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和声学教学及对我国的影响

2016-07-12 16:55钦州学院人文学院5350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王 茅 (钦州学院人文学院  535000)



苏联的和声学教学及对我国的影响

王茅(钦州学院人文学院535000)

摘要:苏联时期继承了俄罗斯时期的和声学教学体系;在莫斯科出现了斯波索宾-霍洛波夫分支与塔拉奴欣科-米亚斯也多夫分支等不同支系;由于两国交流较多,苏联的和声学教学对我国影响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小组的《和声学教程》的应用上,近年来新翻译的苏联教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和声学;斯波索宾;霍洛波夫

俄罗斯专业和声学教学的真正起源以1862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为标志。早期的俄罗斯专业和声学教学明显受到西欧的影响,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期间编写了具有俄罗斯特征的和声学教程,在教学中应用很广,而且逐渐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点的柴可夫斯基和声学派。这个学派非常注重俄罗斯本民族的音乐特征,在苏联时期得到继承。

一、苏联的和声学教学

苏联时期在莫斯科以柴可夫斯基和声学派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两个分支:“斯波索宾-霍洛波夫分支”与“塔拉奴欣科-米亚斯也多夫分支”1。

斯波索宾-霍洛波夫分支的形成来自苏联早期的和声学教材编写。莫斯科音乐学院在30年代初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教科书的编写,其中斯波索宾等人成立了和声教材编写组,完成了《实用和声学教程》(后为《和声学教程》)的编写与出版。由于是以编写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取得的成果,他们的教程被称为“小组的”《和声学教程》(在我国也称“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这本教材受柴可夫斯基和声教学学派的影响很大,同时也由于苏联的教学特点,使用了更为简单的入门方式,即西欧常用的从正三和弦入手的方法。莫斯科音乐学院与下诺夫哥罗德格林卡音乐学院受这本教材影响比较大(可见注释1),我国各所音乐学院也受到影响。在斯波索宾的众多学生中,霍洛波夫是斯波索宾的学生,后来也编写了自己的教材。他是一位和声学教育家,也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教学思想在苏联(俄罗斯)、欧洲以及我国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与此相比,塔拉奴欣科-米亚斯也多夫分支是对柴可夫斯基和声学教学思想更加直接的继承。苏联早期,不仅柴可夫斯基的教材在教学中使用较少,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很少被研究2,但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等学校工作的和声教育家塔拉奴欣科在教学中一直使用更加传统的柴可夫斯基教学体系,她认为柴可夫斯基的教学法与俄罗斯音乐的本质更为接近。

著名的和声学理论家、教育家米亚斯也多夫教授是塔拉奴欣科的学生,延续并发展了这一学派的教学思想。俄罗斯和声学教学研究专家彭程在《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一文中对此有详尽阐述:“米亚斯也多夫的副博士论文《和声学教学中的柴可夫斯基传统》于1972年出版,使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柴可夫斯基传统重新出现在正式出版物中,在苏联音乐理论界与教育界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些教师的教学最大程度地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强调俄罗斯民族化的思想,具有更纯粹的‘柴可夫斯基’特征。米亚斯也多夫1980年出版自己的《和声学教程》,其对俄罗斯和声的研究也远远超越了前人,成为和声学教育界成就颇丰的重要学者。尽管这种更俄罗斯化的教学传统重新引起了广泛瞩目,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相对较少。当时按照这一体系进行教学的典型机构是莫斯科依波里多夫-伊万诺夫音乐中专(今同名国立音乐师范学院)。该校专业和声学课程1960起便由米亚斯也多夫讲授(现由其学生讲授)。莫斯科音乐学院1965—1989年以米亚斯也多夫为课程负责人开设的《和声学教学法》课程中也部分地涉及这一体系。”3

这两个教学分支有很多差别与不同,但由于两者源自同一个源头,所以这之间仍然具有很多的联系。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斯波索宾-霍洛波夫分支,我国和声学教学“从中受益良多”4。

二、苏联和声学教材对我国的影响

苏联和声学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由苏联专家来华讲学、我国音乐家赴俄罗斯留学、翻译使用苏联教材等几个方面形成。其中苏联教材构成的影响最为明显。前文提到的小组的《和声学教程》在我国普及程度很高。和声学教材研究专家毕琼文认为,它基于功能和声体系的前提使得教材对于我国的学生学习和声学而言很有价值。同时这本教材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提纲挚领地把一些观点都讲述得很清晰,而且对我国的教材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权威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甚至邀约专家为这本教材中的习题编写了解答手册。1991年小组的《和声学教程》由陈敏教授重新翻译出版后,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编辑室主任韩建邠女士为此给理论家黄虎威先生写了邀约信5。

黄虎威教授后来同意并完成了这项工作,该习题解答同样受到欢迎,由此可见苏联教材在我国的影响之大。正如毕琼文所说:“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在我国和声教学上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6。另外,霍洛波夫在苏联时期编写的和声学教材也译为中文在我国出版,并在一些专业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注释:

1.彭程.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J],中国音乐学,2014(2),121.

2.彭程.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J],中国音乐学,2014(2),122.

3.同2.

4.彭程.莫斯科和声学派及其传承关系[J],中国音乐学,2014(2),123.

5.周姝,用和声记录一段人生长跑——黄虎威教授与《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J],音乐探索,2010(4),45-47页.

6.丘列吉扬,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混合主-复调结构——以弦乐四重奏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3),64.

王茅,作曲硕士,钦州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