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妮 周鹏程
(来宾市蚕种场 广西柳州 545003)
有关小蚕共育中预防常见蚕病的几点体会
唐利妮 周鹏程
(来宾市蚕种场 广西柳州 545003)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是由病原、蚕体和环境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养蚕过程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小蚕的育养中可以得出,常见的疾病有脓病、白僵病、细菌病等等。其防治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要进行消毒,消毒要求做到蚕前、蚕中、蚕后三消。本文主要从小蚕的养殖中的常见的几种病并找到防御这几种病的措施入手,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在小蚕的共育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提高蚕的成活率,促进养蚕户经济效益。
小蚕共育;蚕病预防;方针
在小蚕的共育过程中,对于小蚕的防病工作是共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所有的养蚕工作都要围绕预防疾病而展开。如果防御疾病的工作施展不开,蚕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就会增大,这对于所有蚕养殖户来说,都是不想看到的。因此,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小蚕共育室才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在竞争如此大的市场下,要想保证蚕养殖的经济效益,蚕共育室的质量是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在小蚕的共育过程中,较常见的有以下三大类疾病:①白僵病;②血液型脓病;③黑死蚕病。这三种疾病对于广大的养蚕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对这三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知道的却很少,这三种疾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病毒病、真菌病和细菌病,这三种疾病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蚕共育中这三种疾病的侵扰给广大蚕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的研究以及预防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帮助广大蚕养殖户获得更加健康整齐的小蚕,提高蚕产量,促进广大蚕养殖户的经济收入的提升。
1.1 白僵病的发病特点及原因
白僵病属真菌病一种,是目前在养蚕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蚕病,这类蚕病最容易发生的时期在晚秋,幼蚕在发病初期,体色一般呈暗色,肢体的活动反应能力迟钝,到后期,蚕体出现油渍状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驰,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大约到1~2d之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白僵病容易在多湿、温度适宜的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
蚕僵病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由于养蚕户防病意识淡薄,防治措施不严;②养殖环境管理不善,没有抓好养殖场的治虫工作,造成污染源增多,导致病菌交叉感染;③饲养粗放,不注重提青、和保证室内温度的调节处理;④晚秋蚕饲养时期的气温大多发生在温度25℃左右,比较适合僵菌孢子的生长,一旦没有处理得当,就会引发白僵病。
1.2 脓病的发病特点及原因
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病源体经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及野外昆虫的互相感染而引起蚕儿发病。从感染到病菌到发病约经过5~7d时间,小蚕期发病较快,大蚕期发病较慢,主要发生在3~4眠前后及大蚕变成熟蚕时。这种病发生时候的主要症状有:小蚕体发生肿胀,体色呈现乳白色,行动变的非常狂躁,常爬行在蚕座的四周,皮肤容易发生破裂,活动过的地方留有乳白色的痕迹,蚕死亡,躯体呈现黑色,并出现腐烂情况[3]。
导致小蚕出现血液型脓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由于清毒不彻底导致有病毒存在;②在蚕桑叶偏嫩且含水率较高,导致养蚕环境出现高温多湿的情况;③蒸热和眠起处理不提青,造成健康蚕与病蚕混养产生感染源导致相互传染。
1.3 细菌病的发病特点及原因
蚕的细菌病的种类有很多种,以下是幼蚕的共育过程中,常见的细菌病产生的症状及相关原因:细菌性败血病的黑胸败血病,在发病初期,病蚕身体缩短、胸部膨大、尾部翘起,腹部拱出、有暂时尸僵现象,大约多几分钟后,身体出现肌肉松驰的现象,蚕体出现黑褐色尸斑,尸斑很快变黑、扩展,最后全身变黑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另一种灵菌败血病:病蚕在临死吐胃液,死后不久尸体稍缩短,有暂时的尸僵现象,全身出现淡褐色小圆点状尸斑,以后尸体软化变红腐烂,流出很臭的红色污液。
