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强 (甘肃政法学院 730000)
论述甘肃临夏地区回族舞蹈的特点
孙志强(甘肃政法学院730000)
回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来打动人心,用优美的舞蹈动作语言来叙说故事,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流露出回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丰富情感、美丽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其中临夏地区是回族主要的聚集地,它的舞姿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甘肃临夏地区;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特点分类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中,回族历史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一样。从地域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回族舞蹈更是展现出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所不同的风格特征。特别是甘肃临夏地区的回族舞蹈,就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临夏是回族主要的聚集地。因此使得甘肃临夏地区的回族舞蹈民族特色更鲜明、别具一格。
回族的产生,据史料考证是从公元13世纪开始,由于战争、贸易的因素,大批西域人迁入中国并与周边民族杂居,不断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文化、科技、艺术等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团结的民族。
我省临夏州就是以回族民众为主要集聚地的地区,它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地区西南面,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河谷平川则较温和,因此成为远古人类最早的生息繁衍地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王朝时期,统治者就在临夏地区设县、置州、建郡, 古时称临夏为抱罕,后又改名为导河、河州。临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显著,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更是唐番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雄镇”之称,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临夏也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这不仅体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地位的重要,也极大地促进了我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发展壮大。
临夏回族自治州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与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共谋发展,其中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临夏地区回族严格遵循了伊斯兰教作礼拜的传统,不仅仪式有固定时段,而且隆重讲究。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严格时每天要作5次礼拜,作礼拜时要“小净”或“大净”,因此回族人勤于洗浴,讲究卫生也演化为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回族人民待客热情,讲究礼节,痛恨背后诽谤、怠惰、欺骗和恶语伤人,他们善于经商,特别在饮食方面有独到之处,制作的饭菜深受大家的喜爱,每逢节日,家家炸油香,作果果馓子、手抓羊肉、羊杂等各色香味扑鼻,诱人食欲的食品款待客人,分送亲互拜祝贺。
(一)地域特点对临夏回族舞蹈的影响
临夏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历代生活在这里回族民众的性格特征,加之回族与众多少数民族的杂居中,充分吸收了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促进提高了自身文化的发展繁荣,也使得临夏地区的回族文化与我国其他地方回族相比有其明显的特征,特别是这里回族舞蹈的动作、表情、表演形式都来源于当地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舞蹈名称、动作还是内容都带有典型的民情风俗。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举办临夏莲花山传统花儿盛会。每次盛会临近各县的回、汉、藏、东乡、撒拉、保安等各族农民歌手和远近赶来的“花儿”爱好者们,欢聚在一起,用“漫花儿”来即兴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人如海,歌如潮,青年男女跳起了欢快的“花儿与少年”来抒发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对临夏回族舞蹈的影响
临夏回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特点,舞蹈内容大多与临夏回族人宗教礼拜活动与洗礼活动等密切相关,舞蹈动作也非常讲究质朴性与舒展性。这些特点正是经过历史宗教、生活社交的沉淀而形成的,它使舞蹈根植于生活且得到美的提炼和升华,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普及化娱乐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体态语言、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这些体态语言往往是人们表达情意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而这些体态语言又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集中体现。同样,临夏回族人的托耳手势,见面施礼相互问候时的动作表情等等,都包含着许多语言信息,只要留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回族舞蹈中都会出现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集会时所特有的动作神情。回族舞蹈对这些体态语言进行选择、塑造和艺术上的加工后,从这些体态语言中提炼出“夸张美化的人体艺术动作”,使得舞蹈中的人物更加鲜活饱满,更加凸显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临夏回族舞蹈舞蹈的类型较多,有“宴席舞”“骑马挎枪舞”“耍场”“口弦舞”等,还有反映回族人们精神气质的大型舞剧《塞上风潮》《口弦舞》《盖碗情思》等等,从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内容单一的《念舞》到以茶盅为道具载歌载舞,以穆斯林饮茶为主线无不大大丰富了回族民族民间舞蹈语汇;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回族民族民间舞蹈内容更加深厚,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丰富。
回族民族民间舞蹈因为其特殊的民族信仰,特有的民族地区分布特点使得表达民族情感的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区烙印,使我们对回族民族民间舞蹈有了更新更深切的认识,但从回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自身发展来看,由于老一辈艺术家殚精竭虑的挖掘整理,回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令人激奋的,因此对回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相信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回族民族民间舞蹈未来会更加值得期待!“宴席曲”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同样源于生活中的喜庆活动。这一舞蹈曲目原是民间艺人在喜庆活动中的的即兴表演,随着不断地艺术加工和改编。如临夏回族歌舞“宴席曲”,人们可尽情参与,歌舞者或席间即兴演唱,或离席起舞,并有女子也参加表演。
随着社会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临夏回族民间舞蹈也在发生着改变,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在其舞蹈内容、动作与形式中看出。本文以临夏的回族舞蹈为切入点,分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等因素中回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以进一步推进回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创作出更多反映临夏地区回族生活的舞蹈。回族民间民族舞蹈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表达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朴素的感情和意愿的,也是本地区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因地域分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舞蹈特点 。
[1]庞玉瑛.中华舞蹈志—宁夏卷[M].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学林出版社,2002.
[2]杨兆钧.云南回族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薛天维,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M].学苑出版社,2006.
[4]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5]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6]陈亮.浅谈回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训练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1).
孙志强(1983年7月)男,汉族,甘肃金昌人,大学本科毕业,在读研究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现为甘肃政法学院校团委教师,研究方向:西北民间舞蹈研究。