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搏 吴 筱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09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我国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张搏吴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摘要:在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就是生产力。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递增,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提升创意人才的培养水平,对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校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筑梦空间创意中心教学实践为例,试图构建“厚基础+精专业”、“技能型+创意型”的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力图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的“孵化器”,实现宽基础、多口径就业优势,突破就业困境,从而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事业的发展,同时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等院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培养大批懂技术、有创意和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文化创意理念强有力的推出,对于从制造型大国向创意型大国发展的中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性复合型创意人才。高校是创意人才培养的集聚地,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抓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构建开放式、创意型、应用型的综合性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长久稳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创意人才,而我国目前优秀的创意人才较少,加快培养与输出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要求。当今社会,创意人才培养的主源头还是高校。高校作为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驱动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才和智力资源方面的重要支撑,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近几年,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较猛,但高校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遭遇到了的瓶颈,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动力明显不足。究其主要原因有:
1.学生现状: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专业知识认识不够,缺乏对传统文化、艺术、美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学习,会导致其审美能力低、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创意,与市场需求脱轨。
2.教师现状: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固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又忙于职称评定、校外兼职或科研工作,往往疏忽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研究学习。
3.教育环境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课题设置不合理、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体系单薄、教育层次不明,创意的学科理念没有进入高校的学科目录,只是附属于其他学科之下,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仍在酝酿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与学生缺少互动等。
创新性是新型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缺陷,高校的育人模式应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开放性、多元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显得十分必要,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创业、就业和优秀设计作品孵化、成果的产业化的实践平台,创建了筑梦空间创意中心,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以项目和竞赛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通过“二+一”模块,加强创意设计人才的人文艺术底蕴培育,探索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型人才
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文化创意产业下,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环节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审视和提炼教学内容,摒弃陈旧过时的知识案例,将真实项目课题或社会服务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书本教育的禁锢,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设计项目,发挥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进行项目的创造设计。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课堂组织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接近实际。
一方面,有助于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在完成项目的实际操练中激发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使其设计出的作品能较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拓宽青年教师学习创新知识的空间,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增长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型”设计人才的科学选择。
2.竞赛驱动教学,培养“技能型+创意型”设计人才
通过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积极拓展学科竞赛形式,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国际以及学校举办的设计竞赛。以大赛为纽带,汇聚创意设计资源,提升学生创意设计水平,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提高的平台。选拔优秀设计人才,以赛代练,打开学生创意设计的思路,拓宽其设计视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敏锐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案,设计出新颖独特而又耐人寻味的作品。
这些结合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竞赛,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多门专业的知识,提交相应的设计方案或者产品原型。通过竞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设计实践中,巩固其知识结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探索创新精神。
3.以“二+一”为模块,培育人文艺术底蕴
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中,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加强人文艺术底蕴培育。首先,实施通识教育计划,通过第二课堂开设内容丰富诸如《艺术文化修养》、《艺术鉴赏》等选修课,坚实高校学生的文化功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其次,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由娱乐走向创意。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会及专业社团开展校园服装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意集市大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意校园活动,在展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同时,积极培植和繁荣校园创意文化,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搭建各类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创意校园建设,培养学生敏锐的文化创造力,为学生真正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适应产业需求的产品打下基础。
对学生而言,第二课堂不仅是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演练平台,更是创意人才积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平台。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市场最新的设计动态,开拓创意思维,在实践中激发创作灵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对教师而言,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创意设计教育改革思路和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推广性。从根本上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多元性、灵活性特点,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圆融互摄”。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时期。人才建设也应该跟上其发展步伐,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是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主要基地,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创意人才,可以直接投入到创意产业的运营与发展中,为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高校应该更新现有的学科目录,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重点鼓励出国留学、深造的方向,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改善师资队伍质量,开设文化创意课程的大中专院校应选拔出一些优秀的老师,到更高端的一流大学里去继续深造。只有全面关注学生和教师队伍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复合型创意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N].光明日报,2012年9月2日.第005版.
[2]郑桂玉.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D].《中国美术学院》,2010.
[3]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0(12).
[4]张爱中,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之思考[J].《东疆学刊》,2014年01期
[5]黎铮,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意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张蔚,杨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语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创意与设计,2010(02).
[7]戴卫明,论高等学校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7).
[8]孟祥意.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09(14).
[9]滕贺圆.创意经济时代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
张搏,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设计教育。
吴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语。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