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红
【摘 要】就业形势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最关心的关注点,本文从拓宽就业的视角探讨高职韩语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搭建“立交桥”式课程,“多边化”就业渠道,并思考韩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韩语专业;课程改革
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能否找到合适的岗位,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更是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以及国家人力资源与发展的一件大事。就业率已经成为学生选择专业与学校的重要依据与根据。在就业大军的激烈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生能否另辟蹊径、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课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继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以达到“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是保障高职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高职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不仅对高职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将来就业。为了使高职韩语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韩语专业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提高韩语语言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今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校专业建设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对接关系是韩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如何将包罗万象的语言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缩短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的距离,使学生毕业能够顺利上岗,胜任岗位工作,这一课题已经成为高职韩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职韩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与就业岗位分布比率看,从事韩语语言教学的比率几乎为零。大部分高职韩语专业学生从事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的贸易操作、货代操作或生产管理以及加工等岗位。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韩语语言已经成为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工具,而非直接劳动对象。语言的学习内容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技能,它所包含的内容与领域之广不言而喻,因此高职韩语学生在校期间若要掌握足够的就业技能,保证顺利就业,必须改变传统的韩语课程以日常生活场景对话为主题的注重语法体系的特点,课程内容应该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其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符合职业标准。
从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看,每届有30% 左右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与一年的企业实践基本上能够胜任以韩语为交流工具的岗位工作任务。而70%左右的学生尚未能掌握工作必须的语言技能,无法胜任以韩语为交流工具的岗位工作。这一现象的存在显然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一定的关联,但也表明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需要有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高职阶段的韩语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时间较短,再加上高职生普遍存在缺乏上进心与韧性的特点,因此,若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韩语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提高韩语专业就业的对口率。
1.1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随着韩语专业就业领域的拓展与新岗位的不断出现,课程内容应该及时体现相关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任务。现有的韩语教材或者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校园用语以及日常生活用语,缺乏工作岗位任务的体现。针对目前韩语课程内容的单一以及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脱节现状,首先要改革课程内容。为了使课堂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了使教学内容体现实际工作任务,必须通过走访企业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新岗位的工作任务,结合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应该适当增加体现新的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的工作领域,达到韩语语言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双重效果。显然,语言与专业融合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年级开设的语言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为主,二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逐步增加相关领域的工作内容。
调查统计显示,近几年山东地区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主要有韩国企业、外贸、物流、旅游等外向型、服务领域。
目前较多学校开设的有将韩语语言与商贸、旅游相结合的《经贸韩国语》、《旅游韩语》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其他《综合韩语》、《韩语听力》、《韩语会话》等课程基本没有涉及到上述工作任务。《经贸韩国语》与《旅游韩语》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为韩语专业学生在外贸领域以及旅游相关岗位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尚不能满足高职韩语专业学生对多领域的的就业需求,并且目前这两门课程没有先修课程,缺乏一定的过渡性,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其它基础韩语课程也需要将韩语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纳入教学内容当中,并且任务要具体、难易要适中。教材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依赖于现有的教材,应该及时补充拓宽就业领域的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逐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做好学习与就业的衔接性,为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其次,课程内容的补充重在导向。高职韩语课程内容增加或补充拓展就业领域的专业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韩语专业将来就业的岗位群,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发现自己“木桶”的“长板”,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边缘课程内容的增加本着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引导学生学习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2 实施对话式教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对话式教学理论正式提出者是巴西学者弗莱雷,对话式教学理论主要针对传统的“储蓄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模式提出,主张改变教师作为主体,不断给学生“存款”,而学生被动地储存知识,被动接受与记忆,处于被动地位的现状,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韩语语言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主要体现在韩语语言的听力以及沟通能力,即韩语语言的学习最终目的在于对话,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对话式教学理论的学生主体地位以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的这一主张符合韩语语言学习规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达到学生口语训练的目标。从语言学习规律看,其语言能力的掌握顺序依次为“看”、“听”、“说”;“看”为基础,“说”为最终成果与完成。目前高职韩语专业课程虽然已经设有《韩语会话》课程,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韩语学习为零起点,从基础开始,因此按照传统语言教学规律所有的课程均注重读写技能的训练,注重“看”的语言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口语训练。从语言学习规律与目的看,韩语语言学习在会“看”、会“听”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训练达到会“说”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因此韩语专业所有课程必须注重口语训练,教学中采用互动式、韩语交流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具体韩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帮助者,为了使学生语言互动能够进行下去,一定要设置情境,并且布置可行性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的相关单词以及语法知识,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难易程度,可以集中讲解,帮助解决理论上的问题,促进语言训练得以继续。显然,任务布置必须是语言表达任务,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语言表达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推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多向语言互动,实现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口语表达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搭建“立交桥”式课程,以适应学生“多边化”就业
2.1 课程内容体现多领域工作任务
中韩自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初期中韩两国合作与交流主要涉及经贸、旅游领域,随着中韩两国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近年来以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为载体,中国已经在健康医疗、养老、旅游、创意、影视、软件外包、合作教育、城市规划、商贸服务、第三方检测、汽车服务、中介服务(会计、法律)等十大重点领域开展对韩合作。
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与根据。中韩自贸区的建设为韩语专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拓展了高职韩语专业就业领域。如前面所述,之前韩语专业就业领域主要有外贸、港航、旅游领域,现今已经扩展到教育、文化与艺术领域,中韩自贸区的建设显然为韩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若想使韩语专业学生能够胜任以上岗位的工作,不仅需要掌握韩语语言技能,还需要熟悉或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高职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宽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高职韩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适当开设相关课程并要处理好韩语专业课程与拓展领域相关课程的比例。高职韩语专业开设拓展领域的课程,其目的在于韩语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拓展,使高职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通过各种“立交桥”到达适合学生个性与特点,并能发挥学生“长板”的就业效应。开设相关拓展课程,旨在使学生大概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或者接触到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因此,其课程目标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方法与渠道,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岗位需要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满足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了适应学生“多边化”、“多渠道”就业需求,在不影响韩语语言课程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将这些拓展课程作为边缘课程开设,并把握好其课时数以及课程内容,以理解、了解为课程的知识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
2.2 采取多种课程形式,降低理论难度
高职韩语专业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一定应用韩语、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涉韩企业的韩语业务担当及办公文员、外贸业务及操作员工作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学习内容主要以技术、技能为主,侧重于实践。再加上,高职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较短,如果以理论课程形式开设边缘课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其学生接受与吸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可以以选修课或者网络课程形式,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开设相关课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假期企业实践项目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完成认识与了解相关知识,或者以专题报告、集中培训等形式,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就业领域的工作任务,了解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总之,以拓宽学生就业领域为目的,以灵活多样,轻理论、重实践,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接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为以后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7-48.
[3]邵瑞珍,译,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24-29.
[5]刘苹,何深,等.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7.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