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与运用

2016-07-12 14:26张萍
科技视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运用原则

张萍

【摘 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会使用导入语,通过导入语为随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教师运用简短的导入指出本课与上一课存在的联系,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预设教材讲解的方向,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粗略探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与运用。

【关键词】导入语;原则;运用

1 导入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导入语是指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它由“引起注意”、“激化需要”、“促进参与”三个要素构成。

学者C.Turney指出导入语在于对学生“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建立联系”[1],他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James.M.Cooper也指出“使用导入环节情景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入课堂学习的欲望”[2]。

我国学者郭成在其《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课堂导入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功”。刘显国在《激发学习兴趣的艺术》中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用重大意义,建议教师从新课一开始就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2 导入语在教学设计中地位与作用

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对一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并将待授知识与前课知识或现实相联,是一课内容中最真实自然的表达。一段精心准备的导入语,将学生从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和纷杂情绪迅速带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去,为学生投入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效率打好基础。

通过导入语创设情境,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将遥远的史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知识提供明确的指引。可见,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学生关注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导入语设计的优劣,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3 导入语设计的原则

3.1 明确性原则

导入语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冲淡了课程目标的明确任务与方向,切忌随意而发,侃侃而谈,最终离题万里。导入语设计的明确性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其次要明确本课知识的主线,有时我们看一些教师用身边发生的事作为导入语的载体,看是信手拈来,却不知在他们在备课时对事件的精挑细选煞费苦心。

3.2 趣味性原则

导入语设计要遵循和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对中学生而言,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是无意注意,引发无意注意主要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奇特性和强度[3]。因此,导入语设计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用语言、动作、音乐、图片等方式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地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以下皆以人教版为例)时,教师可结合前不久流行的穿越剧《步步惊心》的情节: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过《步步惊心》没有?”

同学们笑:“看过。”

教师:“电视剧中最神奇的是什么?”

学生齐声回答:“现代人穿越到古代。”

教师:“同学们认为这可不可能?”

学生:“不可能!”

教师:“这是可能的。”

学生非常吃惊,纷纷议论。

教师:“不信我们就共同进入神奇的物理世界吧!去探寻时间旅行的奥秘。”

教师用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3.3 针对性原则

不同年龄层次关注的事物不同,初中学生偏重感性认识,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考,因此导入语设计要明确对象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比如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这样导入:

教师:“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什么这么说?中共领导人为什么这样夸赞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者?孙中山的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来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这种导入方式会引发高中学生积极思考,对初中学生可能就没有吸引力。

3.4 时效性原则

导入语只是正课的“序幕”,是学生接触新知识前的铺垫,语言力求简明扼要,不需展开诠释。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背景的导入语,教师应注意取舍,时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导入语的过程以3—4分钟为宜。

3.5 互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双向互动,教师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参与留足空间,导入语设计时要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和熟悉的事物,了解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尽量选取能让学生参与的开放式结构,多问学生“你们怎么看?”“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避免一言堂、独角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比如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我就显示我校的老校门和新校门的照片,通过对比,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对我校发展的影响,由于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事,因此学生特别有感触,整节课听课的状态也非常好,讨论非常积极。

3.6 衔接性原则

对于某些前后知识连接较为紧密的章节,导入语设计时应注意与上节课知识的衔接,使两课内容浑然一体,既体现对前课的总结,又引导学生思考新课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历史的基本线索有一个整体把握,具有对教材全面驾驭的能力。

3.7 灵活性原则

只要能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语言的、音乐的、美术作品、甚至其他学科知识皆可为我所用。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还需要一颗不老的心。比如在上必修三第24课《音乐和影视艺术》时,我就播放了巴赫的《地狱中的奥菲欧》片段和甲壳虫乐队的《Yellow Submarine》作为导入语,通过音乐风格的极大反差来吸引学生思考的兴趣。

4 导入语设计的方法

方法由内容决定,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课程初始阶段是引起注意——设置预期——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也就是引起学习者注意——交代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习旧知,因此,导入设计必须与学生旧有知识相连。导入语设计的方法就是以何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既有知识和即学知识之间搭建桥梁,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4.1 陈述式导入

顾名思义,陈述式导入就是指教师在不借助任何教辅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口述表达来设计导入语,诗词歌赋、故事传说、时政新闻均可作为陈述式导入语的选材内容。这种方式简单直接,适合以某种概念命名的课题,如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师:“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就道出了农业对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共同学习我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情况。”

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直接指出本课课程目标,引发学生思考。

但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语言须有感染力。否则会使得导入干涩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2 多媒体导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青春年少,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声、光、影、电等多种渠道所能传播的信息远超单纯的言语信息量,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声音的记忆超过文字、对画面的记忆超过声音。以必须三第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为例:我在上课前通过PPT展示一张带有农民耕作、蒸汽火车、汽车、核电站和计算机的图片,将手工农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集中展示,带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4.3 活动式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活动式导入法能从课堂初始就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比如必修二第五课《开辟新航路》先让学生阅读P22《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教师“大家怎么看当时的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

学生思考后:“对当时对世界认识不清。”

教师:“为什么这样判断呢?”

学生:“与现在的地图相比误差太大。”

教师:“有没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呢?”

学生:“体现了欧洲人对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索。”

教师:“是什么推动欧洲人如此积极探索外部世界?”

学生:“对财富的追求。”

由此自然过渡到第一目内容“东方的诱惑”,从这个导入语的设计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共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导入语设计不定法、无定式,需要教师在对课程目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除掌握基本规律外,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摸索,认真学习。

限于本人能力与经验有限,以此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来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松美.中学课堂教学训练[D].东北师大,2000.

[2]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D].广西师大,2010.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7.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运用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