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创造力设计课程

2016-07-12 06:06郭金华
人民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研究型专业课程

郭金华

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不是某门特定课程的功能和任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阵地。

然而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课堂场景;学生习惯于被动、考试导向的学习,无法体会学科交融以及与现实生活的丰富联系。这些现状致使课堂教学丧失生机和活力,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改变这种现状。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早在1997年,作为上海教材改革基地学校,我们就开始进行研究型课程探索。最初的目的是探索全体学生都参与的课题研究。我们为此成立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生课题研究”项目组。

一年下来,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做出了像模像样的研究论文。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有关。我们觉得有必要建构一种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帮助他们学会判断问题的研究价值。

我们在高一年级开设“综合课程”,包括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每个科目下面各设置四个模块。综合课程有明确的定位:教师不讲授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生成问题(课题)。比如“人口与环境”模块,学生开展老城厢外来人口调查,让学生在与外来务工人员的接触中感受他们的生存境遇,观察外来务工人员带给上海的发展和影响。在调查中,问题(课题)自然而然地生成。

综合课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影响到基础型课程的学习。

我们认为,完成研究后学生应当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建构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又设计了一门课程《知识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

至此,由一个项目到一门课程,再到一组课程,我们形成一个有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要求、管理和评价细则的课程体系。这个研究型课程体系(群)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其总体目标是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体目标下还有分段目标,高一着重于培养发现、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研究价值的能力,高二着重培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则着重培养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最后指向思维模式的创新。

用CIF统整研究型课程群

“CIE”是英文Creativity(创造能力)、Innovation(创新意识)和Entrepreneurship(创业精神)的首字母缩写。创造(Creative) ——“创造模块”,强调从无到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明具有社会价值的新型物品;创新(Innovation) ——“创新模块”,强调学生的迁移、想象能力,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迁移和改造;创业( Entrepreneurship) ——“创业模块”,重视学生实业精神的培育,将学生的创意实用化、产品化和产业化。

用CIE来统整、开发学校的研究型课程,首先表现在它的课程学习活动包括三大环节,它们象征着课程学习之旅中的三个“房间”,称之为“创意之屋”“创造之屋”和“创业之屋”。

“创意之屋”,我们希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头脑风暴,尝试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形成创意的概念或想法。

“创造之屋”,学生会通过团队的活动将上一环节灵光闪过的想法表达出来。

“创业之屋”,学生将进行项目设计并学习如何把“产品”展示和推销。

下面以《节能手机设计》项目为例,具体呈现每个环节的流程:

“创意之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知自我、了解同伴,了解彼此对创新的认知、性格、兴趣、爱好等。为克服同伴间的交流障碍,让学生转换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多次尝试与交换、组建项目团队(一般5人一个小组,共5个小组),教师会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思维训练活动,打破思维定式,如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用7块乐高玩具拼成一只与别人不一样的鸭子。在学习与了解手机的基本知识后,教师给出任务,设计一部体现环保概念的手机。小组团队运用一些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开展头脑风暴,形成初步的环保手机创意,然后通过调查、资料阅读等途径完善课堂学习中形成的创意。最后各个小组成员开始独立地设计创意手机的方案。

“创造之屋”:小组通过交流,遴选并完善本小组最佳的设计方案,将环保手机创意概念具体化;设计该创意手机的制作图纸;有兴趣者,可尝试制作概念手机的模型。

“创意之屋”:筹划手机产品化、市场化的可能路径。比如吸引投资,我们会设计这样的情境:如果碰巧有个机会,你和一个创业投资公司的老板同乘一部电梯,短短两分钟内你如何打动他,让他为你的产品投资?

以“CIE”统整研究型课程,学校形成了以挖掘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选择并参与的项目为驱动.学生完整经历“创意一创造一创业”过程体验的跨学科课程群。除《手机设计》项目外,《城市规划》《建筑营造》《媒体运用》《中医药应用》《工业设计》《形象创意》等项目构成了研究型课程群的主体。

这门课程,看上去类似大学的专业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注重的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事件。

学习这门课程并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储备。因为在项目开展中,当需要专业知识或专业工具时,任务会驱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这种先有想法(需求),再寻求解法(知识),按需学习的方式,我们称之为“需求型知识学习”。

典型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有着分科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着愈来愈多的综合性复杂问题,跨学科课程设计可以将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意义,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并且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专业导航课程:为未来增效

考招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学校将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提供选择、教会选择”的双重任务,两者缺—不可。所谓“提供选择”,就是“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选择的内容、选择的空间和时间等”。[1]所谓“教会选择”,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资讯收集、系统思考、利弊分析、价值观确立等终身受益的能力”。[2]

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涯成长,通过课程设计打通学生学科选择、志趣培养、职业体验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学科兴趣走向专业志趣,从课程选择走向职业规划。使学生的课程选择、课题研究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成长提供增效价值。为此,我们整合研究型课程项目与CIE课程群,设计出专业导航课程系列(如图2)。

高一年级设置CIE课程和专题研修课程。CIE课程面向对某一专业领域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通过创新潜质测试;专题研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其主要内容来自研究型课程群中的综合课程。高一年级专业导航课程见表l。

高二年级设置学院课程和课题研究课程。学院课程主要是通过高阶性专业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专业志趣的课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高二阶段就建构起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因此学院课程是满足部分学生发展的特需课程。无论是学院课程还是课题研究课程都统整职业体验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提供职业体验的经历。高二年级专业导航课程见表2。

专业导航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课程。来源于真实问题的项目让学生能够浸入式参与研究,学生的许多作品有机会成为真实公司认可的方案,这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课程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了项目管理,学会了主动探究,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规划。

注釋:

[1][2]霍益萍,《高中改革需要完整的制度设计》,《上海教育》,2014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研究型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