对于这种传染性蚕病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些病原微生物通过蚕的排泄物或其他途径作为载体,将病原传染给其他的健康的蚕,此类蚕病危害极大,养殖户必须要进行重视。
2.1 白僵病的防治方法
对于白僵病的防治方法要重视以下几点:①重视消毒防病。蚕前消毒是在养蚕准备工作开展前,先将养蚕室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将垃圾集中烧毁,并使用5%的新鲜石灰水对其进行消毒,待上述工作完成后,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墙壁保证墙壁的干净。养蚕的器具要在清洗赶紧之后防止阳光底下暴晒,暴晒结束后要进行2次的消毒,每个阶段要选取合适的消毒液。②在养蚕期间,要在收蚕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的消毒,之后再进行喂食。以后坚持在各龄起蚕、熟蚕易感染期用新鲜石灰漂白粉或灭僵灵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坐消毒。对已经发生了病情的蚕体,则要坚持每天消毒2次,直到病情得以控制。③在养蚕结束后,蚕室、蚕具、簇具等各个地方都要清理消毒。
其次,在养蚕阶段,要加强饲养管理。在养蚕室要控制好温度的调节,要保证室内的通风排湿,遇到阴雨天气时,还应多使用干燥材料以保证室内的干燥。在恒温的同时,还要注意补温,做到适温饲养。
最后要加强对害虫防治。夏秋季节,蚕园的害虫较多,又是蚕发病的高峰期,因此要及时对蚕园进行防虫处理。
2.2 蚕血液脓病的防御措施
蚕血液脓病是养蚕时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蚕期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生,对养蚕的生产危害很大,给养蚕的生产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防止该病的原则要坚持以下几点要求,防病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开展,并且要贯穿整个蚕期,其主要防治措施是:坚持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养殖人员在进到蚕室之前要洗手,要换血,要保证蚕室的清洁,防止细菌的侵扰,尽量避免人蚕共室,以方便消毒。要严格按照采叶的标准,在小蚕养殖期间要采用偏嫩的叶子,不可以采用熟的叶子,而在大蚕期间,则要采用成熟叶,不可以采用嫩叶,要严格按照各个阶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叶子。在养殖期间还要注意保证大小蚕不可以混合的饲养。
2.3 蚕细菌病的防御措施
广西的养殖蚕户都很清楚,在广西,下半年对蚕的饲养收成都比上半年都要好,因为在上半年,雨水天气比较多,空气较为湿润,雨水天气一朵就会到蚕室和蚕具的清洗难度增大,这种天气非常适宜病菌的生长,而桑叶的含水量较多,因此,蚕吃了湿度较大、污染较多的桑叶就很容易得细菌病,因此根据蚕细菌病的发病规律,在防止过程中首先要消灭传染病毒来源,防止蚕通过病毒传染的途径扩大传染,对蚕室的卫生环境要加以重视,保持通风的畅通,以此来保证养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定要很大程度上进行严格消毒,最大限度地消除传染源,减少传染的机会,对蚕室、蚕具、周围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消毒时需针对芽抱杆菌的芽抱抵抗力较强的特性,采取合适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消毒药物的效能,以达到彻底杀灭病原的目的。要及时隔离病原,一旦发现有病蚕,应立即处理,不要让病毒源蚕室中腐烂直至流出染液,导致染液的蔓延,引起大面积的蚕感染。还要加强蚕体蚕座的定期消毒,尤其已发生过细菌性中毒病或败血病时,更要加以注意。
本文通过介绍了在小蚕的共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几种常见的疾病的发生,并分析了几种疾病的发病症状以及为何会发病的原因,最后在文中还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广大养殖蚕户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参考资料,希望可以保证广大养殖蚕户蚕数量的创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覃玥,高丽霞,罗日梅.“东桑西移”蚕区蚕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以宜州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5,07:90~91.
[2]摸索规律性养好夏秋蚕——谈饲养夏秋蚕的几点体会[J].江苏蚕业,1975,03:15~20.
[3]唐 珊.小蚕共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蚕学通讯,2012(03).
[4]熊云杰,张伦梅.浅谈蚕病的预防和控制[J].现代农村科技,2012(02).
S884
A
1004-7344(2016)14-0192-02
2016-4-16
唐利妮(1989-),女,壮族,广西都安人,助理农艺师,大专,主要从事桑蚕养殖工作。
周鹏程(1986-),男,壮族,广西象州人,助理农艺师,大专,主要从事桑蚕养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