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姣 (哈尔滨师范大学 102400)
浅析中西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差异
柯姣(哈尔滨师范大学102400)
摘要:绘画是艺术家对自然的一种模仿和对画家自身情感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独特的个人行为,但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地域、民族、特定文化所孕育创造的,受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西方地域与宇宙观、哲学背景的不同,在中西传统绘画中,形成东西方相对封闭并保持了一定的稳定状态的两大绘画体系。本文就试图论述两者在绘画美学思想的基本性差异,进一步说明在中西绘画背后蕴藏的哲学思想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形式美与神韵美;再现与表现;和谐美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对西方绘画的影响虽然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在文艺领域影响深远,但西方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西方绘画表现形式息息相关。西方哲学家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美的不同观念,这也多少决定了各自艺术发展的不同走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发展影响最深的是先秦美学:一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二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广而抽象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寻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里,自然而然,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层次。道家在美学上追求“妙”,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崇尚虚无,消极避世,因此对现实的文学艺术持有反对和否定态度,主张“大音希声”“得意忘言”。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事物本质与规律。在文学艺术上也能透过表面现象,去研究和探讨文学艺术的内部,即艺术本体。而相比道家对中国艺术影响不那么大的儒家美学崇尚“和”的理念,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主张仁爱、仁德,重视道德修养,自此,历朝历代艺术家就把“人格修养”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并在“游于艺”中实现道德精神的升华。这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事物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认识,但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又保持着多元化,其中侧重于感性而整体判断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古代人们对事间万物有着细致的区别与分析,非常注重逻辑分析的综合思维方式。所以,中国形成了以形与神为基本范畴的形式理论,并注重二者的合而为一,而西方则形成了以形式和内容为基本范畴,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形式理论,其次,西方的形式主要是指画面与物体结构、艺术规则、审美模式,中国的“形”主要是物体形态、艺术形象和事物表象。
在古代,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以形神关系为核心展开的,重神韵的美学思想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和向外扩展。从顾恺之在他的画论中提出了“传神写照”,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后到由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再到谢赫的气韵生动,最后“逸”格的提出与重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逐渐孕育成熟。而西方美学思想注重形式美,希望通过绘画表达永恒美,树立理想美。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与西方的艺术理论比较起来,整体上来说,中西方都主张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统一。但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西方艺术理论对于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之中又各有偏重,西方艺术理论偏于侧重客观再现,而中国艺术理论中重视主观表现,强调人与自然、物与我的问题,如《乐记》中提出的物与情的问题。
西方绘画分科重视物资材料,而中国绘画分科则是以题材和创作手法来分的,主要分为山水、人物、花鸟、工笔、写意。中国绘画重写意、重主观情感,西方绘画重形,重客观再现。所以,西方艺术中写实绘画所创造的模仿“第一自然”的绘画作品,必然要求绘画追随透视规律和明暗法则,以及奠定西方绘画再现方法基础的解剖学、光学、色彩学。西方绘画追求能体现物体真实感的立体、节奏、明暗光影,充分地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使描绘对象更加逼真。
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画法皆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工笔画结构严紧,细致工整,写意画则高度概括,笔墨简练的表现物象的形神,并借以抒发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谢赫对绘画创作的规律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八个字,要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要更加重视物像的内在精神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但是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强调“立意“与“传神”。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重视物象之外的思想,想象与情感,把审美对象转向内部世界。
中西古典绘画的和谐美是作品给人的一种审美感觉,它包括绘画的内外两种结构,外部结构是物像的对称、比例、节奏、肌理等,西方古典绘画重视的是审美客体的物理和谐。绘画的内部结构是作品背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画家人格对客观世界的选择与表达。
西方美学和谐美的源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观念,认为美存在于数的比例与和谐之中。柏拉图对这种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柏拉图提出“理式”说,指出美的本质存于秩序、度量、比例、一致与和谐之中,后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同事物物体的组成部分的大小和物体的组成部分的排列秩序有关的。而对西方绘画影响最大的美学观念是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模仿是现实的再现,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自由的去表现,使模仿说与自然主义发生的分离。这种思想决定了西方传统绘画偏向于于对外在客观现实世界的规律探索,同时这也是西方传统绘画作品中追求形式,注重模仿“第一自然”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绘画中审美意识是多元的,它受到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而民族审美意识根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之中,要想透彻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精神,只有从理解中国古典哲学角度出发,正如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中国传统绘画受老子思想影响,总是强调对绘画形式美的突破与超越,而达到无限意蕴向欣赏者的传递。中西传统绘画都追求和谐美,只是这种和谐美在不同的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的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和谐美的内涵与意义各有不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主要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和谐,重表现,重抒情,以表现为主。而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形象为主。
近年来,绘画总是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它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根基,随着中国绘画的向前发展,增强民族意识,回归传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已成为主流,在中西传统的继承中向前发展,也成为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在新时代绘画艺术如何发展,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柯姣,美术学油画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