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萍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优化感悟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不少课堂中,教师将音乐、舞蹈、美术都请到课堂中,学生失去朗读、感悟、运用语言的时间;其次是当学生读课文还磕磕绊绊、满篇错别字的时候,教师就急于讲解,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一一问来,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学生没有解读文本的时间,得到的感悟就只能是只言片语,甚至是随心臆想和断章取义。另外,优秀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繁琐的分析取代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感悟,脱离了语言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已。
二、优化教学的策略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强化感悟式阅读效果呢?学生学习课文,是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因此要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阅读质量。
(一)充分激发阅读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自己读,主动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在感受中领悟课文语言的优美,领悟文中的道理,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感受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二)准确把握感悟的时机。
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的内加工,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直接将情感投入作品所描述的人物、事物的发展中。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感受内心的变化。
1.在体验文章角色时感悟。作者在文本创作时就赋予所描述的角色或者对象一定的情感,所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学会体会文章角色对象的情感,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教学《画杨桃》时,上课之前,在看了那幅像五角星的杨桃图画后,学生忍不住笑起来,他们告诉我不像。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发觉自己刚才的行为就是文中那几个嘲笑作者的那几个同学的行为,文中老师语重心长的那几句话更是让孩子们为自己开头的表现惭愧不已,孩子们已经设身处地感受到,所以深刻领悟到了。
2.在疑问时感悟。疑问是文章的思考点,是情感的转折或者重点所在。所以抓住疑问强化阅读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朗读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体验文章的情感。比如在学习《猫》一课时,进行“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一句的解读时提问:“蹭”用在这里有什么特别含义呢?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孩子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猫对人的亲近。用疑问点拨,就是一个简单的“蹭”字,也能咀嚼出丰富的感悟和内涵。
3.在感情升华时感悟。文章的中心体现就是在感情升华的时候,也是读者感悟最深的时候,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这里体验感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利用多种方法催化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让优秀的语言“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强化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泉涌之水呢?
1.朗读,让感悟入心入境。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感悟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我采用的策略是集体读,指名对比读、自由反复读、带着情绪和理解读描写特点的文字。通过诵读,孩子们立刻把握住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孩子们同时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和情味美。
2.体验,让感悟活力四射。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应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盲童的世界,我请几位学生,让他们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上几圈,他们“磕磕绊绊”,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孩子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主人公安静的内心世界,无须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3.质疑,让感悟锦上添花。“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更是发掘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一个新的支点。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孩子们说说有哪些疑问,学生立刻琢磨开来:为什么课题是三个并列词语?课文到底要围绕什么来写?围绕三个词语会写什么内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会围绕问题去读,把握主要内容,挖掘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4.想象,让感悟精彩无限。课文中留有许多处空白,有编者留下的,也有作者留着的,都能给孩子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深入感悟。如教学《风筝》这课时,课文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中的省略号意味深长,我让学生想象找“幸福鸟”的情景,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进行说话写话的练习,这样孩子们就充分感受到“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追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优化学习的环境和过程,让他们在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真正让感悟式阅读教学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