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青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儿童良好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就完全可以上,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很重要的,“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通过几年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活动。
一、“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关键
听是整个欣赏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森吉德玛》第一部分时,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情绪是优美、抒情的,速度稍慢,联想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思维想象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对比法是在学生对乐曲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森吉德玛》第二部分时,由于学生熟悉第一部分,继续欣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进行对比,在老师适当的提示下,让学生得出第一部分描绘了辽阔草原和无边的沙漠的大自然的景象;第二部分表现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心情。通过听唱法和对比法的结合,不仅使学生对乐曲有了深入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唱”,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调动音乐思维,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在欣赏《黄水谣》这首乐曲时,我先教学生唱好书上的两个乐句,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理解,再欣赏后部分,在唱与听中感受不同乐句所描绘的日寇入侵前后黄河儿女“喜、悲、恨”三个不同的情感场面。接着引导学生唱“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水万里长。”和“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这两个乐句,体验同一旋律,不同处理,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欣赏中的唱不仅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更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三、“想”,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有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艺术中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首先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轻音乐《春野》时,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学生闭眼聆听,听完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想到了美丽草原,有的想到了清秀公园,有的想到了深山老林,甚至有的想到了安静的咖啡厅。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曲名,说明这是属于轻音乐。然后听第二遍,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介绍班德瑞乐队和班德瑞乐队创作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想象,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想象就更加成熟、更加完美。
四、“说”,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深入
“说”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结论上,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草原小姐妹》时,教师先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让学生对创作背景有一些了解,接着开始欣赏,说说听后有何感受。再听第二遍,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说,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动”,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深化
音乐课堂本来就是一个使学生动的地方。这里的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纪律、有兴趣、有质量地真正动起来,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欣赏本来是一个静的过程,动又是一个与之相反的过程,如何使两者很好结合呢?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如欣赏《来吧,来踢球》时,我让学生扮成不同国家的小选手,随着音乐节拍模拟各种踢球的姿势。学生在音乐中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掌握了歌曲的节奏、节拍等。
以上仅谈论了音乐欣赏中听、唱、想、说、动的参与,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