眼中却是偷吃庄稼的“野鸭子”。邓仪一把抓住农民的衣领说:“你怎么能吃黑颈鹤,这是违法的!”“如果我用我的菜养了一只鸡,那么这只鸡我可不可以吃?你看,这些野鸭子吃掉了我的菜,我把野鸭子吃掉了却犯了法,那么我的菜该由谁来赔偿呢?”农民的理由让邓仪一时语塞,无从反驳。
一年春天,邓仪和同事乘船搜寻渔网监督禁渔。忽然间传来“啊哈啊哈”的阵阵呐喊,只见湖面上驶来一百多艘木船,排成一列向他们逼近。一千多个村民站在船上,拿着拳头大小的石头、胳膊粗的棍棒甚至斧头,逐渐把他们包围起来。为首的村民大声叫着:“你们国家公务员吃着大米饭,我们连苞谷饭也吃不到,你们还不让我们打鱼。”有人跟着吆喝:“先把他的肠子挖出来。”邓仪叉腰一立,喊道:“你们今天要想打鱼,就先打死我。”爆怒的村民回应他的是一阵石头雨,随后邓仪住进了医院。
这场冲突令邓仪和村民的关系恶化到临界点。
躺在病床上的邓仪开始检讨和反思,他以前没想过自己可能会错,因为法律、正义站在他这边。但是,静下心思考,他看到一个事实——草海周围的农民是要吃饭的。当地农民原来有人均三亩的土地,保护区为恢复草海水位,淹掉了大量农田,导致每户农民的土地只有不到一亩。一边要保护,一边要生存,自然是保护的主体,可当地的人怎么办呢?
在法律、制度、环境、生存等各种冲突之下,有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以人的生存权利为代价的环保注定无法持续,环保不是饿肚子。”邓仪把这个别人或许没有看到,或许看到不敢说的话响亮地喊了出来。
他向贵州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恰在这时,贵州省环保部门接收了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际渐进计划组织的一批资金,他成了这批资金使用的负责人。邓仪确定了自然保护和社区扶贫的工作思路,他和同事根据当地村民的家庭情况,把草海周边最为贫穷的农户列为“渐进户”,每户发放1000元的小额赠款,但要求村民必须确定一个增加家庭收入的项目。
在邓仪的帮助下,草海人用这笔数额不多却非常有用的钱,开始了自家的创业。有的人家买了几只羊饲养,有的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或是购买一台爆米花机走村串户。草海不再是他们唯一的衣食父母,贫穷渐渐远去,来往于草海的黑颈鹤和其他鸟类越来越多,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草海模式”。
改变了堵和打击的做法,邓仪越来越明白,不是自然出现了问题,而是人出现了问题,除去法律和制度,“第三条路”更为适宜和健康。
草海模式出名了,邓仪因在草海保护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荣誉,他又回到贵州大学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学业。随后,他获得了美国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奖学金。他用这笔钱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用省下的钱,到中国西部几个省份考察了中外环保组织做的一些项目。
这次考察,让邓仪的心不时地疼痛起来:在一个山区,他看了加拿大一家环保机构出了很多钱帮助山民修的水窖,拿到钱的一些农民只是修了水窖口,以应付检查;在一个湿地鸟类观测台,一些木板被人拆了,用来固定观测台的钢丝被剪完了……
邓仪开始思考,环保组织“给钱,做项目,走人”的模式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村民是不是养成了从各类环保组织手中拿钱,热热闹闹地搞一场,等环保组织的人走了,继续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钱能不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怎么执行?怎么监督?
