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筠 (江苏省苏州市规划展示馆 215002)
浅议语言表达中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牛筠(江苏省苏州市规划展示馆215002)
在语言表达中良好的语感建立尤为重要,只有经过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培养,才能形成良好语言表达。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辨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反应。本文从语感概念释义和语感培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内在语、语言感受、语感形象培养方法的解读中,探索语感培养新途径与方法。
语感;语境;语感运行;内在语;情景再现
在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他把“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1
叶圣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能力,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大师们对语感的精辟论述,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语感概念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出大师们的概念对语感培养所具有的时代性和指导性的启迪。笔者认为“语感”概念深刻内涵的新义在于: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具有经验色彩的直接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是对语言文字辨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反应。
语感表达是指语言在表述过程中所产生的语感转换和语义的变化,即语言表述的行进过程,语感的灵敏度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自我语言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表现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流畅的语感表达。
1.内在语感表达培养途径和方法
在语言表达中,应注重内在语感的培养。通常,学习者通过模仿对语言的表情、语气、重音、停连、语言节奏,能基本完成形象的描绘。要达到融会贯通的技巧,只有通过正确的内在语感训练,才能取得成效。
“内在语,是稿件文字语言所不便、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2在具体材料中把握鲜明的语句关系,体会内在语感潜伏。如例:“她打了寒颤,风又掀起他的衣襟,这次她没有去拉。”这句话隐含着转折性内在语感逻辑,如不分析隐性内在语感,在表达时就容易在句尾扬起,形成错误的顺承关系。因此学习者在稿件中应将这种内在隐性语句关系标示出来,以提示语句的内在关系:“(虽然)风又掀起了他的衣襟,(但是)这次她没有去拉。”括号中的“虽然”“但是”揭示了语句真正的语法逻辑,表达“虽然”一句应该气浮声扬,而“但是”后的转折部分应该气沉声抑。同样一句话,由于内在语感不同,表达出来的语气就不一样。如“你这人可真好啊!”在不同语境中可以体现不同的语句本质:如内在语感是赞扬,那么该句声音形式就应该是气徐而声柔;如内在语感是愤怒,那该句声音形式就应该是气粗而声重。可见,有什么样的内在语感,就有什么样的表达形式,学习者应该通过更深刻的语句内涵挖掘,建立鲜明的语句关系,从情、气、声等表达技巧上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揭示语句本质,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2.语感感受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符号传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3
是指通过词句文字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播音、主持、讲解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某种契机使我们向更深刻丰富、更准确高深的层次行进,以便深刻领略语言符号所反映的真实情感。因此学习者在备稿中正确反映文字语言真实情感形态或观念,就需要做到情动于衷,感同身受,有感而发,而达到语感升华。首先需要积累情感经验;其次通过情景再现等训练强化想象和联想能力。如例:老舍《骆驼祥子》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片段“天热得发了狂,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院子里一点儿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来;柳树像得了病,叶子在枝上打着卷儿;马路上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烫着人的脚;真实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闷得人喘不过气来。”老舍先生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烈日下“热”的无处不在、无处躲藏。练习中,习者应充分调动自己对“热”的直接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想象老北京六月毒热景象;同时进入小说中人力车夫被烈日毒烤的情景,通过间接体验,感知人心的煎熬,并运用语气、节奏、停连等表达技巧反映在有声语言中。
3.语感形象转换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在阅读作品过程中,会产生具体文学形象,引发真实情感共鸣,唤起情绪记忆,这对语感的培养极为重要。学习者首先要有身临其境的过程,达到情景再现。“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主持和讲解人员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引发相应的态度、情感。”4这说明语感的运行是在情景再现中不断发展的,通过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语言表达外部技巧将语感转化为饱含情感的有声语言。如例:朱自清的散文《春》片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一幅蓬勃的春景写照,学习者应深切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春的情景,深刻体会在春景中融了入作者对人生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希望,情景交融,情融于景。因此,在表达上再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在语气中体现出希望,在节奏上轻快向上,语句连贯,一气呵成。
在以上的论述中,是笔者从事播音、主持及讲解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有些提法并不一定具有备普遍性,基于自我实践与认知感悟的语感训练和培养方法,难免还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锤炼,才能通达娴熟的语言表达境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注释: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3卷第378页.
3.赵秀环.播音员语言基本功训练教程[M].华文出版社,1995:103-104.
4.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213.
[1]王尚文著.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
[2]赵忠祥,白谦诚著.主持人技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
[3]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0.
牛筠(1981.03-),女,江苏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中级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