一个偶然的机会,邓仪和老朋友向虎见了面。向虎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他听邓仪讲述了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感动之余,向日本大使馆申请到了300万日元交给邓仪。
邓仪觉得这次新的项目一定要淡化出钱人的作用,让受益者参与进来,成为永久的主体。“钱是一种手段,改变是一种过程,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的束缚,用一种新的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改变人们的行为,改变人们的思想。”邓仪用其中小部分钱在贵州黔西县古胜村建了一个苗圃和几个沼气点,大部分的钱被他建立了一个账户,交给古胜村。他要把古胜村当作一个试验场。
古胜村有十五个村民组,在邓仪的建议下,每个村民组都选出了代表,并在这十五个小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又选出了五个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整个村寨的项目由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建立审核制度。“村民提出什么项目,怎么花钱,我都是旁观者,只有村民是具体的参与人、实施人。”
几年下来,古胜村村民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大大加强了。
有一个小组的修路方案通过后,全组28户男女老少几十人一齐出动,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共花了一万多元钱,就把一条长约一公里宽而平整的路从山腰中间给开辟了出来。
村里的引水设施修建好后,为了涵养水源,当地村民把退耕还林的两千亩森林主动发展到了一万亩,比原先规定的退耕还林的面积多了四倍。
一个大雪封山的傍晚,邓仪去走访一家五保户,他遇到了一个村民在山路上慢跑,于是好奇地上前盘问。这个村民的回答让邓仪大吃一惊:“今天轮到我家看护山林,太冷了,我只能在山路上慢跑取暖。”邓仪看着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村民,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他第一次看到了村民作为环保参与主体焕发出的巨大效力。
合理有效的对接,将几乎与世隔绝的村民带上了一条可以尝试的新道路。邓仪在高兴之余,想到了在更多的地方“克隆”古胜模式。
邓仪加入了中国企业家成立的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并出任秘书长。这个机构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成为中国治理沙尘暴最重要的环境公益机构。
邓仪仿佛全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一会带着牧民去古胜村参观学习,一会带上牧民赶赴北京接受培训。他带着工作人员帮助牧民改放养为围养、圈养、精喂,减少对牧草的依赖,劝导牧民不再使用漫灌这种浪费水资源的灌溉方式。
通过学习,牧民惊喜地发现,原来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蛋糕是你们的,便宜也是你们占,怎么分我也不管,分错了我也不管。”邓仪希望牧民们明白,“外援是流动的水,自己才是永远的石。”
牧民们选择了光电互补、太阳灶、沼气池等项目,自己去打听方案,进设备。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邓仪也与他们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比例。
几年下来,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建起了二十万亩草场生态保护区。蓝天白云,万里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得以重见天日。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邓仪已在环保这条路上奔波了三十年,北京、贵州、内蒙古、云南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对于环境保护,邓仪心里总有一种类似宗教般的虔诚感情,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情结。
对大自然、对传统文化有敬畏心的人,永远比内心空荡荡的人,更珍视与留恋大自然。邓仪在和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受过委屈,更在执法中吃过农民的亏,但他从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中看到了未来。他和农民之间的剑拔弩张,只是一个认识错位的过程。一旦他帮助村民找回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这种状况就可以改变。
邓仪在这种对抗中,也悟到了自己要调整方向。他在争取环保组织的资金时,对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是外力,要帮助农民内生,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来促使传统文化复兴,实现文化的内生、资源的内生与能力的内生。
2014年,在云南省河源村,邓仪发现当地有很多天然资源,比如养蜂、种植中草药材、野生菌等,如果能系统地种植,再配以统一的渠道销售,完全可以让村民持续获得收入。但是前期的资金如何获得?这让邓仪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一个以小额贷款为主的“村寨银行”,利用这一经济杠杆,与当地农户订立环保条约,约束农民的无序生产行为,发展绿色产业。按照邓仪的想法,“村寨银行”主要是借助企业的资金,通过企业参与,加上专业团队的促进,建立“公益组织+企业+农户”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模式。
“村寨银行”项目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也促进了“村民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河源村已有十二个村民组通过集体讨论,决策制定了各自的封山育林保护协议,建立了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森林面积达44870亩,占河源村国土面积的30%。
但邓仪还是感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这么多年,多数时候都是他一个人在战斗,有时他会感到自己的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上还没有足够的支持度;对于一些有做环保意向的企业,没有专业组织去引领;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模式还很原始,缺少变化,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这些都让邓仪感到,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2015年12月28日,邓仪荣获中国魅力人物称号。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专注公益领域三十年,以智慧、努力和个人魅力,帮助许多农民在自治实践中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并重的道路……
一个良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互信和尊重的,人与自然之间更是互信和尊重的。有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人们更愿意让自然尽情地复原,任性地表演,成为自然大剧场最忠实的观众。
是的,大自然最为公平,你爱护尊重它,它就还你以绿色和果实。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圣之处,每一寸土地都应有人热爱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